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N是指最有可能最先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是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反映了整个区域淋巴结累情况。随着个体化治疗的发展,SLN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最新指南中。SLN可通过淋巴绘图(lymphatic mapping)识别,淋巴绘图是在原发肿瘤病灶附近注射某种生物染料或其他标记物,其随淋巴引流至局部淋巴结,从而暴露最先接受引流的淋巴结位置,之后可经过肉眼或仪器识别。SLN绘图已成为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方法。
1、生物活性染料示踪法
生物活性染料示踪法,术前在局部瘤体周围注射一定量的生物活性染料,如亚甲蓝(methylene blue)、专利蓝(patent blue)等, 使肿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管及淋巴结着色, 术中最先着色的淋巴结为SLN,此方法是最早的SLN识别方法。有学者研究发现亚甲蓝是较好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可提高术中淋巴结检出率。单独应用染料方法进行前哨淋巴结示踪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需放射医师配合、无放射危害等特点。但是可能出现淋巴结显影时间不一,出现多枚染色的淋巴结,识别并切取蓝染淋巴结的时间难以掌握。
2、放射性核素示踪法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术前在肿瘤病灶周围组织内注射如锝-99m(99Tcm)标记的硫胶体、锑胶体、人血白蛋白和右旋糖酐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 再通过术前淋巴系闪烁造影术(lymphoscintigraphy, LSG) 及术中应用γ探测仪探测组织内高计数热点( hotspot),可识别SLN的存在部位。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法显著提高了SLN检出率, 但放射性胶体在肿瘤周围注射点形成一个较大的辅射区,易受注射部位的背景干扰。若SLN靠近原发灶,受到放射性干扰,可能漏诊或假阳性可能。同位素注射和检测,对设备要求高,其费用高,耗时,且存在放射性污染的风险。
3、近红外荧光探针示踪法
近红外荧光探针示踪法,通过术前在肿瘤病灶周围组织中注射近红外荧光探针,如吲哚花菁绿、七甲川花青染料等,检测SLN。Murawa D等通过对采用吲哚花菁绿作为淋巴结示踪剂的30例乳腺癌患者研究,发现其SLN检出率为96.7%,假阴性率为9.5%。但由于这些荧光染料分子粒径小,易干扰了成像效果,生物相容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且手术中无影灯本身发出的近红外光束,会干扰荧光法SLN示踪剂的成像,操作须在较暗环境中进行,从而限制了术中对淋巴结示踪和切除SLN,所以在临床还未大规模开展。
4、纳米炭示踪
纳米炭是一种新型的淋巴结示踪剂,也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为20-50nm,而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隙为120-500nm,且基膜发育不完全,粒径150nm的纳米炭颗粒对毛细淋巴管有良好的通过性,且不进入血管。其迅速进入淋巴回流系统,将区域淋巴结染成黑色,起到术中淋巴结示踪定位并指导淋巴结清扫的目的。Wang X等对270例乳腺癌患者,予以纳米碳对SLN示踪定位,结果显示活检成功率、准确率、敏感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2.2%、97.6%、93.1%和6.8%,提示纳米碳示踪法是SLN活检中可靠的方法。
5、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示踪
近几年,有人利用一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Sienna+)来显影SLN,Sienna+的核心由具有超顺磁性的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组成,由于它外面包裹着葡聚糖,因此其不易聚集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注射到肿瘤边缘后,它们迅速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转移、滞留集聚于淋巴结,配合手动磁强计(SentiMag)使用,达到示踪淋巴结的目的。已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测。Pouw JJ等研究显示,Sienna+显影SLN有高灵敏度和精读,在临床实践中可行,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检出率。最近一篇meta分析也指出Sienna+不逊于放射性同位素和蓝色染料SLN示踪剂,其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和蓝色染料示踪剂的有效替代品,Sienna+已被批准在欧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