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侦探小说为什么会式微?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当代的侦破手段主要是依靠复杂的高端科学技术,而不是侦探者个人的逻辑推理。高端科学技术包括法医学、指纹分析、DNA分析、摄像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处理案件依靠的是法医专家而不是业余侦探。《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中写道:“如果有神秘的谋杀方法,那么也会与时俱进,比如涉及激光束、在冷冻食品中下毒或者抹在电炉上的毒药,等等。”(第262页)
第二,当代的侦破方法强调程序正义,不主张为了追求真相而把许多无关的人牵扯进来,即使对待嫌疑人,也会通过正当的程序保护其个人权利。在传统侦探小说中,无论是福尔摩斯还是波洛,他们的诸多行为都有大动私刑的迹象。这些情节对读者来说会大呼过瘾,但在现代的法律体系中是不允许的。
第三,传统的侦探小说通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是有漏洞的。传统侦探小说通常遵循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的思维模式进行。该思维模式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寻找可能的解释或原因。尽管小说家设计了种种情节来迷惑读者,但在其心里早已有了非常清晰的因果链。为了保证这条因果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作家会排除许多干扰的因素,确保最后结果的必然性。从理论上看,溯因推理并不保证会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因为同样的一个现象可能会导致多个解释。但传统的侦探小说最终都给读者一个大快人心的圆满结局。
这种思维模式的漏洞在于其逻辑链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偶然性。西方的谚语“一只马蹄失去一个王国”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维特点。该谚语的典故来自英国历史上的博斯沃思战役。有人把这场战役简述为“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里的因果链的逻辑漏洞在于不具有必然性——掉了马掌不一定就会让战马瘸了;战马瘸了不一定就会输掉战役;输掉战役也不一定就会丢了一个国家。类似的逻辑谬误例子还有网上广为流传的“潘金莲撑开窗户导致宋朝灭亡”。
思考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为了说明当前历史学科选择题的命题思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学科的选择题变成了一种让师生们极度抓狂的题型。许多教师和学生经常为一道选择题的答案争得面红耳赤,我也经常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这些年来,我也随俗从众地研究了不少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也命制了不少的选择题,但事后发现许多题目的答案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选择题的繁难偏怪跟上述侦探小说没落原因的第三点有极大的可比性。
在我看来,“一只马蹄失去一个王国”的故事只有在棋牌游戏中才可能成立,因为棋牌游戏制订了诸多的规则,排除掉许多可能性的因素。在历史和现实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导致多个结果,而任何一个结果又可以有多种解释方法。当前许多选择题之所以难和怪,原因在于命题者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因果逻辑链来思考,一旦有其他的想法就归为错项。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的思路不一定不对,命题者的思路也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因果链的不确定性与选择题答案的唯一性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冲突,这就是当前许多选择题给学生造成困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