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早教微观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了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房姐  ·  广州有民办学校,开学前2天,宣布罢工... ·  21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闹元宵猜灯谜赢惊喜! ·  22 小时前  
德善学园微讯  ·  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开拓德善教育教学工作新局 ... ·  23 小时前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酒醒梦已残  ·  DeepSeek ... ·  3 天前  
酒醒梦已残  ·  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早教微观

5岁孩子害死妹妹后的自述……人神共愤!

早教微观  · 公众号  ·  · 2019-07-30 19:39

正文

——漫画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这世上什么样的人最残忍?

——不懂得什么是残忍的人


一位知乎网友亲眼目睹了自己怀孕四个多月的嫂子被一个小学四年级、身高1米4、体重120斤的熊孩子推倒。事后被问及为什么会这么做时, 熊孩子想都没想: “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她会不会流产!” 知乎网友暴揍了熊孩子一顿,其他网友直呼大快人心!

可生活中又有几个熊孩子能被“绳之以法”呢?人们总说孩子是纯洁无暇的,但有时候,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的却是比成人更纯粹的不加掩饰的恶意,让人背脊发寒。

因为好奇,几个小孩把火腿肠放进一个大瓶子里,让饿肚子的流浪狗把头伸进去吃。狗狗把头伸进去了,发现根本拔不出来了。这时候他们做了什么?在后面追流浪狗逼着它跑。最后,因为极度缺氧和体力不支,狗狗一个扑棱瘫倒在地,僵僵得死在了惊恐之中。

愧疚?自责?不存在的。这次“探险”,在他们眼中是新鲜刺激的,甚至可以当作跟 别的小朋友炫耀的谈资。“看啊!我们杀了一条流浪狗!”

因为无聊,江阴市两个熊孩子站在 24楼往下抛砖头 ,结果就这样活生生砸死了一个坐在电动车上的女孩。殊不知就在两个月前,这个女孩才刚刚办过喜酒。她是一位准新娘,刚结婚不到100天,就离开了人世

事发后两个小孩干嘛了?他们跑到楼下,看了看围观的人群,看了看躺在地上血肉模糊的女孩, 然后跟没事儿人一样各自玩了一会儿回家了。 杀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好吃的还是好笑的?


因为好玩,长沙瑞华庭小区一名5岁的小男孩按下了18楼的按钮,并将已经出电梯的2岁女孩儿重新抱回电梯。没曾想,18楼的护栏恰好损坏,小女孩到达18楼后,下意识朝着光明走去,一脚踩空,不幸坠亡。



他们的无法无天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更可恨的是,可就是因为小,他们并不会对这些逝去的生命负担任何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杀人,而是凶手是个孩子。


网上曾经有人总结中国的四大宽容:来都来了,人都死了,大过年的,还是孩子。


这其中唯独“还是孩子”,最让人无力。 这是在明摆着告诉大家:有些家长教孩子犯的错就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


可真是这样的吗? 到底多大的孩子才能算是熊孩子? 无知到不知道自己在杀人?

香港儿童情绪行为治疗师叶伟麟在脸书的Parents Daily上从 脑部结构上 回答了这个问题:对别人痛苦有感知,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果, 这种能力被称为同理心,也叫做共情能力。



而这一切就都看大脑里前额叶皮质这玩意儿,有没有长好了。它啥时候能长好?前额叶皮质从孩子2、3岁开始发育,6岁开始就能到达一个高峰。也就是说, 一个正常的7岁孩子,基本就已经具备简单的共情能力了。 他明白打人会痛,用石头砸别人人会受伤。所以说,熊孩子的年龄划分应该在 7岁 左右。7岁以后你还熊?这不是熊,是昭然若揭的坏!是明目张胆的“犯罪”!


这样纵容下去的后果有多严重?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二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平均每 100 起刑事犯罪中就有 70 起的作案凶手,是我们眼中的“熊孩子”。


人民网甚至都曾发文《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有孩子称犯罪要趁早》

“14岁之前要大干一场!”WTF???甚至有网友这样感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变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10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他手机,在医院的走廊里,对她大打出手。一分钟内足足踢了妈妈五次,嘴里口口声声喊着:“我想要一部手机都满足不了我,以后还能给我什么好生活!”



瑞典著名的精神医师曾在《儿童如何掌权中》愤然写道: 我从不相信教育仅是鼓励和榜样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予以很高期望的时候,没有惩罚、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规则,没有进步。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


“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而这个“痛苦”越早让孩子尝受越好。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的关键,也是在于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研究表示: 3—6岁是孩子培养共情能力的最佳时间段。

具体怎么做?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都非常实用。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看看!


01

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


比如,孩子小时候吃饭,一般先是由大人喂着吃,然后才是自己吃。从孩子跟你吃饭开始,你就要给他立一个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规矩很简单,但却很有效,为什么呢? 饿一个小时并不能饿坏他,虽然那种饥饿的感觉确实挺难受,但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他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会面临着很多痛苦,需要让他有所体会。


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当你自己经历了某种痛苦后,别人再有类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鸣,其实孩子也一样。 要极早通过这种小小的痛苦让他学会去理解别人。


02

成为一个“在意孩子想法”的父母


观察性研究揭示:一个比较尊重孩子想法的家庭,允许孩子表达情感的家庭,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就要更高。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以后有什么事要跟我沟通。如果能说服我,那当然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试想一下下面的场景:在孩子管你提要求时,你可以开导她跟你交流。


这就是是在鼓励他跟你交流。当然这种交流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