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洲开发银行发布《2024年非洲宏观经济表现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报告指出,2023年非洲经济增长和复苏出现停滞与分化现象,2023年非洲国家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2%,较2021年与2022年的4.8%与4.1%的水平有所下降。
从区域层面看,由于在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投资与私人消费恢复程度、进出口复苏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非洲内部各次区域经济增长表现有所不同。北非、中非、东非地区增速相对较高,分别增长了3.9%、3.8%与3.5%;西非地区增速与非洲总体水平持平,2023年经济增速为3.2%;南非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疲弱,2023年增速仅为1.6%。
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一些非洲国家政府积极扩大投资支出,推动旅游业与矿业复苏,并着力提高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水平,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据报告统计,以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毛里求斯和卢旺达为代表的15个非洲国家2023年实际GDP实现了5%以上的较高增速。
整体上,得益于财政收入的改善和疫情相关支出的减少,非洲各国财政赤字状况有所好转。2023年非洲经济体平均赤字率为4.9%,较2020年6.9%的水平有明显下降。各国普遍推行的财政整顿和债务重组措施也是赤字率降低的重要原因。2022-2023年埃塞俄比亚的赤字率从4.2%降至3.3%,加纳从11.2%降至4.8%,赞比亚则从8.2%降至6.4%。但同时也需看到,赤字压力并未完全消退。全球利率上升与非洲国家货币对欧美货币的贬值或加大各国的负担,影响其财政可持续性。
向前看,报告认为若全球经济保持较强韧性、非洲大陆相关基础设施项目的红利开始显现、各国经济改革等措施取得进展,那么非洲国家将展现出较强经济韧性与活力,在2024、2025年非洲地区实际GDP平均增速或能达到3.8%与4.2%。
报告预计,2024年非洲仍将是各大洲中经济增速仅次于亚洲的地区。
2024年全球增速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
或有11个来自非洲,包括尼日尔(11.2%)、塞内加尔(8.2%)、利比亚(7.9%)、卢旺达(7.2%)、科特迪瓦(6.8%)、埃塞俄比亚(6.7%)、贝宁(6.4%)、吉布提(6.2%)、坦桑尼亚(6.1%)、多哥(6%)和乌干达(6%)[2]。
各次区域的表现或将在2024-2025年继续分化。
得益于地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与战略性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东非经济将在2024、2025年实现5.1%与5.7%的增长,其中七个经济体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速。西非经济增速也有望上行,从2023年估算的3.2%提升至2024年的4%,并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4.4%。报告预计,除尼日利亚和加纳以外,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在2024年都将实现4%以上的经济增长。尽管2024年面临挑战,但报告预计通过经济和财政政策改革,尼日利亚和加纳到2025年增速或达到3.7%和4.5%。相较之下,北非、中非经济增长或相对温和,2024年增速预计为3.9%、3.8%,其中地处北非的埃及在高通胀和外汇短缺的情况下增长或仍将受到阻碍。南非地区或维持较低的增长趋势,2024年GDP预计增长2.2%,主要反映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南非或维持滞涨状态,2024年增速可能仅在1.1%。
总体而言,对资源依赖度较低的非洲国家在2024年经济增速或达到5.3%,较2023年4.8%的增速提升0.5ppt,其中塞内加尔、卢旺达等国或有较好表现。许多国家有望从电力、交通、物流等领域更高的公共投资中获益。对旅游依赖度较高的国家预计在2024年增速为4.7%,较2023年的6%有所下降。2023年,非洲旅客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92%,使得当年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但后续增速或将放缓。此外,非洲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家增长或将相对平稳,其它资源密集型经济体在2024年的经济表现预计有小幅提升。
报告指出,结构转型在推动非洲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所指的结构转型主要为劳动者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1990年至2019年,非洲实际GDP每年增长约4%。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转型,1990-2019年,非洲平均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从55.7%降至42.7%,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就业比重从31.5%上升到了42.6%。在所有国家中,农业就业年均下降幅度最高的是佛得角(4.1%)和毛里求斯(3.2%),但也有如布隆迪、津巴布韦等国降幅不到1%。
加速结构转型或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指出,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相对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若能够加快结构转型,或能够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非洲大多数低收入人群处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或其他非正规就业中,特别是小规模农业种植通常收入较低且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因此,带动这部分从业者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或为非洲减贫的关键动力。
结构转型也可增强非洲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过去二十余年中,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6年厄尔尼诺引发干旱,以及近期的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给非洲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与此同时,与亚洲和拉美国家相比,非洲人均GDP的增长中表现出更强的周期性特征,在全球积极的变化下也更易被带动。报告通过测算发现,结构转型速度较快的国家更易从大宗商品贸易条件正向变化中受益。
短期内非洲国家仍需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应对持续的通货膨胀挑战。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非洲通货膨胀走高。报告测算显示,2023年非洲大陆平均通胀约为17.8%,比2022年上升了3.7ppt,更明显高于疫情前五年(2015-2019)平均水平(10.1%)。这背后反映出全球粮食与能源价格上涨、各国财政支持政策与非洲各经济体货币对美贬值等因素对非洲经济的负面影响。
2023年,共有19个非洲国家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报告预测2024年仍将有14个国家保持这一高通胀水平,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较大的国家。报告认为,在出现明显的通胀降温表现之前,各国可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对于通胀水平较高但已处于下行趋势的国家,利率仍应维持当前水平,直至实现通胀目标。此外,各国也需利用货币政策抵御汇率波动的压力。
中长期来看,报告建议非洲国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调动国内资源,加速财政整顿,包括缩小非正规的影子经济规模、简化过于复杂的税法和规则等,同时鼓励银行增加向私营部门提供的贷款,特别是绿色投资方面。其次,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方针,带动结构转型,具体包括投资于人力资本、培养具备所需技能的劳动力队伍,将再培训和终身学习作为优先事项;推动工业化和多元化战略,合理利用丰富的能源,在采矿业、制造业等部门之间建立前向和后向联系;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改善营商环境,设立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吸引外部投资。最后,推动当前全球金融援助架构的改革,使之更适应非洲国家的融资需求,提高透明度并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