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C系统中730炮与FL-3000N导弹的强强联合,令该系统具有了很多国外同类系统不具备的优秀性能。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船重工展出了结合了730近防炮与6枚FL-3000N近防导弹的730C型舰载弹炮合一系统,成为继俄罗斯“栗树/卡什坦”系统后的第二款舰载弹炮合一系统。从一些表面的硬性指标来看,730C的总结性能堪称世界第一,但一块核心性能短板,不仅体现了其身上浓厚的“毛味”,也体现了中美海军装备的真正差距。
提及舰载弹炮合一系统,“栗树/卡什坦”系统是目前唯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装备。它在单一平台上整合了2门AO-18K型6管30毫米加特林机炮与8枚SA-N-11近防导弹,从而创造了现有舰载近防系统的最大火力密度与最强火力搭配。但俄罗斯这么做,实际还是源于AO-18K型火炮射程近、威力小的局限,希望通过增加火力密度与打击手段,换取对导弹目标的更高拦截率,但代价却是整套“栗树/卡什坦”系统高达19吨的全重。
相比AO-18K,绰号“火神”的M61A1型20毫米6管加特林机炮同样没让美国好过,过小的口径同样使其面临对导弹目标毁伤率较低的问题。但美国只是在加长M61A1机炮炮管后,就开始逐步放弃在近程以速射炮拦截导弹,转而以“拉姆/海拉姆”系统,进行灵活的近距反导。但着眼于导弹较慢的飞行速度,以及高昂的使用成本,加之弹炮合一系统优势的逐渐显现,无论是“拉姆/海拉姆”还是“密集阵”都难以让美军满意。
730C系统的火炮反应时间≦5S,而美军“拉姆/海拉姆”的反应时间为2S,相差的3S就是中美之间的差距。
相比美俄,中国的730C近防系统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其装备类似荷兰“守门员”的7管30毫米速射炮威力相当强大,“守门员”对亚音速掠海导弹的拦截成功率,分别是“密集阵”的1.8倍、AK630的2.2倍。而与美国“拉姆/海拉姆”导弹相比,中国的FL-3000N除射程稍短外,无论是飞行速度、拦截成功率、制导效率等方面均毫不逊色。因此相比俄罗斯的缝缝补补与美国玩脱了的另起炉灶,中国730C系统整体性能堪称世界第一。
但以上只是对730C系统的表面硬指标进行分析,如果进一步解读就会发现不仅是730C系统,目前几乎所有国产近防系统都存在的一项致命局限,那就是反应时间过长。根据中船重工提供的资料,730C系统中火炮的反应时间≦5S,导弹反应时间≦8S。相比之下,仅比“栗树/卡什坦”系统的6.5S略快,而“密集阵”的反应时间为3.7S,“守门员”的反应时间为3.5S,“拉姆/海拉姆”的反应时间仅有2S。
面对反舰导弹,近防系统作为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反应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舰艇的生死。因此包括中国730在内的主要近防系统,都在同一基座上整合了打击与侦查探测系统,从而尽可能缩短系统反应时间,730系统4S的反应时间基本达到了西方同类系统水平。但730C系统为兼顾FL-3000N导弹的射界,以及避免侦查探测系统被导弹尾焰灼伤,采用了类似AK630的打击、侦查探测系统分置的布局,造成了系统反应时间加长。
既然730C系统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又为何要走这条路呢?答案或许是中国与美俄一样面临火力打击上的局限。尽管730炮已很优秀,但为能以更大火力密度拦截更新导弹,中国研发1130系统,但该系统太重了,拦截距离相比730并无提升,同时反应时间也滞后至6S,因此中国只能选择在较轻的730平台上,通过整合FL-3000N导弹来延伸打击范围,但分置的探测侦查系统以及复杂程度剧增的整体系统,反过来进一步滞后了反应时间。
730C系统或许相比“栗树/卡什坦”系统有一定优势,但过长的反应时间或使其难以相比730或1130获得明显的战力提升。相比这种“毛式”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方式,将1130系统的反应时间提升至730系统的水平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至于730C这个“世界最强舰载弹炮合一系统”的名号真的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