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DA食安云  ·  藕节、冬瓜皮是否可以作为普通食品原料? ·  2 天前  
金融博驿  ·  2024.9.16 美股大盘复盘 ·  4 天前  
金融博驿  ·  2024.9.16 美股大盘复盘 ·  4 天前  
中国药闻  ·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喀什丨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8-11 08:20

正文

2009年9月,我踏上了去喀什的路途。


地处南疆、连接欧亚的喀什被誉为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这里货如云屯、人如蜂聚。穿行在老城的民居小巷,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让人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但是,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使得拍摄过程时常伴随着尴尬与质疑……清冷的新月和炙热的土地交织在一起,喀什,应该是一个能在年老之时给我带来无限回忆的地方。




在去喀什之前,我所做的唯一的功课就是看了一下穆斯林的若干禁忌,以防在喀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除此之外,我没有“预习”有关当地的任何“知识”。我要的就是把自己对一个地方的感受保持在最彻底的白纸状态,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色彩。


但是一俟踏上这个中国最西陲的城市,才发现这里异国情调相当的浓厚。如果不是学校大楼顶上的国旗和操场上的孩子们用汉语唱的《歌唱祖国》提醒我这是在中国,恍惚里还真会觉得已经置身于喀布尔或者伊斯兰堡的某个街口。混迹于当地人中,蒙古鞑靼人种特有的特征表明了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国人”,喀什老城里的孩子们看到我张口就来“哈啰”,打闹着争夺我带去的糖果, 使我越发觉得在这里我和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大一点的青年人则会拘谨得多,琥珀色的瞳仁里透出毫不掩饰的对外来者的警惕,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奇心。伊斯兰教严格的教义在他们身上已然显现,开始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





我到达的9月中旬正好是穆斯林的斋月期间。直到第二天早上十点,我在旅馆附近的若干家穆斯林餐馆连续吃了几次闭门羹——维族餐厅在封斋期间白天几乎是不营业的,而在老城里是几乎不可能找到汉族餐厅的。最后我不得不在某餐饮互联网点评榜上有名的“银提尕尔”旅游餐厅了却每天的早午饭。

按照《古兰经》的教义,除了孕妇或者哺乳期的妇女、病人、婴幼儿,正在作战的士兵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全体穆斯林都应该参加斋月接受斋戒——即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摸黑起床吃“封斋饭”,一直到晚上9点天全黑才开始吃第二顿,整个白天不吃不喝,禁绝烟酒、房事。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伊斯兰教两大著名节日之一的开斋节,又叫“肉孜节”。节日的早上穆斯林们去清真寺做会礼,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由于假期的原因,我没有办法待到开斋节狂欢的这一天。满街跪祷的壮观场面固然更具视觉冲击力,但是我更喜欢那种浸透在日常中的宗教细节,不动声色却又充满力量。的确,在伊斯兰教的世界里,信仰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高于生活。掀开神秘的宗教面纱,平淡的日常中信仰就是奔头。每天当太阳完全沉没于地平线之下,喀什老街的不少主要街口都设有桌子摆满西瓜、哈密瓜和馕等食物供封斋一天的维民免费食用。每每看到人们围桌狼吞的场景,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突然感到了信仰的力量原来就是如此的真切。




位于喀什老城内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喀什市绝对的地标。大门前的台阶上永远有三三两两的维吾尔族老人坐着闲聊。进得大门,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竖有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五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们前来礼拜。拜访清真寺的那天下午,头裹纱丽的维族女讲解员带领我们穿越过清真寺的厅堂殿室,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清真寺的历史和穆斯林的习俗。她特意向我们强调,女子只能在家中进行祷告,不能在街上祷告更不允许进入清真寺。我们下意识地问道:“那你怎么在清真寺里呢?”女讲解员愣了下马上严肃回答:“因为我是导游。”神色庄严到完全不认为这是一个半带着玩笑的问题。随后她快步带着我们经过了一群正在祷告的穆斯林身边,教徒们正在阿訇的带领下做每天的五次祷告之一的晌礼,即完成“五功”之一的“拜功”。



在喀什的几天里我们每天都要在老城里转悠上六七个小时。没有到过老城堪比没有到过喀什。4.25平方千米的老城位于喀什市中心,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延伸,占据了喀什市五分之一的面积,近13万维吾尔族居民长年生活在这里。 新疆维吾尔世界的记忆,几乎全部封存在这个蛛网般的老城里。



老城建造在用黄土夯筑起来三面环水沟的高台上,所以又称作“高台民居”。老城的传统民居土木、砖木结构并存,不少民居已有百年历史,个别的据说已保留了360多年。整个中亚世界难觅踪迹的伊斯兰老城原始风情都完整留在了喀什的街巷里,那些剥蚀严重的灰黄土墙里拥有17世纪以来都无甚变化的街区形态。老城内10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是维族居民的日常宗教活动的中心,而36个各式各样的巴扎是按行业自然形成的手工作坊和产销市场的街巷,如首饰巴扎、铁器巴扎等,成为不少居民赖以生存的营生。 充满伊斯兰风情的民居群中点缀着清真寺、学校、手工作坊、清真肉铺、巴扎,使整个老城形成完整的生活-宗教-商业空间,在几个世纪里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喀什老城内20余条街巷是中国保存十分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道。老城里所有指示牌都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维语在上,汉语在下,维语从右向左读,汉语从左向右。纵然如此,在老城内行走还是需要特别留意脚下的铺砖石,六角形的铺地砖指示着这是一条走得通的活路,而方形的铺地砖则往往意味着这是一条死途。







