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如何学习中医才不会觉得太过复杂和庞大——芒种以后“霉湿之为病”的方法论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6-08 21: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丙午月 丙寅日

霉湿之为病,在乎五月也。芒种之后,逢丙入霉,霉与梅通,其时梅熟黄落,乍雨乍晴,天之日下逼,地之湿上蒸,万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以其气从口鼻而入,即犯上中二焦,以致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欲恶心,右脉极钝之象,舌苔白滑。以上皆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证,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拟以芳香化浊法,俾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或连朝风雨,人冒之者,即患身痛腰疼,恶寒发热,此邪由太阳之表,而入于少阴之里,即《内经》所谓雨气通于肾也,宜乎表里两解,拟以二活同祛法。倘兼腹痛泄泻,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或问曰: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今论霉湿在乎芒种之后,夏至节中,斯时相火司令,不论火而论湿,得非矛盾乎?答曰:湿土之令,在于夏末秋前,盖按《内经》六气之主政也。然而土寄于四季之末,四时皆有湿病,总当因时制宜,不必拘于常例。即如春日阳和,夏日炎热,秋日燥烈,冬日温暖,何湿之有?惟其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为湿病。今专论霉湿在乎五月,以其乍雨乍晴,湿中有热,热中有湿,与诸湿之病颇异,故列霉湿为一门。


—— · 雷丰《时病论》卷四《霉湿》



译文:


清代雷丰《时病论》卷四《霉湿》: 霉湿所引发的疾病,在于五月。芒种之后,遇到第一个丙日就进入了霉雨期, 字相通,这个时候正值梅子黄熟,天气时而阴时而晴,天上的热气向下迫近,地上的湿气向上蒸腾,万物感受这种气就会发霉,人若感受这种气就会生病。由于这种气从口鼻进入,就会侵犯上焦和中焦,以至于会出现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时恶心想吐、右脉极其迟钝的现象,以及舌苔白滑的症状。上述都是霉湿的浊气壅滞阻遏上焦、中焦气分所产生的病症。除非用芳香干燥类的药剂,才可破解。拟用 芳香化浊法 ,帮助使其气机开通舒畅,那么上焦中焦的邪气,不发散而自然化解。如果遇到接连不断的刮风下雨天气,人若受风淋雨冒犯此霉湿邪气,就会罹患身痛腰疼的疾病,恶寒发热,这种病邪是由表层的太阳经,进入到深层的少阴经,也就是《内经》所说的 雨水与肾相通的意思 ,适宜表里同时解,拟用羌活、独活 二活同祛法 。如果兼有腹痛泄泻的症状,再加煨葛、木香二味药来治疗。


有人问道:湿土当令的时节,从大暑开始,到白露结束。现在论述的霉湿在芒种以后、夏至期间,这时是少阳相火主治当令,不讨论火却讨论湿,难道没有矛盾吗?回答说:湿土当令,在夏末立秋之前,大概是根据《内经》中六气主政的记载。但是,土寄旺于四季的最后十八天,一年四时都会出现湿病,毕竟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不需要拘泥于常规惯例。就好像春天阳气平和,夏天天气炎热,秋天干燥猛烈,冬天温热和暖,又有什么湿气呢?只有当春天的牛毛细雨,夏天的阴雨连绵,秋天的密雨飞扬,冬天的冷雨纷乱,人感受而引发的疾病,才都会成为湿病。现在专门讨论霉湿在五月,因为这时天气时而下雨时而放晴,湿中带热,热中带湿,和其他各种湿气的病症大不相同,所以专门列了霉湿作为一类。


《时病论》的这段内容描述的是梅雨天气期间的征象和病象,比较细致透彻,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分析的参照掌握好。由此可见,中医学完全是根据五运六炁(气)、二十四节气来分析生命的种种现象、症候、症状等等,然后集约地进行整体、系统性地把握。把这一点掌握好了以后,再来看中医的内容,也就不会觉得太过复杂和庞大了。



摘自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芒种,以火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芒种简述

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芒种物候

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口识养生

芒种夏至天 走路要人牵——身识养生

芒种送花神 青梅煮酒香——芒种民俗

人类同样存在着种芒和芒种现象——芒种的寻根探源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 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