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下口诛笔伐学术不端行为的浪潮波及全球,触疼了国人尤其是学者的神经。事实上,历史的进程见证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加速社会发展;历史的文明同样也在叙说着一种客观现象,即创造精神财富和推进科学进步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他们中有些人或许能突破科学的禁区,但未必能抵御与生俱来的各种利益诱惑,严守学术操守的底线。因此,保护科研原创成果和强化作者版权意识,是人类社会主观上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学术修养,客观上实施遏制举措的长期使命,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CrossCheck(http://www.crossref.org/crosscheck)是应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学术丑闻,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PILA)牵头,与几家全球出版集团共同参与实验的一个世界范围内防止学术剽窃等的功能性的国际项目。它由于具有保护原创作者的著作权,严正学术道德,杜绝学术剽窃等功能,一举赢得2008年度全球最佳出版创新奖。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通过CrossCheck对不同体裁论文相似度标准的初步分析和确定,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投向《浙江大学学报》的论文作者是秉着严谨治学的态度的,其论文相似度比较低。但的确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五种不合理的现象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CrossCheck检查中,发现一些作者为了让文章中稿率提高而一稿多投,又或为了增加发表文章的篇数,将已有正式书刊号的会议论文集或者电子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略微增减修饰或原文不变地重新投向期刊。
如有一篇来自布基纳法索和法国的文章经过CrossCheck检查,发现在正文中相似度不明显,但是参考文献却一模一样,其中某单篇文章的相似度高达18%。通过进一步对全文的图表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与他们一年前在某刊上发表过文章的相似度接近80%,有三个图和一个表格数据一模一样,完全是旧数据、老资料的重新发表。
这种旧资料重发表的行为损害了多个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应该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谴责。
另外一例也有代表性。我们在CrossCheck平台上对某一即将发表的文章进行最后的检查时,发现了一模一样的摘要,进而得知该作者的博士论文集已经在线某大学出版社的电子资源库,而且该作者毕业前已经将该集的核心部分发表论文两篇。但作者认为,现投稿所显示较高相似度(38%)的成分虽然已经发表,但其余内容属于文集尚未发表的部分,仍旧可以发表。
我们认为,学科具有即时反应的特点,既然全部文集已经在线,而且研究的核心内容也已刊用,时滞5年后,如果现论文没有补充新的进展和创新内容,也就失去了重新发表的意义。当然相关的界定标准还有待探讨。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论文作者的自我抄袭或者相互抄袭,导致居高的相似度产生。这种现象在一些相同课题组成员之间所发表的文章中尤为突出。因为一些作者,还有一部分课题负责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内容,基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不同方向,但采用的材料设备和方法相同,在新投稿的引言、材料方法和讨论部分重复使用他们已经发表的内容应该是合理的。
这种论调从理论上禁不起推敲,因为已经发表的文章意味着原创内容已经公诸于众,再次大段充填于新文中占一定的篇幅,对作者本人来讲有拼凑之嫌,对期刊来讲有浪费出版资源之累,更重要的是对读者而言,严重地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去面对这些有失原创水准的章节。如果在引言部分需要提及前期的研究,引用是无可厚非的,引用是以逻辑关系点到为止,而不是大段抄用。如果重复用一些相似的内容写一篇新的论文,何不把几篇文章合成一篇高质量的长文章发表呢?
Elsevier科技部中国区副总裁安诺杰指出:“研究人员会发表一系列相似的论文,这对期刊编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5篇文章实际上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文章。在美国或者欧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当科学官员或者基金官员在查看出版记录时,他们会看具体的论文,如果发现5篇论文都有相似的主题和重复的内容,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事情。”
科学的重要性不是通过数量来衡量的,而是要看论文本身的质量。关于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正视,更需要国家科研政策部门在认同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中,能尽快从第二大论文产出国导向进入科技强国的进程,因为当今的世界正在期待中国作出更多的原创成果!
还有一种现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中比较常见,如作者直接复制他人的试验方法和操作描述,然后在试验条件和数据上更改替换。有些作者坚称这种试验方法借用经典文献的表达是正常的,且在多个期刊上常见。
对此,我们与国际同行进行了讨论,并研究了一些国际知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讲,虽然大多数的科研是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或重复他人成功的方法,试验新的材料,探讨新的结果,但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除了应该引用经典文献外,还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总结自己的操作和观点。因为语言也是一种原始创造过程。
此外,在CrossCheck检查中还发现,有些作者在引述他人的观点或者描述他人的科研成果的时候,文章中大段的句子与匹配的对比文献相同,却没有引用文献出处。这样会误导读者认为这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极易引起版权纠纷。这种取向或许是因为作者英文写作上的先天不足而去模仿他人的表述。他们从主观上并没有抄袭之念,只是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做到模仿量的恰如其分。
还有一种现象是一些作者认为,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大块抄用他人的文章段落。这些都说明在认识上有误区。哈佛大学关于“抄袭”的规定指出:“如果你的句子与原始资料在观点和句子结构上都非常相似,并且结论与引语相近而非用自己的话重述,即使你注明出处,这也是抄袭。你不能简单地改变原始资料中的几个词语或者对其进行摘要性重组,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和句子结构彻底地重塑你的总结,要不就直接引用。当然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经典名句、即使不作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
在CrossCheck检查中发现,有极少数文章几乎全文大部分的内容都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比文献,甚至大段内容相似,很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这样的论文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弗雷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