喀什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的发源地,然而现在这个发源地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和挑战。而且,喀什又正好处于地震带之上,从上世纪初开始几乎每隔25年就有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外加经年累月的自然侵蚀,使得老城内不少民居成了危房, 从2001年开始当地政府就在不断推行老城拆迁改造的措施,老城好多片区的民居已经在隆隆的推土机作业声中消解。昔日的高台剩下满地履带轧过黄土的印迹。除了有形的挑战之外,更大的无形挑战在于:到底是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原则,保持维吾尔本民族世代相传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社会,还是卷入现代化的洪流,行进到当今的工业、商业相结合的现代社会?这个曾经摆在了无数世界文明遗产面前的题目,如今也摆在喀什这个历史古城面前。




每当华灯初上,喀什老街迎来了另一番景象。随着一天封斋的结束,白天门庭紧闭的各类小吃店都热闹了起来,烤肉摊的伙计在门口摆出烤肉架,忙活着烤羊肉,馕饼店老板开始把馕和烤包子一个个从馕坑里钩出来码得整整齐齐,水果摊贩一溜摆出令人眼花的各色瓜果,家家户户开始生火造饭,老城从封斋时的肃穆一下子变回了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味的市井,这景象一直持续到夜深。

由于时差的捣乱,我们几乎从未按照当地的实际时间作息,而还是按照天亮而作、天黑而息的方式过每一天。在喀什的八天里头我从未倒过时差来,直到回到上海又进入了正常的时间。早上八点半,这个我在上海已经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刻,窗外却天色刚醒,我还在床上昏然大睡直到每天上午十点半出门觅食, 当中五个小时走街串巷地拍片,下午三点回到旅馆休整一下,然后继续外出拍摄,直到晚上八点半华灯初上,才和当地居民一起开始晚餐。而夜晚的感觉则更加奇异,总感到天方微暗,黑夜刚临,总想着晚上要出去溜达顺带宵夜一番,不经意间抬手看表才发现已经是深夜一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老城内的探访尺度也变得大了起来。我们试着掀开某家的门帘,进入到维族人的家庭中。虽然言语不通,但是互相的点头致意以及手上的相机已经足够说明来意。喀什老城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8万人,大大超过上海。按照维吾尔族的习惯,家族里每增加一代人,就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或者再往地下掏出一层,老城内人丁最为兴旺的家庭,上下加起来已经有七层之多。密密麻麻的房连房、楼接楼也是喀什老城的独特景观。而过街楼则是老城建筑的另一个景致。 不少老城的居民在修建二楼时,将楼延伸着跨过街巷搭建出房间,与对面的房子相接。这种空中楼阁可以部分解决居住面积紧张问题。 

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在喀什拍摄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某些热情而无当的举动虽不至于被主人扫地出门,但也足以使你陷入尴尬的境地。维族人不兴一进门就抱小孩子,不兴赞扬小孩子可爱漂亮,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受惊。如果你试图把镜头对准裹着纱丽的穆斯林妇女时,边上可能就会有穆斯林男子用充满气场的眼光注视着你,此时你要注意的除了构图之外还有对方的反应。有时候放下相机之后的一个笑容也许是一个缓解气氛的有效办法,但是你也可能会被对方瞪着眼睛呲牙咧嘴的“喷”上几句,而言语的不通显然会使当场的气氛愈发紧张。这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脱身。





 


临走的那天数了一下,我在喀什8天一共拍摄63个胶卷。在这几天里,我们天天都在老城里来来回回地窜,到最后有些沿街的居民已经能够认出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次扫过相同的地方,面对类似的场景总会有一个是拍还是不拍的问题,按快门的频率也随之减慢。越到后来,思维越是精细,也越会提醒自己需要淡定。


回程在乌鲁木齐转机时,整整63个胶卷被安检姑娘扔进了X光机。飞机上的我身体像只泄了气的皮球陷在椅子里,喀什老街的场景和对X光可能毁坏胶卷的担心交织在一起,虽然很累却让我无法入眠。


TIPS

*马格南摄影通讯社
由当时知名的新闻摄影师创办于1947年,以忠实呈现二战后的影像纪实为宗旨。马格南是一种大桶的香槟酒名,当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 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故罗伯特·卡帕以此酒为摄影社命名。
*报道摄影
又称新闻摄影。在报纸、杂志的版面和凹印插页上,以报道为目的而刊载的照片摄影之总称。包括人物、事件、科学记录到记录片摄影,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摄影。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