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伙伴
180000+名创业和投资伙伴们聚集的圈子。创投找伙伴,就找创伙伴!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创伙伴

2025年,去哪里能搞到钱?

创伙伴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5-01-08 23:57

正文


作者/苏琦 编辑/魏佳 来源/定焦One

2025年,去哪里能搞到钱?

刚刚过去的2024年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随时在变,因为AI来了。AI被视为2015年之后,唯一能和移动互联网相媲美的风口。
2025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投资人们判断,Agent(智能体)或许会带来AI原生应用的爆发,而AI眼镜、AI耳机等硬件如果能量产,也有望带火一批AI应用,就好比智能手机量产之后,社交、本地生活APP迅速崛起一样。
还有投资人将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尽管关注具身智能是投资行业2024年下半年才达成的共识,技术范式也不够成熟,但对于永远乐观的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具身智能代表着机器人行业的希望。
除了AI软硬件和前沿科技,离普通人更近的消费领域也有新机会。零食折扣、平价连锁餐饮这些在2024年仍在融资的消费赛道,以及即时零售、产业带白牌等2024年成长起来的“潜力股”,在2025年也将迎来细分机会。
不管你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打工人,面对新的浪潮,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2025年开年,我们与多位科技、消费领域的投资人进行交流,总结出了一些趋势。大势之中必有机会,希望我们都能搭上时代的快车,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未来。

01

AI机会点:

原生应用和硬件量产

2025年刚一开年,不少投资人就喊出了“All in AI”的口号。
这个行业是很难预测其趋势变化的,但大部分投资人的共识是,2025年,AI原生应用、AI硬件的场景细分化,是两大机会。
软件层面,2025年,大家都在期待出现强大的AI应用,背后是Agent带来突破。简单来说,大模型为Agent提供智力支持,使得Agent能够进行决策。而Agent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为AI原生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到2024年9月,OpenAI公开AI大模型GPT-o1,与此前的GPT大模型相比有了技术范式的改变,更注重推理与多步复杂问题,强化学习和后训练。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向我们表示,GPT-o1这一技术范式如果成熟,能在不同的垂直领域里面数据跑通,中国的Agent业务就能在近两年发展起来,从而带来更多真正的AI应用。
王晟一直看好AI原生应用,但整个2024年,几乎没有看到原生的、高价值的、被大规模使用的AI应用出现。国内在AI搜索、AI教育、AI陪伴等赛道的玩家,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原有业务上通过AI赋能完成转型,还有一种是原本做TO B大模型创业,但是为了商业化考量而做了TO C的AI应用,比如Minimax做了TO C的陪伴聊天应用(星野和Glow)。
不过,大部分投资人乐观地认为,2025年会迎来AI原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其中有科技行业投资人认为,上个阶段AI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和工具属性,长期来看,AI在健康诊断尤其是精神健康诊断和疗愈领域,存在一些新机会。
硬件层面,2024年虽然AI很火,但更多资源都聚拢到大模型的头部企业,到下半年,AI硬件才出现了一个大热赛道——AI眼镜。
这股风由Meta吹起,它与雷朋合作打造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具备拍照、播放音频、语音识别等功能,一上市就受到热捧。有券商预测,其2024年的全球销量约200万台。1月4日,外媒报道称Meta将于今年推出第三代雷朋智能眼镜,首度引入HUD显示屏,变身为AR智能设备。
Meta眼镜的成功,让国内企业纷纷行动。据我们梳理,入局AI眼镜的公司可以分为三类,包括互联网大厂(百度、字节等)、消费电子企业(华为、小米、OPPO、TCL、魅族等)、AR类智能硬件科技公司(Rokid、闪极科技、影目科技等)。不过,由于技术所限,目前大多数AI眼镜都处在“只发布不发售”状态。
很多人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市场的“AI眼镜元年”。是否真的如此,王晟认为关键要看两点,一是国内智能眼镜整体出货量要达到1000万副,市场规模才能吸引更多资金端和创业者入场;二是智能眼镜当下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去堆多少新功能,而是要让用户愿意一直佩戴,用户使用时长解决了,AI眼镜才有可能变成像手机一样的新载体,有了新载体,应用就起来了。
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有望达14亿副。
在AI硬件这个领域,还有AI耳机、AI手机、AI录音笔、AI PC等赛道,有投资人认为AI硬件的产品化应用在2025年会是一大趋势,关键在于挖掘并满足用户的细分场景,并将产品做得足够好用、足够日常。

