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落下帷幕,大部分点票结果已经公布,尽管特里莎·梅领导的保守党仍将是最大政党,但保守党并未赢得议会过半数席位,英国似乎出现”悬浮议会”,英国媒体将其描述为特里莎·梅“政治豪赌”的失败。基于英国人政治上一以贯之的保守主义情怀,这次保守党的失利令人出乎意料。
保守主义阵营的失利或许会引起政治格局的短期变化,但丝毫不会影响英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忠贞与坚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被封为世界爱情悲剧的经典,自 1595 年问世以来就已被无数次演绎、改写,成为舞台和影视体裁中不倒的常青树。本期文章将简述该作品四百年间的变化历程和不为人知的“发迹史”,这部经典真的是由莎士比亚原创,而非“剽窃”的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诠释它的意义不尽相同吗?
▍下文转载自大英图书馆(ID:TheBritishLibrary),详情请关注中文网站:www.britishlibrary.cn
罗密欧与朱丽叶原型
在维罗纳( Verona )“果实累累”的山丘上住着两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凯普莱特与蒙太古,但他们却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世仇。在这样的“黑色仇怨”背景下,年轻英俊的罗密欧·凯普莱特却对机智优雅的朱丽叶·蒙太古一见倾心,但他们的爱情注定将以悲剧收场……
这样的情节听起来再熟悉不过了,不是吗?其实,这一段描述出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作家阿瑟·布鲁克( Arthur Brooke )之手。1562 年,他写了一首名为《罗密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 )的冗长叙事诗,首次用英语讲述了这个有名的传说。其实早在十五、十六世纪,这个故事就有很多版本流传于欧洲,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口述历史时期。年轻的恋人被世俗阻隔,这样的主题听上去就像爱情本身一样久远。莎士比亚在 1595 到 1596 年间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也取材于此——他不仅喜欢在市井收集素材,同时也从书籍中和舞台上寻找创作灵感。
阿瑟·布鲁克的《罗密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 Public Domain
剽窃和“鹊起之鸦”
那么莎士比亚是个“剽窃者”吗?罗伯特·格林( Robert Greene,1558-1592 年)认为如此。格林是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他在临死前对这位竞争敌手进行了恶意攻击。在《百万分忏悔买得一分智慧》( Greenes Groats-worth of Witte )一文中,他表达了对一个未受过教育(暗指莎士比亚未上过大学)、“一夜成名的人”的愤愤不平,[他只是]区区一名戏子,竟然以为自己可以像格林这种出身正统、受过牛津剑桥高等学府洗礼的剧作家那样写出优美的诗句。他把莎士比亚比作“鹊起之鸦,用剧作家的羽毛美化自己”,充满妒意地谴责莎士比亚的“剽窃”行为。
但是,故事虽都一样,如何讲述才是最关键的。
暴乱频发的伦敦街头
1595 年夏天,熙熙攘攘的伦敦街头爆发骚乱。上千名学徒工和不满的士兵浩浩荡荡涌向塔丘( Tower Hill ),抗议伦敦飞涨的物价和每况愈下的社会环境。政府宣布戒严;在之后的执法行动中,这些暴乱者被指控试图“抢劫、盗窃、敲诈和勒索富人……夺取象征着执法者和长官权威的佩剑”。其中五名暴乱者被施以酷刑处死。
一位住在伦敦的年轻演员兼剧作家碰巧见证了这些事件。
这幅木刻画描绘了 1595 年暴乱中被处决的抗议者的悲惨命运 © STC 23401.5 图片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经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授权使用
格斗与命运
1595 年发生伦敦暴乱两年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版四开本才付印问世。据此推测,暴乱发生时莎士比亚可能正在创作这部剧的过程中。虽然剧本的背景沿袭了布鲁克的叙事诗,同样设在维罗纳城,但如同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舞台上呈现的街道是那么熙攘而污秽,仿佛照搬自这位大剧作家生活工作的城市——伦敦。从第一场戏开始,莎士比亚就立刻从布鲁克的故事抽离出来,安排了提伯特( Tibalt )和班伏里欧( Benvolio )之间由一场“口角”( 1.1.52-53 )发展而成的决斗( 3.1.143 ),为后来罗密欧杀死提伯特埋下伏笔。决斗的题材,对当时年轻的伦敦观众来说,尤其是那些不惜误工前来看戏的人们,有着太大的吸引力——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间的械斗、时髦的剑术以及耳熟能详的决斗黑话,想必台下的观众们一定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追随着舞台上的刀光剑影。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出版的格斗手册,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迅捷剑(Rapier)伦敦,1594-1595 年
