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万人关注,新榜、清博连续6个月全国公众号总排名前3
欢迎转载,但须署名占豪并注明来自占豪微信,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引子:
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刊发《与富二代官二代相比,寒门贵子贵在奋斗》的文章,点评了社会对寒门难以出贵子的焦虑。那么,未来社会到底还能不能寒门出贵子?未来怎么能继续让寒门出贵子?这篇2016年3月6日发布的文章《原创丨教育兴邦,我们不能堵上寒门的上行之路!》依然值得再读。现重新转载,供新战友阅读商榷,老战友温故知新。文末也有占豪的最新感悟,供战友们参考。
今天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其实在以前个人谈中国教育的时候就谈过,但今天这篇文章却是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想写却没有写的文章,之所以今天决定写出来,原因是最近接连的消息不断刺激着自己的神经,理智告诉自己,该写点什么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浅薄看法供大家思考和商榷。
不久前的深圳政协会议,13岁的深圳少年列席会议时提出“不要让一张考卷来决定未来我们的未来”;在这两天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何水法提出,我国应推行12年义务教育,同时取消中考,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莫言在3月4日政协分组讨论时发言建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时间太长,基础教育占比太大,建议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让学生坐上“直通车”,在连读制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短短的个把月时间里,在地方和中央一级的政协会议上,连续听到不要用考卷决定未来、取消小升初、取消中考等等提法,这让占豪有一种紧迫感,所以就想谈一谈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们真的不该让考卷来决定我们的未来吗?我们真的该取消小升初、中考吗?
在开始论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江苏卫视《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在寒门贵子的演讲中说的视频。这个演讲很好,她的灵感来自一篇10年HR写的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接触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深刻地揭示了当前阶层固化的形态和趋势。
很显然,刘媛媛是从个人的视角阐释了人只要努力,就依然可以实现“寒门贵子”之梦,就依然可以通过努力走出来的主张。作为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自强自立的表现,值得赞赏。然而,那位HR的视角却并非从个人视角探讨这个问题,而是从现实社会变迁中、从现实的社会现象中探讨影响国家、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而今天,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的文章,则是从这些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中,去探讨一下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探讨一下教育改革真的该像上述政协委员提议的那样改吗?
从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看,无论是深圳列席的小委员还是两位大名鼎鼎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们提出建议的核心思想是: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不要搞小升初、中考这样的应试教育······总之,核心是废了当前教育体制,将其改造成不需要考试升学的“素质教育”体系。
然而,在占豪看来,这意味着将带来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意味着未来的社会将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意味着阶层会因此快速固化,意味着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社会机制将崩溃,意味着我国以人口基数为优势的科工教育体系将崩溃,其危害之大完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衡量。
国家体系下的所谓“素质教育”有违社会公平精神
素质教育是需要金钱作为支撑的。学音乐,买乐器、找老师是不是需要花钱?学画画,买材料和请老师是不是需要花钱?学跳舞,找老师是不是需要花钱?钱多可以买好的设备、材料,请好的老师,没钱买不了设备、材料,更请不来好老师,甚至连最差的都负担不起······请问,这种素质教育下,穷人如何与富人竞争?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富人的孩子总能在更好的学校受到更好的教育,穷人的孩子则只能在更差的学校里接受教育。
而且,如果不按考试进行优秀人才的筛选,那么诸如权力、金钱将成为左右教育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富人和权贵将会瓜分优质教育资源,而穷人的孩子由于不能通过学习来挤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只能在劣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学习,其获得知识的机会将被大大削减。
其实,大家如果足够细心,会发现近几年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向大城市集中,正在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中,正在向名校集中······为什么?因为大城市经济更发达,名校可以给更好的无知条件,于是好的教学资源都被这些名校给网络去了。这,就是市场规则下优质资源向资本优势地区集中的市场逻辑,是不可阻挡的逻辑。在这种机制下,事实上穷人的教育机会本来就是在被富人剥夺的。
很显然,这种建议不仅仅是加速这一趋势,而是要直接以机制确定下来富人的竞争优势。这是不符合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精神的!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下,孩子们成年后,富人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并拥有更多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他们将比穷人的孩子更有机会、更有资本。于是,这个社会将会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社会两极分化将更加严重。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
