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讨论了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文章指出,尽管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并非真正产自俄罗斯,而是中国制造。这种现象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并反映了一定的消费心理和营销手段。文章呼吁消费者应保持理性,警惕价值观营销的套路,并加强对商品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近年来,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热潮,主要以食品为主。但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进口食品的信任。
目前市场上很多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价格虚高。这种现象已经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质疑和调查。
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地理和产业常识,容易被误导。他们可能误以为俄罗斯的商品质量更好,更安全,因此更容易走进“俄罗斯”小超市。
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价值观进行营销,通过制造假的俄罗斯商品来欺骗消费者。文章呼吁消费者警惕这种营销手段,并加强对商品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作者:任大刚
来源: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文章已获授权
不需查阅资料,即便是口耳相传,一般人也应该知道,不仅过去的苏联轻工业不行,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照样不行。
在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行人,问他是否使用过俄罗斯商品,我敢说,很多人会摇头作答。
我这辈子见过的唯一一件俄罗斯商品,是一台明斯克牌冰箱,据说是上世纪80年代从苏联进口的。这台单门冰箱设计简单,运转的时候,声音很大。01
俄国货热潮来了?没有的事!
但最近《中国商报》报道说,2024年,蓝底白字的醒目标识,搭配着循环播放的俄语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开张的俄罗斯商品馆,成为多地街头巷尾的一道新风景。
据俄罗斯商品馆的招商人员介绍,加盟俄罗斯超市,风险小回报高,整体利润率在40%—60%。“我们现在的几十家门店当中,快的话三个月、慢的话五六个月就能回本。”其实,在短视频平台上,以俄国女婿或俄国媳妇身份,叫卖俄罗斯商品特别是食品的,同样不少。最近,一条短视频显示,一个博主进入“俄罗斯”商品馆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些都是假的。”博主称,店内大部分商品实为中国制造,且价格虚高。
我相信这个博主说的是真的。据悉,目前,已有不少俄罗斯商品馆开始了整改。在杭州的一家俄罗斯商品馆内,货架上增设了一张红蓝色的小插卡。对于产地为中国的商品,小插卡上写着“温馨提示:此区域商品产地为中国”;而对于俄罗斯进口商品,也写出了“此区域商品产地为俄罗斯”。至此,对俄罗斯有特殊感情的中国人,恐怕要白高兴一场了。目前,“输入”中国的“俄罗斯”商品,以食品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大概分为四个等级:最基本的,是没有特别认证,安全性依赖生产过程控制的普通食品;其次,是在生态环境良好中种养的无公害食品;再次是对农药化肥有较为严格检测的绿色食品;最高等级是不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生长调节剂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有机食品。一些无良商家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无节制使用有害有毒添加剂,普通食品的安全性堪忧。再加上工业化过程中,不少地方存在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公害严重,粮食蔬菜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致使食品行业的信誉大受影响。一些无良检测机构也是有钱好办事,不顾消费者利益,任意办认证证书,致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信誉度不高。在这种背景下,稍有经济实力和条件的人,宁愿相信进口食品,而不愿相信国内食品的品质和安全等级。如今,忽然之间街面上出现了外国食品“专卖店”,趋之若鹜在所难免。再说,只要是上过初中地理课程,或者略微关心国际大事,都知道俄罗斯地大物博,没有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对科技与狠活不是很擅长,而以生产“傻大笨粗”的商品著称,于是想当然认为,他们的食品恐怕更货真价实,兴许更安全。这种内外因素驱动下,中国消费者是很容易走进“俄罗斯”小超市的。03
缺乏基本常识的消费行为
走进“俄罗斯”小超市的消费者固然值得同情,但不可否认,这些消费者又是缺乏起码常识的。
首先,缺乏地理常识。在报道中,“俄罗斯”小超市居然售卖产自俄罗斯的热带水果制品,比如俄罗斯榴莲糖,这真是要把人忽悠瘸了。
其次,对俄罗斯的产业缺乏常识。不需查阅资料,即便是口耳相传,一般人也应该知道,不仅过去的苏联轻工业不行,今天的俄罗斯,轻工业照样不行。为啥不行,见仁见智。
而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查一下资料,俄罗斯目前的轻工业状况照样不容乐观。
在过去十年,中俄之间的贸易增长了将近3倍,2024年预计超过2400亿美元。
▲2024年1-11月中俄贸易额已达1.58万亿人民币(图/海关总署)
其中,俄国向中国出口的大宗,主要是能源和其他原材料。最近,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中国持续增长,特别是奶制品、火鸡肉和蜂蜜。但这些品种,根本撑不起一个超市所需要的货物品种。
而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则包含俄罗斯人全部衣食住行之所需,丰富程度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若不从中国进口商品,则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将大受影响。
有论者说,“中国制造,已经承包了北方邻居的衣食住行!”这恐怕不是信口开河。
04
警惕“价值观”营销的套路
毫无疑问,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欺骗消费者,是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应责令其改正。“俄罗斯”商品馆一方,应为其欺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除了追究责任,有些消费行为之外的微妙之处,不得不费些思量。毫无疑问,忽然之间冒出来这么多“俄罗斯”商品馆,除了上述食品安全的担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蹭流量的想法。2023年,有短视频平台出现一名异军突起的“战地英雄”——“保尔·柯察铁”,这个自称身处乌克兰前线的俄罗斯士兵,成功吸粉30万。然而,在这个“保尔·柯察铁”的光环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笑话:他其实在中国河南省,而非乌克兰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