一、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核心
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其始建于13世纪(元代),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众化转变,历经750余年。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正阳门,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着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向北为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天安门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着太庙和社稷坛;天安门向北为故宫、景山、万宁桥,至北端钟鼓楼。共15个遗产点,长约7.8 km。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有如下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正与之对应,为中华文明“中”“和”的哲学理念提供了罕见的物质见证。它见证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因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位育”。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其坛形为圆以应天圆,其坛墙为方以应地方。圜丘坛各层用石皆为九或九的倍数,以应天数
二、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体系
(一)中
在《说文解字》中,关于“中”有如下描述“内也。从口。丨,上下通”。这是其物质表现上的解读,而追根溯源,这个“中”字,正是中国思想的杰出体现。《中庸》关于“中”有这样的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虽是儒家基于性情的表述,但是人上法于天地,下赞育万物。因此,对于“中”的理念,也应该从天地、人伦、建筑这三个方面去理解。
中国自古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于是法天而治,便效法儒家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面对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人心和万物,智慧地得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妙悟,于是人心守中。
天地垂象,象天设都,便有了《吕氏春秋》中所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上紫薇垣,人间帝王城,紫薇垣居于中天,北京这座人间的帝王城也由其中轴线确定了原点和坐标,于是建筑守中。
天地守中,人心守中,建筑守中。北京中轴线宛如“中”字的“丨”,是基准和准则。
天安门城楼
(二)和
天地之中,时空流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万事万物有中点就有两端,于是便有天地、阴阳、南北、东西。天地之间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于是便有了阴阳来复、四季更迭、二十四个节气等,是为天地之和。
人伦之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为五伦,均为对称出现。因此有了人心中的和乐,家庭的和睦,人我的和敬,人与自然的和顺,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是为人心之和。
在天地人伦之下,建筑也有自己的和谐之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京中轴线中心突出,两翼对称,起伏悠扬,自然成章,既铿锵又婉转,既对称又呼应,是为建筑之和。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于是守中的天地时空相和,守中的人心天下太和,守中的建筑均衡谐和。“和”是中国文化重要的思想,“和”乃恰当,因为恰当,所以和谐。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均衡协调而又韵律生动的空间序列,如同音乐一般,而“乐”的精神正是追求和谐。大乐与天地相合,中轴线左右相对,前后相承,便如同对称的“中”字,是这人间帝王城的“中和韶乐”。
古时礼制重重,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均有一套完整的礼制规范需要遵守,如天坛皇穹宇,层层铺排,递进展开,一层一层地烘托出核心建筑的重要地位
(三)位
《吕氏春秋》中说:“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宇宙星辰运转,日夜循环更替,阴阳来复不辍,精气四季运行,所以说天道圆。大地承载万物,万物品相殊异,各自分工职守,不可互相替代,所以说地道方,方者并排行进也。因此说“天圆地方”。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帝王号称天子,理应率领万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礼”的精神代表了人对万物的关照,追求的是秩序。效法天地的精神,把君主、大臣、普通人民的行为全部规导到一个秩序中来运作,即所谓“天人合一”。古人认为,“礼”是人的道德、伦理、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思想、欲念的表现。将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情感、思想、欲念这些抽象的、内在的、无形的东西外化为有形的“礼”(礼仪)和“乐”(音乐),也就是将无形有形化,将抽象具象化,将意识形态化。周公的理论是中国文化由以“神”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以政治伦理意味较多的“天命”取代了殷人神话色彩浓厚的“天帝”,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
中轴线上各个建筑群的功能、方位、形制、色彩和纹饰各不相同,其根本宗旨为遵照礼制,其营建以《周礼·考工记》为蓝本,因此是“依礼营建”。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废“大祈殿”合祀天地之法,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
(四)育
《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化育万物。人效法天地,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致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体用无穷,致知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