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个月前,在看到识局某个周末刊发的《待到你我退休,还会步老高后尘吗?》一文时,就有一番想要真切言表的冲动。琐事缠身不及落笔,就很快到了这一个思乡情浓的节日。
中秋了,可又一次不能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小团圆。每一次不回家,都有充足的理由,不巧出去进修培训了,不巧出差在外了,不巧小家庭难得有假要带孩子出行了,不巧忙忙忙,等等等。
而每次父母都在电话那头爽朗地说:“没事没事,我们不要紧,都好。在外头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晚上不要熬夜啊”。我们各自看似放心地挂下电话,然后彼此心电感应般失落与失望,再抖擞起精神,该干嘛干嘛。
我记得老高的故事当时戳中了很多人,大家唏嘘现在儿孙们都压力大,忙,来不及考虑和投入亲情。在很多老人乐呵呵参加各种保健品讲座的背后,也许不是他们真的丧失了辨别骗局的能力,而是真的寂寞。他们掏钱买下的,是一种陪伴而不是产品。
虽然我的父母不至于像文中老高那样去上保健品的船,但我渐渐发现,陪伴他们越来越多的,是手机,是微信转发的“这个不要吃”和“那个有问题”。一开始他们善意转发,我温柔劝诫,到后来他们热情依旧,而我懒得回复。可就在敲下这些文字,看着窗外无月亦无星的夜幕时,我猛然醒悟,这何尝不是一种诉求着陪伴的信号。
我有一个交好的德国长辈朋友家庭,是典型西方式的家庭相处模式。当父母们把孩子养大,进入individual阶段,便开始了完全保持距离的相处。那位长辈算是身处德国中上流社会阶层,拥有无敌湖景房,但他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医院做护工,很累很辛苦,全家住在一个半嵌入地下的公寓里。但没有人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妥,爸爸是过爸爸应得的生活,孩子是过孩子应得的生活。
我想不少中国老人家也许是不能理解这个父亲的——孩子都没过上好日子,怎么能安心自己过得这么好?就像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欧洲大街上那么多独身的老人,牵着一条狗或一只猫,在允许携带宠物的餐厅吃饭,哪怕她衣着光鲜、脂粉优雅,我相信很多替儿女操持家务带娃维护家庭和谐的中国老太太,会觉得还是自己儿孙绕膝、吵吵闹闹的生活的幸福感要多一点。
对于这样两种模式的对比,我经历过一个认知上的更迭。在最初看待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内心的OS是,卧槽,如果我们两代人的相处模式也是这样多好,抚养你长大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但互不干涉才是彼此生命的真谛,圣诞一聚就足够啦!——直到目前,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和我的孩子之间,可预期的未来。
哪怕我和父母之间一直其乐融融,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对“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所谓封建“教化”,反感到反胃,觉得此间唯有道德绑架和情感束缚,没有目送孩子远走不必追的豁达疏朗。
尤其是当下社会转型期,传统思维模式跟不上时代变化脚步,出了很多撕裂的故事,更觉得上有老下有小的70/80这一代真不容易,老一代真不开放。
但慢慢的,当我意识到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变革,当我自己作为年轻人奋斗发展、转战四方时发现,亲情其实并不是羁绊,而是前行的动力——因为父母一直鼓励我追求想要的生活,是他们放弃了说一句请你留在身边、把压力传导给我的机会。
我们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开明”的父母,缔造了或者正在缔造更开明的家庭——我们转发着要学会放手的育儿方法,我们探讨着如何为人父母也寻找自我,我们努力着你好我也好的未来。
但当下,依旧有很多“情感型”选手的家庭,知情也知理,只是没那么放得开。那么对他们而言,彼此发自内心的陪伴,一定要被“独立”宣言所压制么。这是不是另一种过犹不及?