02

消费新趋势:

正餐快餐化和到店到家融合

2025年的线下消费仍是一大主流。有数据显示,2024前三季度,电商渗透率触顶,线下渠道表现优于整体,线上线下的流量正被重新分配。
综合投资人的观点,线下消费最热门的行业为零售和餐饮。
先来看线下零售,2024年,两家零食折扣品牌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突破万店,瞬间带火了这个赛道,三只松鼠也收购两家零食折品牌入场。随着零食折扣赛道跨入精细化运营的下半场,有投资人预测,2025年,这股零售折扣风还将继续,折扣渠道正在变成零售的主流渠道形式之一,而全品类折扣超市是2025年硬折扣赛道的新战场。
2024年,零食有鸣和万辰集团已经宣布进军全品类折扣超市,行业龙头之外,区域型的折扣超市也正在涌现,用硬折扣的逻辑改造百货品类,重塑百货的流通效率。
线下零售另一条注定激烈的赛道是即时零售,2024年,美团、饿了么、抖音、京东都在发力即时零售。而作为品牌方,如何借助即时零售同时布局到店和到家两个场景,如何将线上线下多渠道零售形式进行融合,是2025年的新命题。
再来看线下餐饮,坚果创投创始人、诸葛开店创始人展豪看好2025年这几大餐饮趋势:正餐快餐化、爆款集合化、审美高级风。
展豪2024年孵化了一个“铁锅炖大鹅”品牌,8个月开了19家店,定位就是超级性价比。传统铁锅炖一般需要一个小时、4-6人桌为主,聚餐场景居多。这个品牌以两人餐的小锅为主,人均50元,15分钟就能一锅出,一天最多能翻10台,覆盖工作餐场景。“做到正餐之下,快餐之上。”
此外,现在不少经典餐饮品牌开始从爆品逻辑转向爆款集合逻辑,提高消费者的进店频次。比如喜家德水饺售卖鲜蔬锅、麻辣拌和卤肉饭,霸蛮牛肉粉售卖各式拌饭和小炒。“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藏着餐饮行业2025年结构性调整的新机会”,展豪称。
他还预测,有一类在装修审美上做出差异化的餐饮店也会在2025年持续火爆。比如他投资过一家西餐厅,装修比萨莉亚高级,主打西式快餐,人均五六十元,“带家人或者请闺蜜去,不丢人,又便宜又好看还能吃饱,也算是一种口红经济。”
整个2024年,线下业态之所以火热,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是,线下场景能很好地承载用户体验。
因此消费赛道投资人陈默默在2025年看好线下体验型消费,尤其是重服务、重差异化,能和消费者深度沟通的方向,比如线下品牌自营店。
过往几年很多消费品牌的成长主要是吃到了电商和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增长的红利,但当渠道红利逐步消失,就到了考验品牌力的时候。她向我们解释,线上渠道为消费者解决“购买”这个动作,线下才能承载销售服务、综合体验等体现品牌力的环节。
她举例,“港股国货彩妆第一股”毛戈平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4.93亿元,这个品牌与其他重线上渠道的国货美妆相比,以门店化妆服务和培训体系著称,做到了稀缺性和差异化,客单价也明显高出很多。
线上消费也并非毫无机会,在大主播逐渐失去标杆意义的2025年,“白牌品牌化”有望成为电商行业的新趋势。
过去两年,很多平台都在造风,从运动领域的骑行风、露营风,到服饰领域的巴恩风、多巴胺风,再到美妆护肤的“以油养肤”风等,火的都是品类而非品牌。陈默默表示,这种风潮更有利于供应链出身的产业带白牌借势做销量,同时在线上渠道布局品牌化,这可能是2025年的一大机会点。
消费品出海在2025年也将延续前几年的热潮,只是品牌和厂商卷的将不再是品类和价格,而是本地化品牌运营,这一点与国内消费趋势类似。
陈默默指出,之前没有看到太多的品牌强调在海外市场做品牌的能力,更多强调的是供应链能力,也就是在当地选一个合作商或在当地开店,没有真的去运营和调动当地的用户,甚至有些品牌宣传海外市场的物料更多是为了让产品在国内更好卖。
泡泡玛特算是打了一个样,在泰国成功打出品牌,直接提升了产品在国外销量。
随着2025年一众奶茶、美妆和潮玩品牌发力海外市场,对于其本地化品牌能力的比拼也将开始,国货出海也将进入新阶段。