© Public Domain
年少不羁的爱情
莎士比亚的标新立异并没有止步于此。
布鲁克借助他的悲凄诗歌传递了一个阴郁且带有警示意味的信息。他提醒世人,如果我们屈服于“欲望”,不顾父母的意见,我们就会像诗中“不幸的恋人”一样过早走向“不幸的结局”(《致读者》,第 iiv – iiir 行)。莎士比亚不仅重写了这个故事,更是超越了他这位只会说教的前辈——他将原故事的寓意完全弃之不用。如果布鲁克给人们敲响欲望的警钟,劝诫那些不服从家族意愿的人,莎士比亚则赞扬鼓励两情相悦的爱情,并谴责家族世仇带来的毒害。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主张年轻人恋爱自由,不应受到不合理的禁锢以及盲目的歧视。
巴兹·鲁曼 1996 年执导的改编电影《罗密欧+朱丽叶》剧照,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克莱尔·丹尼斯主演© Getty Images
在莎士比亚的演绎中,这对情侣的相互爱慕之情在每场对手戏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布鲁克的版本里,罗密欧仅仅是倾心于朱丽叶的绝世容颜,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二人则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共同创作了十四行情诗。朱丽叶在智慧和情感上均不输罗密欧半分,她绝不只是一位沉默怯语、被动接受爱慕的女子。在舞台上,她以充满智慧的年轻女性形象超脱了所处时代的限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毫无畏惧地为自己争取爱情的权利;因此,她的诗句也丝毫不逊于莎士比亚笔下最富有激情的浪漫英雄。
跨越时间与国界
四百多年来,《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反复搬上舞台和荧幕。它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平等的爱情不仅可取,而且可得。更让人回味的是,恰恰在隔阂如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那样深刻的当代社会里,出现了一些对这个经典不衰的故事最具张力的演绎。
1994 年,东耶路撒冷阿尔卡萨巴( Al-Kasaba )剧院和西耶路撒冷可汗( Khan )剧场联合制作了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角分别由巴勒斯坦籍和以色列籍的演员饰演,对白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交叉演绎,并在演出的同时呈现双语字幕。该剧的巴勒斯坦籍导演福阿德·阿瓦德( Fouad Awad )和以色列籍导演埃兰·巴尼埃尔( Eran Baniel )说,他们“想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父辈的仇恨只会为子孙们带来悲惨遭遇”。
《西区故事》电影海报,1961 年上映的电影音乐剧版《西区故事》,以喷射机帮和鲨鱼帮这两个纽约敌对帮派的形式,再现了两个封建家族的恩怨情仇。 © Photo by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2015 年,来自叙利亚的团队制作了舞台剧《被战争所分离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Separated by War )。剧中启用的全部是青少年演员,他们来自相邻的两个国家——约旦和叙利亚。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年少的演员之间从未谋面,整部演出是通过 Skype 完成的。
一位生活在约旦的 12 岁叙利亚难民艾伯拉罕( Ibrahim )扮演罗密欧。 在剧中,他因中东地区的战乱而被迫与朱丽叶分开 © Getty Images
《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时代的杰作,更是超越时代的经典。莎士比亚在早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透过十六世纪伦敦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包容的哲理,这即使在今天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活动】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
一睹《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版四开本的风采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一展厅
2017 年 4 月 21 日至 6 月 21 日,9:00 – 17:00 (周一闭馆)
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大英图书馆”
更多资讯,敬请期待
探索知识的世界
大英图书馆
http://www.bl.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