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零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绕不开的童年话题。
一放学就飞奔到校门口的小店,用零花钱买一种最爱的零食,回家路上边走边吃;虽然吃过晚饭,夜里上床后,关了灯又偷偷地把放在枕头下面的零食拿出来吃;每到上午最后一节课,肚饿难忍,幸好桌子里提前准备了零食,在老师转身面向黑板的一刹那迅速地塞入嘴中……
这,就是儿时关于零食的一个个情景,回想起来,那味道依然萦绕舌尖。
追溯从前,比如锅巴,用大锅灶烧米饭,锅底就会形成一层略焦而未炭化的锅巴,轻轻地咬一口,又脆又香;那个时候逢年过节,也总少不了虾片的身影,薄薄的虾片放入油锅中迅速膨胀变大,五颜六色,好看极了,一口咬下去,松松脆脆。
后来,大街上、巷子口的小店中,形形色色的零食越来越多,大白兔奶糖、跳跳糖、大大卷、小浣熊干脆面、麦丽素、小动物饼干、小汽水、金币巧克力、AD钙奶……满货架的零食令人眼花缭乱,很多零食还附送精美卡片或者贴纸,既好吃又好玩。
而今,零食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品种花样也越来越多,可还曾记得儿时的零食?
犹记那些与零食有关的故事
“等了好几天,总算到了。”前两天,家住首南街道的小李收到了一个大大的包裹,里面全是大白兔奶糖、麦丽素、山楂片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零食。
小李是位“80后”,对麦丽素的印象最深。“里面充满真空的麦芽糊精,外面裹着一层巧克力,味道可口香甜。”以前,最喜欢在放学后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麦丽素。“含在嘴里等它慢慢化开,巧克力和奶香味混合的味道,好吃极了,一包麦丽素可以吃好几天。”小李说。
“麦丽素这些年还能在超市看到,但很多以前的零食都找不到了。”小李回忆说:几个人分一包无花果,无花果状如细丝、味道甜甜酸酸的,你一条我一条,一包无花果很快会被吃完;买包跳跳糖偷偷带到教室,上课时趁着老师不注意扔一点进嘴里,然后紧闭嘴巴,一边听课,一边嘴巴里“噼里啪啦”的,特别刺激;彩虹糖一度被视作“奢侈品”,当时7元一包,一粒糖含在嘴里等到没有味道了才舍得咽下;还有小浣熊干脆面集卡片,有一阵子出了《水浒》人物卡,为集齐一百零八将,小李把好几个星期的零用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到最后仅差了几个人,算是不错了。”
“酒心巧克力到底有没有酒,也是以前童年时的问题。”小李说。当时,酒心巧克力算是高档货。每逢发到喜糖时,就第一时间寻找酒心巧克力,轻轻地咬个小孔,吮吸着巧克力里的浆水,然后像大人一样故作老成地感慨:“原来酒是这个味道啊!”