阶层固化、社会上下阶层流动渠道堵死意味着社会动荡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这个现象就叫历史周期律。历史周期律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历史周期律开始之初,由于刚刚进行了一轮社会大洗牌,社会的资源分配更加平均,财富更加平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向社会精英和特权阶层手中不断集中,由于社会资源掌握的差异,下层民众向上层流通的渠道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窄,穷人成功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层民众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不断增加,当他们的生存因为天灾或其他原因遇到严重困难时,他们就会在一些胆大有勇气的人的召唤下迅速聚拢起来,并试图推翻原有政权。我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多是如此轮回发生的。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社会而言,如何保持上下阶层的人员流动,如何能让更有才华的人能继续进步就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兴或衰和一个社会的治或乱。对于富人或特权阶层而言,他们的社会人脉多、手里掌握的资源多,他们的孩子发展的机会、起点自然比穷人的孩子要多得多。然而,对于穷人而言,对他们来说,最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通过读书,通过优秀的成绩不断向上攀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进入更上层的社会。中国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来为何到现在还融入到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筛选机制之中(典型的如公务员考试),就是因为这是上下阶层流通的重要通道,堵死将影响国家、社会发展和稳定。
然而,如果我们的教育机制不是通过考试,那么穷人如何与富人去竞争优秀教育资源?如何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如何能从下层的社会进入上层的社会?如果这个渠道堵死了,阶层越来越固化,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如何维持?这个国家的稳定如何维持?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冷静、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
作为富人,我们不能为富不仁,我们已经拥有了比穷人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我们为什么还要把他们为数不多的竞争机会也剥夺去?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富人彻底剥夺穷人的机会后,自己也将会把自己埋葬,因为历朝历代的朝代更迭、武装革命的结果都是社会大倒退,一般人口减少幅度在50%到90%之间,富人就能逃脱这样的社会灾难?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富人要仁爱,穷人要自强!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推进社会进步,才能长治久安。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该就此问题认真思考,不能总是自私地站在自己立场去看待问题。
我国的科技进步需要“考试”
近代以来,我国一直是工业落后国家,是科技落后国家,西方都已经第三次工业革命了我们还没开始工业化。新中国之后,我们才开始进行工业化,才开始在科技领域追赶发达国家。经过六十多年的追赶,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制造过,是工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在科技领域也开始大步追赶,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世界领先。
中国这一切的动力源之一,就是我国巨大人口基数下的“工业化”教育。如果没有这种不断通过考试进行人才筛选的机制,如果不是我们不断努力进行大规模的理工科教育,请问我们如何去追赶发达国家?如今,我国还没有发达到大范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时候放弃考试体系而改为所谓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请问基础科学、大规模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如何完成?我国又以怎样的能力去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领先?
我们当然不应该否认文学、艺术的人文价值,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和科技强大一样重要,如果只是科技强大而没有文化强大,国家强大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但是,我们不能靠画画、弹琴、写小说去进行科技和工业的追赶吧?我们的科技追赶得靠科学家,他们不用会弹琴,也不用会画画,他们只要能研究科学技术就行,他们只要能在自己的领域领先就够了。然而,对理工科而言,一层层地考试选拔人才是最佳机制,你不能指望一个数学都考不好的学生去搞基础科学吧?在中国如今正是蒸蒸日上、追赶西方之际,难道我们要自废武功?
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我们的教育当然应该改革,我们当然应该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构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制,给天才们特殊的教育让他们天马行空;我们当然更不应该让考试压垮孩子们的健康,我们当然应该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但是,难道我们就该走另一个极端吗?打游戏让还最快乐,但那时害他们不是?我们当然应该不断进行改革,修正过去的问题,但我们就该因此饮鸩止渴吗?
对我们来说,应该既保留现有教育机制公平的一方面,又要降低其不公平方面的问题;应该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一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应该构建更广泛上升通道体系,而不是把寒门上升通道直接给堵死;我们应该调整现在教育体制中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但我们也应该将好的传统保留下来······洗澡水当然应该倒掉,但我们不能连孩子都一起倒掉吧?!
