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月,我们认为债市可以保持乐观。外部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大,内部开门红成色有限,宽货币可以继续期待,货币以外可能以加快落实为主。
资金压力大概率趋缓、总体向均衡回归,短端利率下行幅度可能更大,但由于“负carry”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资本利得依旧是机构的核心诉求。
总体来看,10年国债利率可能继续向1.5%演绎。基于1月的经验,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久期策略依旧最佳;短债基金可以博弈做陡机会。
对于2月,季节性角度利率多下行。
数据方面,2月债市主要受金融数据影响较大。原因在于,2018年之后1月大多宽货币,2月则要验证开门红。
2025年2月交易重心,第一是外围变化与国内政策应对,第二是开门红成色检验,第三是央行操作与资金,此外还包括风险偏好等影响。
美联储降息继续推迟,美国加征关税落地后再推迟,10年美债利率可能以4.8%为顶,美元指数不确定性更大、波动可能加剧,汇率贬值压力可能延续。
国内开门红成色有限。
1月PMI显著下行,消费高频偏强,但投资、地产销售高频延续结构性企稳;金融数据高频偏弱,政府债整体进度仍然弱于季节性。
基本面结合外围变化,我们认为央行基调“以我为主”,2月宽货币有望落地,货币以外可能重在落实。
国内AI取得新进展,风险偏好阶段性提升,但对债市影响可能有限,股债可以“各走各的逻辑”。
节后资金大概率不会进一步趋紧,可能继续转向均衡。
历史上来看,春节后资金面压力通常低于节前。
2019年和2023年2月资金阶段性偏紧,背后都有金融数据开门红的影响。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2021年,资金紧带动债市利率上行超季节性,但2025年春节后资金演绎大概率不同于2021年。
一是基本面环境不同,二是从买断式逆回购投放来看,央行保持支持性态度。
展望2月,地方债发行提速、汇率贬值等因素可能构成扰动,但重点还是央行态度,汇率贬值并不必然影响货币宽松,央行总体还是服务于基本面形势,同时与财政加强配合。
2月长利率买盘重点在农商,信用买盘重点在基金。
此外,短债基金、货基的赎回压力可能缓解,短债和CD的买盘可能增强。
风险提示
:经济表现不确定、政策力度不确定、市场走势不确定
1
月债市利率先下后上,曲线走平,其中长端利率小幅下行、短端利率上行,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宽货币预期与资金趋紧。
2024
年
12
月政治局会议以来,市场提前交易宽货币预期,
10
年国债利率在
1
月
6
日短暂击穿
1.6%
;但
1
月宽货币未落地,叠加资金趋紧,利率小幅上行后保持震荡,全月
10
年国债利率下行
4.53bp
至
1.63%
。
此外,利多因素有权益市场偏弱、特朗普就任导致摩擦担忧、政府债发行较慢等;利空因素有汇率贬值压力增大、监管担忧、央行暂停国债买入、资金趋紧等。
月内重点关注有三,第一,汇率波动升高,央行积极应对。
月初人民币显著贬值,在岸人民币一度贬破
7.3
,之后央行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并召开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
第二,央行暂停国债买入且资金趋紧。
市场前期预期央行将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下加大宽货币力度,但实际上央行出于汇率压力、利率风险、防止资金空转等原因,暂停国债买入并引导资金收紧,市场预期阶段性证伪。资金趋紧导致短、中端显著调整,而长端、超长端更稳健,全月整体下行。
第三,特朗普就任,市场预期波动加大。
1
月
7
日何立峰与耶伦通话,双方同意在过渡期内保持沟通、管控分歧;
1
月
17
日习近平与特朗普通电话;
1
月
20
日特朗普就任,以关税威胁交易
TikTok
;
1
月
23
日,特朗普称中美关系非常良好。
此外,基本面数据也有“温差”。
17
日公布的四季度
GDP
超预期,
27
日公布的
1
月
PMI
超预期下行。
分不同券种来看,
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曲线均走平。
存
单利率大幅上行,3M、6M、9M、1Y存单利率分别上行24.76bp、19.65bp、14.41bp、14.00bp,存单收益率曲线倒挂进一步加剧。
信用利差收窄,短期限信用利差收窄幅度更大。
观察历年
2
月债市行情,债市利率多为下行。
利率上行主要由央行收紧货币及关注资金空转、股市及黑色系上涨、开门红等因素推动。
利率下行的年份中,
10
年国债利率下行幅度多在
5-14bp
之间。
数据方面,
2
月债市主要受金融数据影响较大。
原因在于,
2018
年之后货币宽松通常在
1
月落地,
2
月落地较少见,
2
月是验证宽信用的时间窗口,因此金融数据影响较大。
对于当下,首先是资金能否转松,宽货币是否来临?其次是特朗普加征关税落地,外围变化怎么看?第三是有无相关政策应对,数据和预期是否会发生变化?第四,DeepSeek等风险偏好提振会影响债市吗?
