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节目官方公众号,军事文化的推动者,军迷每周的节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福建,出了多少外国领导人? ·  4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豫西集团中南钻石公司国家级认可实验室通过C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次位面

中国对抗印度的底气是什么?是这条修建了半个世纪的青藏铁路

军武次位面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26 20:17

正文

青藏铁路,一条注定不凡的天路



伴随着中印两国在洞朗地区军事对峙的持续僵持,有关中印两军在边界对峙地区的各项军力分析,也逐渐成为了中外各路媒体的热议话题。 不过,今天军武菌要和大家分享的问题却不是已然剑拔弩张的对峙一线,而是我国腹地内的一条钢铁动脉 —— 青藏铁路线,就此与大家好好聊聊这条“天路”在我国国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一条产生“质变”的路


在青藏铁路修建完毕之前,我军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军事补给主要依赖“青藏”、“川藏”和“新藏”三条公路进行,这些翻跃一座又一座高山的运输任务主要由我军几个独立编制的汽车运输单位完成。


▲早年驾驶“解放”系列卡车行驶

在川藏线上的汽车兵


▲“川藏汽车兵”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汽车最高驾驶技术的代名词


▲现在的驾驶条件虽然有了很大

改观但是仍然需要面对许多意外危险


相比于火车,长期依赖于汽车补给的我军运输系统一直饱受一些“天生顽症”的困扰,比如:单台汽车承载量有限,难以进行超级超限的货物运输;公路线相对脆弱,落石、塌方、冰冻灾害时有发生,行车途中始终面临安全隐患;汽车本身需要消耗的燃料也十分可观;长期颠簸驾驶驾驶员和载员都容易疲劳等等。因为这些“顽症”的存在,我军在西藏地区的军力部署成本也远高于内地,在西藏维持一个士兵的成本消耗基本相当于在内地维持七个士兵的成本。


▲超级超限的典型代表


▲此种大型拖车虽然也可以在公路上

运输一定的主战装备但是其对于路面的

坚实程度 和公路的平直程度却要求较高

并不适合于高险度的川藏线


青藏铁路的出现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顽症:


▲相关文献对青藏铁路运力的描述

从右上可以看到,青藏铁路是具备坦克运输能力的


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进程,我们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我军在军事建设进程中的进步, 2006年7月1日青藏线建成通车,随即中国空军第九工程总队开始了对高原机场的大规模扩建工程,以“邦达”、“阿里”、“康定”为代表的一批位于世界屋脊的现代化航空港拔地而起。


▲由于机场保障能力的上升, 自2008/9年开始

我军的三代机部队陆续开始

大规模的常年驻扎在青藏高原


▲在某高原机场进行部署测试的歼-20战机


▲中印边境地图


以中国空军在西藏建立现代化空军保障基地为标致,印度空军在高原对峙区的空中优势不复存在,中国空军战术航空兵的“羽翼”第一次可以涵盖所有的预设战场。


▲原成都军区驻藏某部也在铁路开通之后

陆续换装与内地精锐相同的主战装备


▲高原部队的我军火箭炮兵


▲战争的不变真理

打仗就是打后勤


▲没有通畅的后勤

就没有持续的火力


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路


青藏铁路除了极大的改善了我军在西藏的保障水平和战斗力水平以外,还为我军提供了一条威慑成本较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选择,这也就是青藏铁路在外交斗争中的震慑功能,说到这个功能我们首先来看一幅地图:


▲红线:拉萨-兰州-西安-郑州

绿线:西安-太原

蓝线:兰州-银川-保定-北京

黄线: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


从这四条由青藏铁路延伸出来的线路不难看出,我军中部战区精锐部队的主要驻地几乎都被连结了起来,一旦西南战线“有事”,在中原地区待命集结的各快反装甲集群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冲向前线,这也就是为何国境线对面的印度虽然坐拥二十余万大军但却不敢拿我军前沿区区几个旅的部队“开刀”的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快递虽然比不上美俄,但是比起印度来讲还是拥有碾压性优势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