占豪新感悟:
社会变化速度越快,阶层重新拍速度、上下层的流动速度越快。譬如,历史上朝代更替时期就是最底层向最顶层大规模流动的时候,也是最顶层向最底层坠落的时候。但是,朝代更替的成本太高了,会有大量的无辜者死亡,所以这种混乱的重新洗牌并不值得提倡,一般都是现实发展到极端程度才会发生。在和平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得速度越快,机会越多,上下阶层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再譬如,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越来越有活力,下层向上层流动的速度会非常快。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得越完善,增速放慢,那么阶层就会固化,流动渠道会越来越少,速度会越来越慢。譬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上下层流动速度非常慢,机会也非常少,但中国依然非常多。
当然,相比过去,中国阶层固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加。占豪认为,到现在到本世界中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变缓,阶层固化会越来越严重,上下游阶层流动速度、渠道都会变慢和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一直强调,在现阶段你自己的努力就是在给你的子孙后代打基础,你要是想让后代有高起点,自己必须努力将他们的起点托起来,否则除非智力超群、努力超群将很难脱离自己的社会阶层。
所以,占豪给的建议是,如果你是普通工薪阶层或起点于普通家庭,努力奋斗吧,别信那些快乐教育的鬼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努力,就只能在下层待着。在下层待着的结果可能是你的子孙后代几代人都翻不了身。
昨天转发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陆建国局长在连云港市委党校春季主题班上,以《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为题作交流发言——《应试教育毁孩子前程?这位教育局长的讲话火了(内容有亮点,自己找)丨微观点》,里边很多观点与占豪不谋而合,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普通人牢记于心。在占豪看来,这才是各地教育局长们该有的觉悟,是该重用的干部。如果教育局长都在推什么快乐教育,那这个教育局长绝对该回家抱孩子卖红薯,绝对是不靠谱的大忽悠。
作为农门出身的人,占豪深知一个人要想做出点事情的不易,自己虽然小有成绩但不能拿有害的观点害别人,恰恰相反应该将自己的经验、感悟分享给那些需要的人,让他们也能奋进,这才符合我们社会进步的需要。
当然,现在比较好的一点是,有了互联网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能够给有才华的人机会,对阶层固化有较好对冲作用。但问题在于,那也是对有才华的的人而言,前提还是要让自己变得有才华,但有才华难道不需要努力学习就有才华吗?除非天赋异禀,否则不可能。
在这里,希望占豪的分享对战友们有益,若不认同也没关系,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最后,再附上2014年12月6日占豪发布的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供战友们商榷参考。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
对这个问题,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体制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体制,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包括教育资源等等,当然也包括体制因素。
那么,为什么中国整个社会有这么巨大的考试压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当前社会,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高考是兼顾社会公平所必须走的一步,诸如美国名校被豪门望族基本包了的情况是不能在中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占豪一直批评那些要求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言论的原因。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大学的招生处长,受贿竟然过亿,由此我们可知自主招生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权力寻租腐败。
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寒门子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考到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中国之幸。因为,社会只有这样健康的循环流动,才会维持发展、进步与和谐。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也正是基于此,诸如自主招生之类的招生方式,客观上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一些特殊人才,给大学一些自主招生权力也是适当的,但不可再继续扩大,因为那样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依然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对孩子的读书重视,并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压力。
由上所述,客观上,把考试压力简单归结于体制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利弊两面,这也是我们看待问题不应钻牛角尖,而应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终实现趋利避害。
二、如今美国科研机构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中国考出去的留学生非常受美国科研机构欢迎,当前我国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说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创造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真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这一点,从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孩子的创造力方面看,没看出来他们创造力变弱了,相比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变强了。
前面是对误区的辩证,那么,我们当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
占豪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
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
数千年来,我国文化中对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历史上中华礼仪之邦之所以能以礼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归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二、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
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三、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
新中国以来,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我们有行业权威,有学术领袖,但独独缺少“大师”。“大师”不但要学有专攻,还要触类旁通。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
在占豪看来,中国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
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
二、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
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式教育改革该改什么?
中国式教育不是没有优势,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国式教育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正在让西方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同样是中学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只安排半天课,也少有课外作业,大量的时间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确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的大部分学科教育水平整体也不如中国。据《新闻晨报》今年3月报道,距离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学校“取经”不到一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又于12日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无是处吗?自然不是,相比中国,西方在很多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也毋庸讳言。那么,西方教育强在哪呢?强在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在他们的科研机构。由于西方经济发达,科研经费足,技术和文化积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就中国式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个人认为,应该重点修正如下几个方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现代中国之前的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体制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如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精装签名版已预定完,以后不加印,现平装本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直接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订购(可以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