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部不需要用噱头去吸引眼球的电影。在此,我不是指它是如何优秀而不需要他人的注目,我想强调的是它的叙述本身,它的内容始终不是为任何追逐噱头的猎奇者准备的。看看吧,当银幕上的尼采和保罗.雷在告解室向莎乐美述说,“我自私、我不忠、我厌世、我冷漠、我自负、我常常怀疑自我……”影院里的阵阵哄笑已说明一切。对于这些从未对广义人类心智有过思虑的观众,任何同情、忠诚、乐观、热枕、谦和、坚定信念都实属多余。
若让我为本片确定一个得体的译名,《露.莎乐美》足矣,以莎乐美不寻常的婚姻关系来看,姓名中来自丈夫的“安德烈亚斯”几乎可以忽略。而确实,在导演的叙事中,从露易丝.冯.莎乐美到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转变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笔,哪怕这件事本身却对旁人有着重大影响。是的,这就是莎乐美一生的行事风格,她为追求每个现时的自我,坚决地斩断了她与旁人乃至于她与过去的自我之关系。出于这一点,我甚至认为仅是译作《莎乐美》便足够,因为,她与同时代王尔德笔下那个毫无瓜葛的“莎乐美”竟有着出奇一致的自我 。
在影片中,莎乐美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极其显着的,但是,至少从电影来看,这种追求却是某种程度的幼稚。我对于莎乐美哲学思想的了解并不多,但根据电影中对我相对熟悉的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思想和形象上的典型化描绘,我可以相信,这种银幕气质的幼稚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所有传记电影的类型通病,与《万物理论》《模仿游戏》《心灵捕手》等相仿。
但是,哪怕是出于典型化描绘,在具体的表达技艺上,《莎乐美》仍有不足。例如,导演在描绘尼采时,选择的关键词是“酒神”与“日神”。当尼采与莎乐美在对话中论及两者,导演画蛇添足地在两人的对话中补上“酒神代表感性与癫狂,日神代表理性与秩序”的说教。如果不是出于解构的原因,艺术表达中的自我拆穿无疑是可怜的自说自笑。熟悉近代哲学的观众当然知道酒神与日神分别代表什么,而对于其他观众,这里便是一处可取的伏笔。因为,在后来的叙事里,当莎乐美遇见诗人里尔克之后,在她从禁欲者转变为纵欲者的期间,这正是酒神精神对旧欧陆传统日神精神的胜利。如此前后问答的设置,当然能使叙事更紧凑、完整。
当然,很多人对电影结构的诟病并不仅仅出于这一个原因,而是出于电影为秉承德国表现主义的些许风格化画面采用了明信片作为叙事线索。一张一张明信片构成的欧洲景象,都是莎乐美曾短暂驻足的地方。因明信片时间、因果关系不足紧密,便使电影呈现出琐碎的碎片化叙事面貌。但是,若说电影全无结构,那只是愚者眼拙。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相当明确,是以传记作家与老年莎乐美的交谈、争执、言和勾勒了故事的大致框架。两人相识、言说、争论、弥合的过程实则从另一面反映了莎乐美一生的心性转变:立誓不婚与闪婚、禁欲与纵欲、被爱与爱人……年轻作家渐渐揭开了莎乐美一生的自我矛盾,让她不得不辩称“难道72岁的老太还需要你来教我如何过完一生?”此后的莎乐美才逐渐走向了自洽。是的,终其一生都几乎是不自洽的。
莎乐美言行的混乱在她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十分明显,这也是启蒙之初难以避免的常事。她逃避当时社会现有的一切,乃至逃避爱情、性爱、婚姻,并声称它们是她自由之路上的阻碍。可是,自由不是逃避,自由是积极地追求内心深爱之物。自由不是出逃的奴隶赤身裸体地在丛林里游荡,自由是衣着得体的人们走在探索的道路上。自由是文明概念,而非任何霍布斯笔下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在脱离文明语境的境况下,自由是不成立的。这便是为何莎乐美最初的成绩并非所谓女权主义的成就。
尼采是聪明人,洞悉莎乐美未想透彻的道理,他知道她会违背不婚的誓言甚至品尝不道德的苹果,但他任何说服她的尝试在她自我保护意识过剩的城堡前都毫无作用。在这一点上,尼采甚至诚实地可怜。与尼采相比,莎乐美后来的丈夫安德烈亚斯便精明地有些令人不安。安德烈亚斯对自己的需求一无所言,完全依照莎乐美对理想生活的要求展开了求婚。而尼采却太坚守自我的原则:我爱你的哲思,我也爱你的美貌,我想与你讨论哲学、宗教、文学,也想和你在河畔、花园、书房做爱!而你,竟然将这视为我灵魂的堕落!
“对于我而言,意识之美会激起对肉体的审美。”不知尼采在得知纵欲者莎乐美的这段人生信条后又会作何感想。即便她与各种各样的爱慕者做爱,但她仍旧与丈夫安德烈亚斯保持绝无性爱的婚姻关系——仅仅是出于早年想法和促成的荒诞婚姻。我无法细数莎乐美一生有多少情人,但是,在电影中,里尔克无疑是其中最具激情而最一无是处的。是的,诗人,里尔克,除了激情,一无所有。他啊,孱弱的青年,默默无名,依靠莎乐美的帮助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他的稚嫩与热情令她心生怜悯,却也成了她终于感到厌倦的原因。如果说两人短促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更能体现他们作为哲学家、诗人与世人仓促的情爱不同之处,那应是后来长达0年的通信。不过,这些并未在片中有多少提及,更别说尼采的思潮通过莎乐美对里尔克诗歌的影响,以及后来里尔克在《杜伊诺挽歌》中所揭示的艺术本质。
从尼采到里尔克,莎乐美身上本应投射出这个时代哲思的吉光片羽,但电影却在叙事中成了载满风流韵事的名册,而这本名册的脚注里还有很多弗洛伊德写下的“编者注”。是的,莫非是为了符合莎乐美后来投入弗洛伊德门下的事实,电影中关于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有些心理分析式的一厢情愿。无论怎样,莎乐美作为一名受希腊哲学启蒙、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入门的哲学爱好者,最终居然成为了心理分析家,这近乎已是一桩惨剧。我很难说,究竟是因为她确实天赋不过如此,还是因为社会对人心智有无尽的压迫。至少,她作为一名豪门子女,竟然不好车马权势而希求智慧,这已是难得。或者说,正是她的这种难得令众人倾慕不已,以至于忽视了她仅是不过如此的成绩。
当然,即便如此,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仍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人物。感谢她吧,感谢这样的前辈,感谢她们的付出,今日才会有更多的女性思想者能有机会取得比之更大的成就,才让今日的男性文人们不必再为寥寥无几的迷人女思想者争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