当然,考虑到资金影响因素相对复杂,我们先从外围说起。
外围出现新变化,从金融条件和经济增长方面对国内形成一定限制。一是
1
月议息会议暂停降息;二是对“加墨华”加征关税初步落地、随后又存在推迟的可能。
美联储暂停降息,但相比
12
月“鹰派”态度缓和,对通胀的“偏重”程度下降。
与去年
12
月的决议相比,美联储删除了有关“通货膨胀向着委员会
2%
目标迈进”的表述,且表示“
失业率稳定在低位、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通胀依旧高于长期目标
”,一度被市场解读为“鹰”派信号。
但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这一调整只是为了精简表述、并非为了传达某种信号,美联储还是要在就业和通胀两端做平衡。
当前利率水平的限制性比开始降息之前要小得多,后续利率调整仍将基于数据,需要看到通胀回落的实际进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一定疲弱,美联储开始等待数据的进一步变化。
因此在决议发布后,美债利率上行,但在鲍威尔发布会召开后,美债利率回落,春节期间美债利率总体走平,仅略微抬升。
此外,鲍威尔称尚未与特朗普联系,我们认为后续降息确定性较强,而路径仍有变数。
特朗普在就任后提到,将呼吁降低油价,之后利率将立刻下降,美元和美债利率应声下行,而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与特朗普联系,特朗普执政对美联储政策执行的影响仍待观察,降息路径存在变数。
根据
FedWatch Tool
,市场降息预期推迟至
6
月。
12
月美联储“鹰派降息”之后,市场即调低了对于美联储连续降息的预期,在
12
月议息会议之前,市场一度认为
3
月会进行降息,当前市场对下一次降息的预期时间已经切换至
6
月。
另一方面,
2
月
1
日,美国正式对加、墨、华加征关税,但随后又暂定对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加征关税,决定立即推迟一个月关税措施。
特朗普具有“疯王”特质,结合其商人思维,是在借关税向全球谈判,后续贸易摩擦演绎依旧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关税之外,需要关注实体产业相关领域的竞合。
回顾
2018
年以来中美之间经济摩擦情况,关税等贸易限制政策集中在早期,
2018
年四季度开始,摩擦扩散到实体产业制裁和科技封锁,拜登执政期间,关税议题被搁置,封锁制裁仍然延续。当前
AI
等领域竞争可能持续存在,逆全球化可能不仅仅局限在贸易层面,将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等领域。
展望未来,我们判断美债美元短期内继续保持强势,
10Y
美债可能难破前高(
4.8%
),而美元指数不确定性更大、波动可能加剧,存在向上突破
110
的可能性。
2
月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居高不下。
第一,美国经济总体处在下行周期,但短期内有韧性。
美国
1
月
Markit
服务业
PMI
录得
52.8
、低于市场预期,制造业
PMI
录得
51.2
,强于预期,创
2024
年
6
月以来新高;
1
月
ISM
制造业指数录得
50.9
,
2024
年
3
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
12
月核心
PCE
同比录得
2.8%
,继续持平前值,通胀仍有韧性。
第二,贸易摩擦或将提振美元美债,但其不确定性对美元影响更大。
第三,欧洲衰退风险上升、德国大选等因素也有望对美元形成支撑。
国内政策节奏可能取决于外围环境变化,因此
1
月财政货币节奏低于预期。
1
月
10
日财政部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提到“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我们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进行科学设计和动态调整,梯次
拿出我们的政策‘后手’,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展望
2
月,我们认为宽货币有望落地。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初步落地,虽然汇率贬值压力延续,但汇率贬值并不必然影响货币宽松,央行总体还是服务于基本面形势,面对内需偏弱与外需限制,货币政策支持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财政节奏也可能加快,但超预期的货币以外增量政策可能仍需等待。
根据重要会议的相关表述,我们认为高层已经前瞻式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2025年国内财政表述和安排更加积极。但考虑到未来中美摩擦路径的不确定性,短期内国内政策或先以加快落实为主。
静态来看,开年以来经济数据结构分化显著,
1
月
PMI
显著下行,消费高频偏强,但投资、地产销售高频延续结构性企稳,金融数据高频偏弱,目前开门红成色有限,债市仍处于有利位置。
前期会议和新闻均释放靠前发力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各项工作能早则早
”;《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提到
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
等;新浪财经报道
开年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将显著放量
;
1
月
10
日财政部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提到“在时机上,
做到主动靠前发力,
增强政策前瞻性和针对性。
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
但目前并未观察到具体行为落地,
1
月金融数据、通胀数据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
从票据利率角度观察,信贷动能可能延续偏弱,利率债发行没有显著快于季节性,尤其是地方债发行偏慢,通胀仍受需求限制,
1
月
PMI
也超预期下行。
中微观数据方面,工业生产和地产销售均呈现结构分化特征,没有显著偏强。
对齐春节后,高炉、涤纶长丝开工率较强,石油沥青、汽车轮胎、焦化企业开工率处于季节性水平,
PTA
开工率较弱;地产销售延续前期特点,新房强于二手房,一线城市强于其他城市。
春节期间文旅消费表现较好。
春节档电影票房远超预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同比大幅增长,跨境游再创新高、国际航班数大幅回升,一线城市迁入指数高于往年、其余热点城市保持高位。
春节期间,
Deepseek
获得了广泛关注,市场担心股市走强并影响债市。
我们认为,
2
月风险偏好阶段性抬升对债市影响有限。
Deepseek
可能带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但即使股市回暖,债市利率也可以继续下行。
DeepSeek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权益市场、尤其是科技相关行业。
港股
2
月
3
日先跌后涨,
4
日继续大涨,从节后港股表现来看,关税对市场的冲击有限。
当然,即使风险偏好阶段性好转,对债市影响可能也有限,股债可以“各走各的逻辑”。
对比历史
2
月表现,即使股票和商品表现较好,债市也未必出现调整,还需要考虑央行操作以及经济状态和预期是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