结婚后,小李就不怎么吃零食了,前几天看见儿子在吃,这才忍不住网购了一批。“这些零食还是有小时候的味道,充满童年回忆。”
“90后”的刘亚也喜欢在下课后跑到小卖部去买零食。“初中时最迷咪咪条,每次基本上都是买它。”刘亚家住中河街道,前不久和初中同桌聚会,又买了一包咪咪条作为纪念。对此,刘亚表示,她吃到的第一根咪咪条就是同桌给的,脆脆甜甜的,“以前觉得咪咪条是一种零食,现在反倒成了和老同学友谊的见证。”
同样身为“90后”,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姜山镇的李晓静则对大白兔奶糖情有独钟。“这可是一代人的经典。”李晓静说。以前,爸爸妈妈从宁波回来常会带一些大白兔奶糖,刚开封时,可以吃到几颗,但之后想吃,就要和爷爷斗智斗勇。
“从工具箱找出榔头,再把锁好的柜子砸开,每一次撬锁都胆颤心惊。”李晓静回忆,小时候自己很调皮,爷爷就会把奶糖锁在柜子里,并随身携带钥匙。想要吃糖,就得拿榔头撬锁,但也极其容易暴露。于是,爷爷或换锁或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每次拿到,也就比平常多吃一二颗,怕一次性吃多了,爷爷会发现。”
“70后”也有自己的儿时味道。“知道麦乳精吗?”家住钟公庙街道的王杰说,“麦”“乳”“精”三个字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用来命名,喊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麦乳精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零食,只是那个时候零食太少了,麦乳精也就当零食来吃。
“悄悄撬开铁皮盖子,用调羹舀上满满一勺就往嘴里送,麦乳精的颗粒在口中迸发出甜蜜的滋味,咀嚼的‘咔嚓咔嚓’声让人倍觉过瘾……”在王杰印象中,在他的那个年代,拥有一罐麦乳精是不得了的事情。麦乳精当时一直被当作逢年过节的赠礼佳品,趁着父母不注意,干吃麦乳精也是童年中十分难忘的情景。
来买零食的学生变少了
在明楼街道明北社区的一所幼儿园附近,有一家百杂店,门前一摞摞快递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如果对这地方不熟悉,还以为是一家快递驿站,因为它的商店属性实在不明显。
下午,幼儿园刚放学,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拉着妈妈径直走进店中。小女孩踮着脚拿了两包咪咪条,妈妈很快就用手机支付了费用。48岁的店老板万连芬从桌面上拿起手机看了看,然后继续手头的工作。这一买一卖之间,交流很少,却显得默契。
2004年,33岁的万连芬在住家附近开了家百杂店。她每天早上7时开门,晚上21时关门,等补齐学生爱吃的零食,才下班回家。那时候,店附近有好几所学校,“特别是到下课、午休或者放学的时候,来店里买零食的学生络绎不绝,得叫周围已退休的邻居帮忙。”万连芬回忆,像咪咪条这样“热门”零食,一天就能卖出200包。
“金币巧克力、跳跳糖、小浣熊干脆面之类的零食都卖得挺好。”万连芬说,当时店里面有四五十种零食,也算薄利多销,一天下来,收益也很可观,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万连芬的记忆里,一年365天,不管刮风下雨,她基本都会准时营业,将店里的各种零食、物件全都摆放整齐。这附近就属她的店零食多,小朋友们也喜欢在这里买零食。
令她记忆深刻的是,那时候店里的零食销量好,每次去二号桥市场进货都要找人帮忙看店,进一趟货也是匆匆忙忙的。“一次采购四五十种零食,每类零食的数量不能太少,否则没过几天又得去采购。”当时送货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是件苦差事。
“现在的人们都跟着潮流走,各类新鲜花样的零食也层出不穷。”万连芬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店里买零食的学生慢慢变少了,剩下来的零食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热门”的品类一天一个样,有时候也不知道第二天该进什么货。
后来,看到来放快递的人多了,万连芬就做起了“快递驿站”。“有时候别人来拿快递的时候,也会顺便买点零食。”如今,光靠卖零食的收入,对于万连芬一家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但她还是选择坚守,也会进一些过去的“经典款”。
品牌零食现“复古风潮”
当“00后”甚至“10后”成为零食的主要消费群,更加注重营养价值和食品健康的家长们,对零食的选购更趋于品牌化。比如作为零食大品类代表的坚果,国内就有多种坚果品牌。百草味、新农哥、三只松鼠……这些坚果品牌都用各自的技术研究新品,让消费者可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零食的选购,除了“网淘”,也更集中在品牌化的专营连锁加盟店。比如“老婆大人”,就包含着全球近三千种不同风味的休闲零食,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店中,琳琅满目的零食,柔和的灯光,舒适的购物环境,符合现今消费者的新需求。尤其是每个月8日的会员日,在大大小小的“老婆大人”店铺中,总能看见拥挤的选购人群和长长的支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