03

前沿科技畅想:

巨身智能和量子计算

2025年年初,不少投资人将目光瞄准AI的同时,也集体喊出了“押注具身智能”的口号。
王晟告诉我们,自己和团队其实从2022年底就判断出机器人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具身智能,但当时具身智能的技术范式还很初期。一直到2024年下半年,他才感觉到产业内达成了初步共识,开始看好且投资具身智能。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目前这个赛道有三派玩家,分别是高校教授派、大厂派、老牌机器人厂商。
有人调侃,具身智能公司都是视频拍摄公司,可能拍100条就成功了1条,然后把它剪辑出来拼到一起给投资人看。而且目前阶段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任务不够泛化,比如训练出了抓杯子的能力,一旦周边环境出现细微变化,任务就失败了。
2025年,投资人对具身智能的期待,一是能否把具身智能的数据量做起来,这需要加强训练;二是技术范式上能否有新的突破,但结果非常不确定。王晟解释,它不像ChatGPT发布之后,大模型怎么做有一条清晰的、有共识的路径,而具身智能还在摸索中。
他指出,人形是机器人领域的最终形态,而拥有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相当于自动驾驶的L4级别。从这一点来看,“人形机器人是个漫长的赛道,目前还非常初期,不仅很难进入To C的商业领域,这两年也很难看到智能机器人在产业中的智能应用。”
前红杉资本投资人、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也认为,具身智能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就是人形机器人,而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要看它的集成性,2025年押注这个方向是对的,但产业整体任重道远。
他看到,OpenAI在这个时间段发展起来,一大前提是移动互联网阶段大量人类的信息被数据化了,但还有还多东西没有办法被数据化,比如非遗、中医、心理咨询师的感知力等,而这正是李飞飞的空间智能大模型正在做的事情——让AI能像人类一样对视觉信息进行高级推理,让AI有五感和世界观,这对具身智能的发展也大有帮助。
同样在前沿科技方向,杜雨还看好生物科学、量子计算等赛道的前景。
2024年12月,谷歌最新的量子计算芯片Willow问世,性能吊打超级计算机。杜雨判断,量子计算未来在算力、算法、数据、芯片等领域都能被很好的运用,以前一些只存在于理论层面的AI算法也有可能被实现。到那时,可能会出现很多类似于ChatGPT这个级别的创新。
而在合成生物方面,他提到,马上要进入合成生物学的2.0时代,上一个时代的合成生物学的产出聚焦于生物医药等健康领域,接下来更偏向于生物制造这个方向,运用在服饰、包装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场景,这方面存在较大的投资和创业前景。
总结来说,前沿科技这个方向,有些技术范式还在早期但赛道已存在多年,2025年,资本普遍更看好其底层技术的突破和长期发展的想象空间。但这些赛道在商业化上尚未大规模落地,也继续考验着投资人的耐心。
不过,在这些领域创业,难度实际上是更高的,不仅需要团队具备高精尖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商业化的头脑。杜雨表示,看下来,对那些纯搞科技的公司越来越不感兴趣。“前沿科技领域的创业,不光要抓住技术的变化,还要抓住消费者的变化。”

04

结语
2024年,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世界是热闹的,大事件几乎每天上演;但生意是残酷的,很多红利都在消失。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回归主业,力求稳健。
在剧烈变化的当下,上述三大行业的机会点或许很快就会被“证伪”,也或许很长时间也得不到突破,但请让我们再次相信商业的本质,相信“创新”才是永恒的壁垒。
面向全新的2025年,投资人和创业者关注重点,将聚焦到“确定性增长”和“灵活性突围”。
确定性来自专业。展豪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在进一步分化,说明消费行业的业态更成熟。这更加考验从业者的专业性,不仅要预判趋势并据此进行调整,还要思考竞争对手会出什么牌。
灵活性来自生活。杜雨认为,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懂生活、懂人性的创业者,才能做出一家好公司。
*题图来源/Pixabay、文中配图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