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气势如虹,已经步入技术性牛市,只是升市背后隐藏着流动性不足的潜在危机,港交所亦强调要改善流动性问题。
综合专家学者意见,“缩短股票交收时间”及“降低每手股票买卖单位”这两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金融市场加强对科技的应用,世界各大股票市场陆续缩短股票交收时间,由以往的“T+2”收缩至“T+1”。分析称,香港实行“T+1”实属大势所趋,有助证券市场全面推行无纸化,也有利于改善流动性。
目前港股实行“T+2”交收制度,倘若股票是今天成交,待券商及港交所的中央结算系统(CCASS)完成清算后,在成交后的第二天进行资金交收和股票交收。若将交收时间缩短至“T+1”,投资者可以“今天交易,明天即可收到现金或完成付款”。
目前港股實行「T+2」交收制度,若將交收時間縮短至「T+1」,投資者可以「今天交易,明天即可收到現金或完成付款」。中新社
美股去年加入“T+1”结算的行列,加上内地A股早已实行“T+1”股票结算,若香港仍死抱“T+2”,非但未能追上国际大势,更在当前实行“互联互通”下,未能全面对接内地证券市场。港交所(388)首席执行官陈翊庭去年曾表示,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就香港市场的结算周期发表白皮书,同时确保于今年底前,现货市场的基础设施有能力兼容“T+1”结算周期。
全球主要股市交收时间
香港缩短股票交收时间诱因
▶金融科技大行其道,投资者期望更快速且更高效的交易结算模式。
▶投资者可以利用更快速的结算周期,更迅速地调整持仓以应对市场波动,将利益最大化。
▶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已确定改成“T+1”结算,若香港不缩短交收时间, 恐落后于上述金融市场,影响该等地区资金投资港股。
▶内地早已实行“T+1”结算,若香港继续不跟随内地实行“T+1”,恐造成交收时间的不对称局面。
纳入T+1结算美股投资产品
证券类
普通股、优先股、美国预托证券(ADR)、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共同基金
定息类
企业债、市政债、资产抵押证券(ABS)
货币市场工具
存款证、商业票据
其他
单位信托基金、窝轮、私人投资公开股票(PIPE)
“若将交收时间缩短,有助投资者的资金回笼,港股的交投有机会提升。”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主席邓声兴认为,由于目前大部分投资者的股票已存放在CCASS,未有再需要“T+2”,“若香港日后实行‘T+1’,将有助香港证券市场全面实行无纸化。”他又认为,香港银行“转数快”及银行的转账系统,已对“T+1”准备就绪,相信香港的银行体系,已可迎接“T+1”。
邓声兴相信香港的银行体系,已可迎接“T+1”。
除了促进港股交易外,港股实行“T+1”的另一好处,是有助投资者从港股转投其他资产。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高鹃表示,当前美股已实行“T+1”结算,但港股仍停留于“T+2”,导致投资者不能“今日沽港股、即晚便买美股”,若实行“T+1”,两地股市的交收时间便可重新对称起来。
有分析称,香港不少券商近年陆续进军虚拟资产市场,面对虚拟货币奉行“T+0”交收,若港股仍死抱“T+2”,若券商的客户要沽出股票,将相关资金转投虚拟资产,在当前股票交收制度下,须等待两天。观乎虚拟资产价格波动性较股票为大,若投资者仍要等两天,可能错失良机,故缩短股票交收期,将有利投资者由股票转投其他资产。
证券商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陈柏楠指,缩短股票交收时间,除了活化了股票的流动性,更加有利交投,继而有利印花税的收入。他相信,“若CCASS做得到的话,券商亦可做得到”。
陈柏楠指,缩短股票交收时间,可以活化股票的流动性。
香港证券市场产品“既深且广”,市场关注若要实行“T+1”,究竟是否应“按部就班”?邓声兴指,为避免市场混乱,应“一刀切”实行,以免因市场同时存在“T+2”及“T+1”两种结算模式,而出现混乱局面。陈柏楠亦认同若要实施“T+1”,应该以“一刀切”方式实施。
不过,昇世汇盈投资副总监黄俊则指,他个人认为,由于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涉及派息及其他因素,若港股实行“T+1”,建议可先在正股实施,之后再扩展至其他产品。至于日后应否对实施“T+1”提供缓冲期,陈柏楠建议,可给予起码6个月至9个月的通知及过渡期。
黄俊认为,若港股实行“T+1”,建议可先在正股实施,之后再扩展至其他产品。
另一方面,有市场人士称,一旦香港实行“T+1”结算模式,或要处理实物股票的问题,故此应给予较长的过渡期。对此,邓声兴表示,不少长者、基金股东以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以实物形式持有股票,一旦港股实行“T+1”,他们或要将手上股票存入CCASS,坦言此举为难了他们。
对此,邓声兴建议,若要解决上述问题,CCASS除了要降低存入实物股票的费用,为上述持份者提供存入股票的诱因,更要延长缓冲期至多于1年时间,从而给予足够时间将实物股票存入CCASS。
另一方面,若然实行“T+1”,对散户又有何影响?黄俊称,或会影响散户的孖展成本,届时散户早在落盘之时,或先预备资金提前“呕”出来,才能顺利完成交易。
至于“T+1”对孖展客户的影响方面,高鹃认为,对孖展客而言,实行“T+1”结算制度的好处,在流动性增大下,他们可以沽出股票后,“即买”其他产品。黄俊则建议,要检视孖展客户的结算,并调整相关合约条款。
香港部署缩短股票交收时间之际,又可从去年实施“T+1”的美股市场吸取什么经验?从事美股投资的昇世汇盈投资副总监黄俊表示,美股投资步伐变得紧凑,迫使参与美股的投资者尽快交收,避免违约。
与现时的港股一样,美股早年已实行“T+1”(在此以前,美股期权已实行“T+1”)。及至去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于去年5月28日起,美股交易标准结算周期将缩短至“T+1”,涉及在美国各大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债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共同基金、市政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产品。
SEC去年宣布实施“T+1”后,曾引发市场忧虑。虽然此举只是聚焦技术和实际的结算方式,但除了可能出现资金错配,更要解决潜在的外汇风险。除了美国、加拿大及印度已采用“T+1”外,英国财政部亦宣布,将于2027年10月11日起,实施证券交易“T+1”结算标准。分析认为,若香港仍不实行“T+1”,恐落后全球金融市场,削弱吸纳资金的能力。
市场曾抱持犹豫态度
美国去年宣布实行“T+1”时,市场曾抱持犹豫态度。研究公司CoalitionGreenwich于去年4月和5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仅9%受访卖方公司表示,他们预料“T+1”结算能够顺利;相反有近20%的公司认为,一旦出现大量或严重问题,他们将面临巨大混乱。
“昔日买卖美股时,投资者有两日时间结算,但当地股市缩短至‘T+1’交收后,迫使了交易双方尽快交收,避免违约风险。”黄俊表示,自美股缩短至“T+1”后,同事须在下班前,同时为美股及港股做好结算,但相信若做好清晰分工,日后香港金融机构的运作,不会有太大问题。
若证券市场实行以“T+1”形式结算,究竟香港券商的后台系统是否已经准备好了?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高鹃坦言,由于部分券商的底层系统设计,只能用于“T+2”结算,若日后改以“T+1”结算,或牵涉庞大更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