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因为自己从事金融,不好意思了。
我想了,这个不好意思是从哪里来的?
从过去10年看,金融很多乱象,出了很多的乱子,也有很多的瓜,这些瓜来源都是金融的三高人才。
行业的收入分化越来越严重,但赚的仍然很多,大家都想进入这个行业,祈祷可以赚大钱。
时代变了,XX从上任第一天就说了那句,金融过度繁荣.
当时有人想,金融是百业之母,繁荣的金融行业,可以对各个行业输血,提供融资,促进产业创新,企业经营。
繁荣是好事,能干这行, 都是人才啊。
但
事实是这样
么?
金融是一个高端的词还是一个
避讳的词呢?
可能就在这几年间发生了转变了。
从现在的对这个行业的定位,从百业之母变成了百业之仆从。
定位于服务业了,
更是在加强D管一切之后,要强调人民性,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叫金融消费者的词。不叫韭菜了,更不叫草根了。
既然要讲人民性,那么向组织看齐,什么高薪~,别想了,想发财,可能就是要进去了。
赚多了都给我吐出来,乱象,都给我管起来,发展实业,需要这么多的金融从业者吗?都给我优化出来。
原来金融属性强的行业,比如地产,都开始避免金融成色。地产金融模式不用多说,直接让流动性抽完,这相当于银行挤兑了,能活得下来?
大家都在收缩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消费降级,以前有钱要买房,现在不买了,都把贷款还了。
以前想换个好车,发现现在的破车车也挺好开的。
PDD的成功说明了低价策略赢的发麻。大家东西都挺好的,但还是要卷价格。不然库存积压,卖不出去要完犊子。
机构里面为了存量开始卷服务,开始卷管理费,开始卷人才。
各个因素的叠加,就是信心就不足了,刘博说的,这是一个资产收缩的时代,而且是螺旋式的叠加。
一个人这样,到一群人这样,再到一代人这样,进入垃圾时间。
多方指向,去杠杆,降负,为了生存,为了应对不确定性。
其本质是这个环境下,安全感成为了最为稀缺的东西,当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会想别的?
先活下去吧,能熬到下一个周期,那就是胜利。
那么本质就是原来金融手段增加的杠杆,现在都在下降,以前是被动去杠杆,现在变成了全员主动去杠杆。
现在躺平,不玩了。
杠杆消失之后,吹起来的气球就泄气了,要素自然就成了死水,很多过剩了,都要进行出清。
可以理解成,这一阶段的供远大于求,低欲望的社会。
这个吹掉的气,就是金融杠杆带来的产出。
现在上面不要了。
不过需要的是别的行当来支撑起来这个气球,按上面的来说,就是制造一个可以把相当于挤掉这部分的产值。
上面说的是新质生产力~~只是没有起来之前,大家都别想过得好。
过去的食利者,都开始回吐收益,基金公司追缴奖金,sw稽查30年,土地财政模式积贫,金融消费者保护,各种罚没……
很容易想到了沈图南问魏若来的那个问题:
现在是盛世还是乱世?
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这个大环境下,风险偏好是极低的,YM叫你不要再买债了,再买就打你了,但没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