想到了另一位已经过世的外国朋友
(作为一枚老实后辈,本人确实有老人缘)
。他祖籍波兰,自从60多岁退休后有机会参加友好城市活动,第一次来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城市,结识了一批中国的年轻人。他深切爱上中国,视我和我一位师姐为女儿般的后辈。而他自己的女儿,因成长的误会和亲情的寡淡,早已消失在人海。有一次聊天,他说喜欢中国孩子,勤奋,善良,更像家人。
后来老爷爷的夫人告诉我,在他生前,家里一直放有两个钟,一个是当地时间,一个是中国时间。
我突然想,天下间父母子女一场,如果东方式的浓烈,和西方式的淡然之间,能此消彼长对冲一下,会不会有更多人,能在更舒适的距离感中,体会更大的亲情的力量。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这个年岁,哪怕嘴上说着父母老了,但其实并不以为然。好像心里抗拒着这个现实,又好像躲避着这份未知。
我想起“老高”一文有个读者留言说,希望经常陪父母却有心无力,而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也不愿离开故土。兴趣爱好只是短暂的替代,毕竟仍然不是陪伴。
但对于父母而言,走出隧道,却觉得天地不再宽阔。当空巢填满了又散,所谓“优雅地老去”,也总会带点小伤感吧?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索父母应该如何养老的事宜。不是一个安置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晚年生活质量,有尊严地老去的问题。
梳理来看,当下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包括机构养老——养老院、养老机构;社区养老——这块目前政府重视;日托养老——日出晚归型;其它还有,度假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田园式养老、抱团同居式养老,等等。看着选择似乎很多,很美好的样子。
我父母在我选择远离他们读大学的时候就“纠结”地表过态,去远方吧,去打拼吧,我们不用你管的啦,有退休金,也有社保,以后老了就直接去住养老院——他们不是亲情绑架,是真心这样为自己打算。后来他们又多次这样表达,可我的内心越来越不是滋味。
长大后慢慢发现,进养老院的,大多都是“鳏寡孤独”一类的老人,或者生活已不能自理的老人。从目前来看,最符合国情、最现实的方式,应该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这也更适合老人们不愿尝试新环境、离开家及亲人的一般心理。
我们似乎是一夜之间就要面对老龄化社会,但很多配套都来不及做好。
我研究了一下,在上海,政府提出的养老规划是“9073”,即90%的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
但这前两种模式呢,很容易受到场地和人员的限制。而且,一般性服务多,个性化的服务少,老人最需要、而现实最缺失的部分,就是就近医疗或上门医疗服务。只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上一般支持性的服务,缺少个性化和精准性。
当然,还有一类高端养老的选择。比如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入住费用在每月5千甚至过万,不少还要排队两年以上才有“床位”的。面对这一类,我想直接可以说一句我穷我先撤了。
有在上海杨浦的朋友家庭,他们选择了
(也是我觉得未来可期的)
一种新的概念叫做“CCHC持续照料社区”,来自沪上知名养老机构海阳集团。首先它是home-based模式,老人吃饭可送餐上门,或小区就有“养老驿站”;患病卧床,需要换药、康复辅助,可由专业人员上门帮助;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老人所佩戴的智能设备,会第一时间向服务人员及家属远程报警。
这种模式是以小规模功能体嵌入社区,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生活区域内提供服务,把“医、养、康、护”做到位,就近、便捷地接受近似居家模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还有各类兴趣爱好。政府和家庭各自承担部分费用,也算是合理。
我承认我是一个想得很多的人,患得,也患失。据说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两亿,我的父母也在这个大军之列。可能在我们这个应对老年社会经验很少的国家里,更需要依靠自己多做点什么。
我想的是,未来如果CCHC模式成熟推广到包括我老家在内的很多地方,我会建议父母做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自我放逐般地直接去养老院,带着不给子女添麻烦的放弃感。在这个建议之下,我也希望届时能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自己有能力去给出父母最重要的陪伴。
自由天地很好,相亲相爱也很好。平衡之,这是应是我需要努力的、和希冀的方向。
亲爱的爸爸妈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国庆一定回家。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