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台位于法库西南45公里的101国道上。1974年4月,叶茂台村村民无意间发现一处古墓。很快辽宁省博物馆立即派出以徐秉琨、冯永谦、曹汛等组成的专家组于5月2日赶往现场……
七号墓发掘初始及墓室外观(由北向南摄)
无法鉴定,就先尝一口
现场发掘具体工作由冯永谦主持完成。
“发掘的第一天就出现了奇迹!”冯永谦讲道,“在主墓室东南角的木桌底下发现有两件白瓷注壶,其中一件的重量比正常注壶重很多。”壶口是封闭的,他用手轻轻晃一下瓶体,里面居然发出清脆的液体声。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冯永谦断定这里面盛的是酒。这时参加考古的专家们都停下手中各自的工作,仔细观察这把注壶。注壶的口和流是用类似软木塞的东西充塞,外面用蜡封。由于经过了上千年的时光,“软木塞”已经腐朽,分不清材质。“木塞”外面的封蜡呈深黄色,黄中还带有一点儿红色。专家们意识到,必须立即密封壶口,并及时对壶内液体进行化验。但是依据当时的条件,又不能马上运回沈阳化验,即使运回沈阳,由于路途遥远,在路途上液体中的成分极有可能挥发了。
“叶茂台辽墓群”7号墓石棺。
怎么办?专家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第一时间把能够掌握的情况先记录下来。有人甚至建议干脆先用嘴尝尝,看壶中装的液体到底是不是酒,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冯永谦从壶中倒出少许液体盛在玻璃杯中,液体很清澈,淡黄中略带红色。冯永谦用鼻子闻闻,没有任何气味。他轻轻地呷了一口,细细地品,大伙都看着他。过了一会儿,他慢慢睁开眼说:“有点土腥味。”没有得出结论的液体很快密封着被送到了沈阳进行化验,后来化验结果出来了,报告单上书写的各种化学元素中,其中清楚地标明液体中含有微量的乙醇!这个结论证明,壶中的液体就是酒。冯永谦说:“在法库的辽墓中出土千年古酒,是辽代考古史上的第一次,也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
1974年,“叶茂台辽墓群”7号墓考古发掘现场。
第一次看到木质棺房
让考古专家更为惊奇的是,在石供桌的后面,并没有看到棺椁,而是一座精美别致的小帐式木建筑。
冯永谦说,小帐式木建筑用柏木制作,通体刷茶褐色漆,前面有门窗,屋顶有压脊兽,下面有砖砌的底座和木质护栏。护栏上有彩绘精美的图案,大部分构件保存完好。房屋式样属于古代祠堂、宅第一类的民间建筑。
它有什么用呢?冯永谦说,墓中设帐是中国古代一种丧葬制度,人们称这种建筑为棺床小帐或者棺房。墓中设帐是古代皇亲国戚才能享受的特权。可见,这座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很可能与皇室有关。更珍贵的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质棺房。那么“棺床小帐”为何千年不朽?冯永谦认为,是因为叶茂台西山、北山地势较高,气候干燥,这里千年来未遇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而且“棺床小帐”采用的是极耐腐朽的柏木。选用柏木制作葬具,是辽国契丹人的习俗。
当棺床小帐被打开,里面露出一个雕刻精美的石棺,石棺长225厘米,宽124厘米。除了棺底外,通体雕刻华美的图案。棺盖中间雕刻着卷草纹,卷草纹相互缠绕,宛如一株枝繁叶茂、繁衍不息的大树覆盖整个棺盖。棺盖的四角各雕刻一只俯卧的雄狮,石棺的四壁分别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祥瑞神兽,更加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高贵和神秘。
墓室內棺床小帐岀土时状况
运古尸是技术活,卡车走了10多个小时
冯永谦告诉记者,现场就有法医专家进行测定,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了白骨。由于墓室场地狭小,不便剥离衣服,发掘小组决定把尸体连同裹尸体的衣服一起从棺椁中取出运回辽宁省博物馆。
