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的正式开市让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板块,也让“硬科技”企业上市有了更多选择。5年来,已经有过百家医药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目前,IPO仍处于收紧状态。在“严把关”的语境下,
如何定义中国创新药的科创属性?又该如何衡量一家医药公司的科创属性?
Pivotal bioVenture(
鼎丰资本
)管理合伙人柳丹、
英矽智能
联合CEO 兼 CSO 任峰、
祥峰投资
合伙人刘天然、
高特佳投资集团
董事总经理、投资研究部负责人匡瑶、资深Biotech产融专家和创业者朱杰伦,5位行业内重磅嘉宾在医药魔方主办的“2024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暨第四届医药魔方开放日”峰会“如何定义中国创新药的科技属性”圆桌论坛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何以为创新药科创属性?
如何定义中国创新药的科创属性?对于这个问题,
柳丹表示,需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下看,分时间和地域。
“以PD-1为例,针对这个靶点的研究在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创新,但放在10年前绝对是创新。从地域来看,我们在追求First-in-Class,而其他一些国外市场可能连化药的仿制药也很难合成出来。因为我们国内创新药发展十分迅速,可以与国际顶尖水平齐头并进,所以我们在不断提高创新的门槛,以追求更多的突破和自我挑战,从而完成迭代和进化。”
不论是以制药为核心,借助AI工具提升效率,还是以AI为核心,力求突破制药瓶颈,AI在医药行业的应用一定是科创属性的一种体现。作为AI制药领域的明星公司,英矽智能始终保持着使用AI在制药领域不断探索的热情。
任峰表示,药物研发领域始终是需要多种先进技术融合,AI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其科创属性。
“我们之所以在制药领域坚持,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努力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例如,数据的积累、算法的优化、管线的稳步推进等,这些成果支撑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
作为历史悠久且投资全面的基金,祥峰投资对于创新药赛道及其科创属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刘天然表示,创新药赛道具备科创属性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方面。
“创新药物通常被定义为具有明确化学结构、清晰的药理作用机制,并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科研投入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药物研发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行业,它实际上涉及了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对于我们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基金来说,创新药物的科技创新属性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此外,创新药物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它们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无法估量的益处。”
不同于大多数投资机构,高特佳投资作为专注医疗健康产业这一垂直赛道的最早一批专业投资机构,很早便设置了独立的投研部门,以更加精准、快速地判断所接触项目真正的科创能力。“对于一个项目创新力的判断,我们会从多个角度和方向进行。
宏观层面,例如项目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处阶段、临床需求满足情况,以及技术本身的发展阶段和核心壁垒等;细节方面,例如该项目的管线进度、创始团队背景、技术优势在全球的领先度等。
我们会开展充分的境内外比对,包括查阅相关技术的前沿论文,访谈相关领域专家等。” 匡瑶说道。
在朱杰伦看来,创新药领域的科创属性具有“矛盾性”。
一方面,创新药领域汇聚着多种硬科技;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药研发周期太长,硬科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没那么“科技”,很多问题依旧难以解决。但同样因为有这些技术和公司的投入,才让不可能变得有可能。“我相信再过5年,中国一定会成为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创新药最多的国家。
因为我们发现几乎每个靶点、每个分子、每个治疗领域,中国都有全球竞争力的资产,只是现在投资环境比较低迷,资金不足以维持这么多创新药的研发。
而未来只要融资通道打开,一定会大放异彩。”
以何衡量创新药科创属性?
如何衡量一家创新药公司或者项目的科创属性?针对这个问题,朱杰伦表示,可以从两个具体的维度去衡量:
一个是项目临床研发进度排名,另一个是公司市场认可度。
“对于同一个靶点、同一个适应证,其临床研发进展排名如果超出全球前五位,中国前三位的话,可能竞争难度就更大了,是否要继续投入精力去做,需要再思考。从市场维度看,如果一个项目可以获得MNC的青睐,亦或是公司能获得资本支持,被真金白银认可的就是硬科技。”
匡瑶同样认为项目临床研发进度十分重要,她表示创新药的竞争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发进度需要跻身全球前三或者至少前五。
此外,匡瑶认为有亮眼的临床数据、较大的BD金额,以及选准市场足够大的适应证也是科创属性的体现。“例如,我们看到艾伯维在今年6月以十几亿美金引进了明济生物临床前管线TL1A抗体FG-M701。虽然还处在临床前研究,但较大的BD金额也充分彰显了明济生物这款药物的竞争优势。”
刘天然表示,
在评估医药公司的科技创新属性时,资金利用效率比单纯的研发投入金额更能反映其科创能力。
“
在创新药物领域,高额的投入并不总能转化为有效的产出,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团队的执行能力。例如,我们会在投入数亿元资金后,评估团队的成长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以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评判标准之一。”此外,临床数据指标的优质程度也是衡量创新药物科创属性的重要标准。“
在早期临床阶段,我们期望看到至少20%以上的临床优效,
至少这样的数据指标才能证明新药物的潜在价值。临床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发的成功与否,因此,对临床数据的严格管理和分析至关重要。”
在任峰看来,衡量一家医药公司或者项目科创属性最重要的标准是要给患者带来获益。
“我们的第一款药是全球第一种首个完全由AI设计和研制且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当时我们很兴奋,但兴奋之后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就算是AI设计的药物又怎样呢?
药物最重要的价值还是要能治病,给患者带来获益。创新属性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来做创新,投入了多少精力,而在于最后能否通过产品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柳丹认为可以根据“圈内”、“圈外”来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
“对于药物研发‘圈内’来说,如果考察的是早期研发项目,我们会以最高的科学标准去做判断,例如文章发表平台、靶点先进性和研究程度等,甚至我们会找到靶点发现者去做项目评价。
如果看的是临床阶段项目,我们会以临床获益程度去做判断,例如比上一代药物在具体指标上要好30%以上,或者对于难度很大的疾病哪怕多获益10%也足够。
”
不过,柳丹也提到这样的标准可能无法在监管层面达成统一,需要增加一些可量化的指标。“
对于药物研发‘圈外’的资本监管层而言,需要有一些可量化的、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判断。
例如,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体现公司健康度、利用专利数量等体现科创属性,让‘圈内’、‘圈外’对医药研发的科创属性有一个相对公正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