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由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M.C.带来的
“从《你好,李焕英》反映的社会学诸议题”
为主题的公益讲座。
有人说,《你好,李焕英》是一部
“糖里藏毒”
的电影,它虽然契合了子女对于母亲的美好想象,然而却呈现出了一段“彼此牺牲”的家庭关系。
导演贾玲在电影中描绘了一个不争气的女儿形象,就像电影台词里所说的那样,
“你什么时候能给妈(李焕英)长回脸”
。小时候就被请过无数次家长的她,更在升学宴上用一张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母亲的颜面尽失扫地。
好在穿越还能让人弥补遗憾。当
贾晓玲
回到
李焕英年轻时期之后,
她
试图通过改变母亲的选择,让她得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过上“嫁给厂长儿子”的死对头王琴那样的生活。因为她想给母亲长脸,想让李焕英能真正的笑一次。
无论是撺掇排球比赛,还是撮合她与厂长儿子,作为女儿的贾晓玲,在整个故事里的动机,都来源于对李焕英的愧疚。还记得在穿越之前,她趴在母亲病床上说的那句话吗:
“我当你女儿这么多年,都没让你高兴一回”。
看到这里,无数观众为此留下了珍贵的眼泪,因为大家都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子女,竭尽全力地节衣缩食,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够得着的范围内过得更好。但无形之中,做子女的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那句
“
你什么时候能给妈(李焕英)长回脸
”
似乎给贾晓玲留下了阴影,所以在升学宴之际,她才决定拿着一张造假的录取通知书哄妈妈开心。
有时候,刻在传统文化里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还是会把做子女的压得喘不过气。因为很多人都认为:
父母辛勤了一辈子都是为了我,如果我不拼命努力追求飞黄腾达的话,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马上就能享我的福了”也是许多做子女的人对自己的期望
《你好,李焕英》之所以能赚足观众的眼泪与钱包,也正是因为
贾玲描绘的这段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让那些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而又害怕难以实现的观众,自动代入到了其中
,象征着愧疚与委屈的眼泪也随之而来。
其实,传统家庭里强调的感恩,不仅仅是要求子女考上一个好大学。随着社会的开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成为一代人对于父母不得不付出的“补偿”或者“回报”。
一哭二跪的“感恩教育”,也遭遇过大众的批评与质疑
有一种观点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甚至听了更会觉得艳羡:
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其它的都不做过多的要求和干预,甚至不求将来回报父母。
诚然,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这群人不必背负着过重的期望和目标,拥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
然而,我们自以为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
在看似开放的社会,很多家庭仍受着传统文化的思想,讲究“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甚至“养育之恩大过天,父母之命不可违”。
就拿最典型的同性恋群体来说,很多人也要在自由恋爱与传宗接代之间不断挣扎。
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讲述了一位同妻与丈夫的“对象”争夺保险金的故事
这也反映了一代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对于那些不断挣扎的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拥有自我意识,
而是如何在自我意识与传统家庭观上找到完美的平衡
。
毕竟父母不能用“养育之恩大过天”来支配子女,而子女也不能用“自我意识”来道德绑架父母。
但是时代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每个阶层也都有自己的处境。
再回到《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里,对于那一代人来说,生孩子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迫于社会道德压力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认为:有孩子才算有家庭,才是拥有幸福的人生。
随着养儿防老、望子成龙这些传统思想的延续,迄今为止还有很多父母认为,给予子女生命便是最大的恩赐,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娶妻生子,桩桩件件都得由他们过目。
无形之中,子女便成为了父母的附属品,如果活得平庸就是没有给他们“长脸”,如果功成名就,也是他们的功劳。
像贾晓玲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难以找到一个与父母沟通的自洽方式。父母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父母,
于是嫌隙与生分开始慢慢滋生。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与父母亲起冲突时,会在内心愤懑自己怎么就是他们的子女,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他们,用摔门离家的姿态,与他们一别两宽。
但是愤怒过后,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只是父母与子女的渐行渐远。
很多人也许还记得,中学课本中
龙应台的《目送》留下的那段经典段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对于贾玲来说,《你好,李焕英》只是一部为了留住自己对过逝母亲念想的电影,或许她自己也从未想过要去批判传统的家庭关系,而作为母亲的李焕英,自始至终也只希望贾玲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新时代的价值观,去苛求那时的李焕英做出结构性的改变。
《你好,李焕英》电影片段
回归理性,父母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建立一段怎样的关系?
这也是社会学不断探索的问题。
3月4日20:00
,盐趣邀请到
高校副教授
,
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 M.C.
来为大家做一次分享。M.C. 老师将从《你好,李焕英》出发,来探讨挣扎在“相互牺牲”里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