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韦庄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
12.29
点,收盘报
3039.31
点,成交量为
4617
亿元,如下图所示:
今日上证指数继续创出反弹新高,且已越发逼近前期套牢密集区,是以我们在中短期策略上依然坚持之前所说的十六字方针不变,即“逢高减仓,越涨越卖。若无回调,绝不加仓。”对此,前文已有详细讨论,今天就不再赘述了。
在
《
3
月
4
日股市前瞻
》
推送后,有位名叫“心美”的读者留言,称自己踏空之后不知道该怎样操作,就盼着能够大跌,否则就只能错过了。言词之中,还有两个哭哭的表情:
而在今天市场继续上涨之后,只怕“心美”的心情就更难美美的了。
我想,要答复这个话题,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投资的初心,即为什么要买股票?
显然,我们之所以会买入一只股票,最主要的原因,甚至唯一的原因,就是认为其股价未来会涨,对吧?如果股价未来还能涨,那么即便过去已经涨了很多,现在也可以买;如果股价未来不能涨,那么即便过去已经跌了很多,现在也不应该买。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对于后市趋势的判断,进而调整你自身的仓位。如果你觉得未来会涨,那现在依然可以买入或持仓;如果你觉得未来会跌,那现在就应该卖出或观望,原本就不存在太过纠结踏空的问题。你现在整天盼着大跌,无非是在懊悔之前卖的太早,铸成了一个大错,所以盼着市场能够再次跌回当初的那个点位,好让你有个弥补错误的机会。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市场真的大跌,跌回到你当初卖出的点位,而你又果然如愿在低位买回来了,这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就一定能够弥补当初的错误吗?或许,你买回来的低位,其实只不过是在半山腰上,未来还有更低的价位。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投资其实应该是看未来的趋势变化,而具体到实践中,许多投资者却变成了与过去的自己较劲。
前阵子,有好几位读者在盗天平台上留言,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怎样做高抛低吸的文章,而我也确实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
但写完之后,我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投资者热衷于高抛低吸?
说到底,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很喜欢跟昨天的自己较劲,希望一直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当他在
10
元钱的买入,而在
10.30
元卖出时,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因为他完成了一次精准的高抛低吸。可当股价进一步攀升到
10.60
元,他的心情就不在美丽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做到了低吸,却没有做到高抛,不过是“次低抛”而已。随着股价的日益上涨,他的内心会越来越难受,因为股价每一次的上涨,仿佛都在嘲讽他当初的“次低抛”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他至少已经赚到了
3%
,已经超过了一年的银行利率了,不是吗?可无论如何,只要股价还是在涨,他的内心就会是痛苦的。
所以,我经常在想,股民每天乐此不疲地买卖股票,究竟是为的什么?真的就只是为了赚钱吗?或许,对于相当多的投资者而言,赚钱只是目的之一,甚至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那种通过赚钱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正确的自豪感,和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的优越感。
而一旦投资者的心态从纯粹地评估盈亏的概率和期望,转变成希望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正确和聪明,那就不可能不受到外界情绪的左右。这,也就是我之前无数次强调,散户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逃脱被收割命运的原因所在。能够逃脱这种命运的,只有极少数不受大众情绪影响的,内心极其坚定的,或者说难听点,就是性格极其偏执的人。
最后,跟大家介绍两首七言绝句吧。第一首是晚
唐诗人高蟾所写的
《
金陵晚望
》: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金陵城曾经伴随浮云归于傍晚的翠山,也曾陪伴落日泛于秋天的声音。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我们再看这首《
金陵晚望
》,第一句写的是一日之中的黄昏,第二句写的是一年之计的秋天,给我们呈现的都是日益衰败,即将灭亡的景象,这就正好契合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即风雨飘摇中的晚唐。
后两句的意思很好理解,他说世界上有无数的优秀画家,他们可以将眼前的金陵晚景描摹出来,但他们画不出我看到这种景象时的一片伤心。就很像我们近些年流行的一句话,叫“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我内心的忧伤。”
第二首是晚唐诗人韦庄所写的《
金陵图
》: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