为此,考古专家在墓主人的衣服上铺了一层宣纸,再在上面撒一层石膏粉,纸和石膏粉都湿润,然后再铺一层宣纸,再撒一层石膏粉,如此做十多层,使纸和石膏粉与尸骨上服饰间完全吻合,无间隙存在,当石膏粉遇水后就会凝固在一起,形成一个近似密封的硬壳保护层,即使有轻微的震动,也不会对其封固的文物造成损坏。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把尸骨连同服饰衣物一起完好无损地从石棺中取出来,尸骨贴着石棺底,怎么取呢?专家们想出了绝妙的办法,他们把尸骨和石棺剥离出一条缝隙,把小块胶合板贴着缝隙插进去,然后再用一整块大胶合板从小块胶合板底下再插进去。如此反复用了大概7块胶合板,古尸被完整地和石棺底分离,装进了木匣。
装进木匣的女尸又遇到了麻烦,由于包裹古尸的丝织品已经有些碳化,轻微的震动都会使腐朽的衣服成为碎末,再也无法修复。专家们用绳子把装尸骨的木匣悬挂在卡车的车厢里,类似吊床,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动对文物的损害。往回运尸骨时由冯永谦押车,他说:“从发掘现场到沈阳,虽然不到100公里,卡车却足足走了10多个小时。”
两幅珍贵的画反应契丹人民的生活
据冯永谦回忆,运回辽宁省博物馆的古尸上的衣物被一点点剥离下来,尸骨的鉴定结果表明墓主人是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她颈部佩带水晶、琥珀项串,胸前安放玛瑙管金丝球饰,双手握瓜楞水晶球,腰部佩带水晶珠。墓主人身穿十余件华丽的丝绸服装,棉袍外围着鎏金镶琥珀宝塔鸾纹杆腰,覆盖身上的缂丝尸衾,缂丝纹饰是火龙、山水、海怪等图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龙凤图案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享用。
考古人员除了从墓室的结构,丧葬习俗,器物式样来推断墓葬的年代外,墓中出土的两幅画也帮助专家推断出墓葬的年代。在清理棺床小帐时,冯永谦发现了两幅精美的绢画,一幅是青绿山水画《深山棋会图》;一幅是花鸟画《竹雀双兔图》。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墓葬中,出土这样两幅精美的绘画,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这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轰动。《深山棋会图》反映了汉族士大夫山林隐逸的情趣;《竹雀双兔图》的构图与汉族画师的传统布局不同。从同时代的画作提供的标尺,可以推断这两幅画可能出自契丹画师之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绢画,也是发现最早的以卷轴形式悬挂的中国绘画形式,其中《竹雀双兔图》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号辽墓出土的设色深山棋会图轴
墓主人可能是耶律氏公主
那么,这座被称为叶茂台7号辽墓的女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冯永谦讲道,在其后的数年里,考古人员在叶茂台地区相继发现了10多座辽代墓葬,特别是1976年春季发现的辽代宰相萧义墓,出土了一方墓志,墓志通篇1777个字,详细地记录了墓主人北府宰相萧义的身份、家世等情况,它像一把金钥匙,揭开了叶茂台古墓群的历史之谜。
志文记载,叶茂台村的西山、北山被辽国契丹人称为“圣迹山”,是萧氏家族的祖茔地。
专家推测,叶茂台7号墓女主人应是辽国皇室耶律氏的公主,她嫁给了与萧义相关的这一族支萧氏家族,死后安葬在这处墓地里。因为她的皇室地位,死后享受了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的豪华安葬。
冯永谦说,虽然现在还不能证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但是他相信,总会有一天会在某座墓葬中找到线索,知道这个神秘的女人到底是谁。(辽宁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 中国文物网 转载中(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辽宁日报 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添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广告合作:13641627067(同微信)
关注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