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𝒎𝒖𝒎'𝒔 𝒕𝒉𝒆 ... ·  19 小时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最近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有什么事儿是有孩子后才知道的?【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梁文锋参与发表的 DeepSeek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直答接入 DeepSeek,有哪些亮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心理|为何在家锁房门有利于人格发展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0-09 17:21

正文

为何在家锁房门有利于人格发展

知友|Steve Shi

记得从中学时代开始,父亲就会经常突然冲进房间来检查我是否有在做功课,而我恰好又是个贪玩的小孩,所以经常手忙脚乱藏起漫画书的时候被他抓个正着。

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小孩子不懂事时必要的管教,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依然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则会有另一番影响。

中秋刚过,许多身边的朋友都回了趟老家,也有许多朋友很快就从老家回来了。

问起原因,大部分人都说呆在父母家,第一天是公主,第二天是平民,第三天就成了乞丐。也有的朋友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日子可能一直没那么好过。

为什么我们从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却在年纪增长的同时也感到越发抗拒?我想从一个很小的相处细节谈起:锁门。

你在家里的时候会锁自己房间的房门吗?我猜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锁门。

为什么不呢?大家可能会觉得一家人这么亲近,锁门感觉奇怪,父母会责怪,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细节的处理方式,其实对你的心理健康和与父母的关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的来访者当中有若干位朋友都和我谈到过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房间不能锁门,所以父母随时可能进来,于是自己在家里时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空间与自治

在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放在真空中看待,认为一切都是来自主观的体验与选择。

可是人的心理与所处的物理空间也有千丝万缕联系。著名的人本主义咨询大师欧文·亚龙曾经提到过他的一个案例,来访者丧偶之后一直无法走出阴影。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位来访者,亚龙提出到他家里进行家访。

亚龙发现来访者家里放满了逝去妻子的物品:书本,照片,个人用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客厅正中央的单人沙发椅。来访者的妻子就是在这沙发椅上去世的。

整个房间都是关于她的,而关于他的东西却非常少。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来访者无法走出哀伤,因为他的生活全被妻子填满。

我们的生活环境通常可以映射出我们和生活伴侣的关系状态。这样的映射通常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逐渐塑造。那么上不上锁自己的房门,又映射出什么呢?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足够自治,动力是否主要来自内在。 人的动力有内在的和外在的(intrinsic vs. extrinsic),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力越是内在,我们就会越努力地执行自己的选择。

比如两个同样智商和个性的孩子,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努力学习,一个是因为对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另一个是因为父母会奖励自己的好成绩,那么前者很可能拥有更好的表现和结果,同时也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发自内心的,依据自己意愿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一个人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自我意愿,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维持一定的独立自治。

因为显然一个人如果没什么独立性,习惯了以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为动力来源,那么他可能很难澄清和坚持自己的个人意愿。

当我们不敢给自己的房门上锁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私人空间可以随时被进入,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独立自治。

不上锁的房门,象征着个人界限的模糊和缺失。

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我们本可以有很个人的私密的感受和体验,做任何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可是当这个房间随时面临被侵入的风险,我们的自发意愿也就随时面临这被批判的焦虑。


缺失的独立

当和我的那几位不敢在家里锁门的来访者谈到这种安排的影响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这样的几点:

第一,持续焦虑。 在家里时持续地感到焦虑不安,有随时被撞见和被监视的恐惧。

尤其是当家庭关系产生冲突时,由于不能锁门,所以冲突感会一直蔓延到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冲突随时可能因为父母的进入而继续存在。

引用一位来访者的话,「想哭都不敢哭」,虽然心情难过,但是被父母发现哭泣的恐惧更强。

第二,不接纳自己。 在缺少了明确界限,没有私密空间自由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感受时,许多人无法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因为即使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时,也会强迫自己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样子来,而这些期待和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喜好往往是相冲突的。

这些想法可以是想看漫画的愿望,想哭想笑想放松的感受,也可以是想思考想关注自己的意图。

我们会容易认为在父母眼里这些事情是没必要的,没价值的,而这种被否定的风险随时存在,所以我们逐渐失去自我接纳的能力。

第三,犹豫不决。 因为缺少心理上的私密性,时刻承受自己想法和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感受,许多人会因此缺乏判断力,在很多问题上无法做出选择。

发自内心的感受会不断被质疑和否定,所以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会徘徊纠结,无法在自己的渴望和父母的期望之间做出抉择。

这些问题由此又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状况,比如和父母产生互赖关系(codependency)。

在互赖关系里,一方会过度依赖另一方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因为依赖方缺少自我,无法从内在自发的角度去做出选择。

因此依赖方可能会体验到强烈但不稳定的关系,对独处的极端排斥,自我需求的忽视,过度渴望他人认可,欺骗和自我欺骗,以及低落的自我价值。

简而言之,不锁门的安排,让一个人在家庭关系当中缺少了合理的界限和独立性,从而失去了足够私密和自治的空间来让自己的自我获得成长。

让关系进化

我想或许你依然会觉得锁门是一件令你不好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都不需要这么做,现在要锁门自然会觉得有些奇怪。

在我看来,锁门的意义一方面是现实层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更是关系上的象征意义的实现。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锁门能够让自己获得一个足够安全的,相对不容易被打扰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有利于自我意识,自治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

而从关系的角度来说,锁门则更是一种对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义和调整,让关系从孩子与父母进化到成年人与成年人。

你需要明白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虽然父母经常很渴望你一直是孩子,因为这样让他们感到安全,对你有掌控。

我们和父母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命阶段的切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亲子关系的不断进化是必须也是必然。

自治性(autonomy)是我们从孩子成长为独立成年人过程中必须获取的属性,锁门的象征意义即在于开启了对自治性的培养,是在告诉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间里时,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选择与行为」。

自治不是疏远他人或切断关系,这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问题。健康的关系需要有健康的界限,亲密的维持需要以双方的独立自主为前提。拒绝或者忽视自治性,反而是糟糕关系的重要成因。

锁门还有一层意义,可以体现在更广义的社会关系上。

中国的家庭文化向来都是重集体轻个体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意识非常模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文化,我认为是因为传统的大家庭是我们获得一切社会支持的来源,所以维持好了与家人的关系,生活的各方面就有了保障。

可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在今天已经不适用,因为父母子三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更为普遍的模式,亲戚之间的关系越发疏远,我们需要获得社会支持的时候,需要越来越多地依靠非血缘关系的社交网络。

这样的关系形态对独立性和界限的需要大大超越传统的大家庭模式。 尤其是婚恋关系中,感情十分亲密,但是却没有血缘关系的捆绑,就更加需要双方有成熟独立的自我,才能得到平衡健康的关系。

说的俗气一点,不敢在爸妈家里锁门的人,在恋爱关系里恐怕也会被这样那样的不敢所困扰。


如何锁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