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
武汉大学学生骨干联席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暨“我为同学做实事”经验交流会
在樱顶大会议室召开。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秘书长余奕老师,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代表参加本次会议。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花仲钰同学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杨奕圆同学带领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
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
。在深入交流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在巩固学生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守正创新,以朋辈育人功能为依托,健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工作机制,发挥群团组织独特优势,服务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重点任务,
团结凝聚广大同学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全国学联《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学联学生会工作的实施意见》,践行服务宗旨,当好桥梁纽带,随后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代表围绕本院“我为同学做实事”精品项目依次作经验交流与分享。
社会学院学生会以“5+2”学习小组为载体,重视发挥高年级同学的“过来人”优势,倾心关注并着力解决低年级同学初入学时思想迷茫、生活不适应等问题,做好答疑辅导,结对帮扶成长,全面发挥榜样引领、朋辈互助的项目优势。
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会以自身专业特色为切口,组织了旨在普及医学常识的“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通过飞花令、竞赛培训等创新活动形式,加深了参与者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有效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激发同学们探求医学专业知识的热情。
历史学院学生会积极组织新老生交流会,拓展交流渠道,倡导同学交流互鉴、师生教学相长。此外,历史学院还开展了“秋风有信,纸短情长”多校明信片互寄活动,在百余封信件的传递过程中增进兄弟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与学生情谊。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推出旨在提升寝室生活品质的“寝室文化节”项目,以寝室公约、游戏嘉年华、风采展示、写福送福等活动形式为依托,通过创新性设计吸引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通过学业帮扶计划、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等活动,着力解决同学们在学业就业方面的困难,助力实现学业进步与职业发展。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以“师生午餐会”为平台,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通过举办少数民族师生交流午餐会、智能建造专业漫谈午餐会等活动,以轻松的餐桌交流形式增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学院调整教学安排,还帮助学生明确学业就业规划路径,从而实现学院与学生的双向提升。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以同学们在学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为导向,组建了“学习邦”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志愿服务+学业互助+乡村支教”的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学业指导服务。该项目荣获国家级志愿服务类奖项6项,受到教育部、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彰显了数院学子帮困扶志的奉献担当。
动力与机械学院学生会着力整合学院资源,聚焦学院特色,推出了“新动启程,机遇未来”新生晚会、“月宴中秋,情满动机”中秋系列活动、“动机小益”线上保障综合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项目,用心打造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动机名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会精心策划了学友互助帮扶小组活动、学院开放日活动、《一“职”有你》系列活动,并总结了“以小见大,注重细节”“创新形式,增强参与感”“倾听与共情,建立连接”三条心得,以期切实服务同学身心融入、全面发展。
信息管理学院学生会积极推动从“大而泛”向“小而精”转型,开办珞珈成长导师茶座,为师生们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以最大化满足每位同学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同时还举办“安全教育月”知识竞赛,通过“N维形式融合设计”举办丰富安全教育形式,广泛普及安全知识。
测绘学院学生会以生活权益部开展的玫瑰投递计划和文艺部开展的学院迎新晚会为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其在“我为同学做实事”方面的成就。他们聚焦精品项目的设计和策划,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着力增强学院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
为解决低年级同学课程入门难、理解难,以及高年级同学课程内容易遗忘的问题,计算机学院学生会推出了“雷锋助学”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结对帮扶,形成互助成长共同体,共同传承雷锋精神,构建互助生态。目前,项目已实现大一、大二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本覆盖,累计辅导人次达到100+,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学院学生会将“我为同学做实事”理念内化落实到各部门工作中,通过生活权益、文艺活动、学业促进、生涯规划、迎新培训、体育赛事六大板块,打造了多样化的活动项目。文学院学生会注重整合项目资源,优化组织运行,从线上线下多维度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弘毅学堂学生会以科技赋能构建学生权益保障新生态,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增设设计开发组,引入互联网平台、搭建AI模型和RAG(人工验证),更新权益文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把握同学需求,切实推动学生会权益保障工作提质增效,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城市设计学院学生会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借助院内设施和师资力量,开展本科生学习指导日系列活动、陶艺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温心活动、“心灵游园会”节日系列活动、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等多元化项目,从学业成长、身心健康、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口腔医学院学生会深刻把握学院人才培养规划特色,结合同学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了优秀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国奖学子说”采访活动、就业发展规划暨保研交流分享会等一系列经验交流活动,搭建学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路上的问题和困难,服务学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为大家介绍了“展卷共品韵,策马上青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项目。通过三重主体交流机制、双向多维反馈机制等创新形式,邀请同学们走进经典、体悟经典;通过读书会的形式促进师生交流、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弘扬严谨求知的优良学风。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学生会立足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双碳”背景,倡导绿色生活。学生会以“守望眼前绿,打卡二十一”为主题,开展低碳21日打卡活动,依托“三餐打卡”“低碳日志”“植物观察”等多种活动形式,弘扬绿色生活方式,体悟绿色发展理念。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聚焦同学需求,服务中心大局,不仅积极履行学生权益护航、组织规范建设等基本职能,筑牢学生会服务同学的根基;还注重结合商科特点,组织榜样评选、企业参访等特色活动,高质量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同学全面发展。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以同学需求为圆心,以实干担当为半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思政引领,在育体魄强风采,育服务强信念,育队伍赋活力,育创新论实践等六个维度深入开展“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打造了诸如“中国之治·书香政悟”读书会、千人打卡分享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画出服务同学的最大同心圆。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以倡导朋辈教育、促进学风建设为主线,连续20年开展烛光导航工程,通过导师午餐会、导师下午茶、实验室开放日、业余科研训练、科创竞赛指导等活动,助力提升同学们的科研素养,成功帮助本学院9位本科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高质优效的项目成果。
电子信息学院学生会秉持创新理念,开展中秋节制作漆扇、“大雪”日齐包饺子等节日送温暖活动增进同学情谊;提供旧书流动、朋辈导师等平台服务助力同学学业成长;创建军训绿衣回收、“一站式服务社区”等解决同学生活需求,让学生会工作既蕴含温暖又富有成效。
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会以积极应对学生假期的“空窗期”为切入点,开展“六个一”寒假打卡活动,通过轻量化、趣味化的方式,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参与”。该活动涉及健康宣教、基层服务、论文研读、体育锻炼等六个板块的打卡内容,在多元丰富的活动形式中帮助同学们增长知识,塑造品德,实现个人发展。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会聚焦新生帮扶问题,构建“外新人”新生入学服务体系,通过“权益小树洞”问卷收集权益问题、跟进办复情况;开展院领导接待学生日和“朋辈挚友”、前辈面对面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贴近同学、联系广泛的职能优势,切实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水利水电学院学生会“以水为媒”,构建“水立方”多维服务体系,推动提案机制常态化、权益服务精细化;通过《水院权益手册》创新工具赋能,开展“如果停水三天”模拟体验创新项目,强化品牌影响力,共建“水苑听语”权益蓝图。
哲学学院学生会立足实际、多维切入,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切实提质增效,进一步突出生活权益、学生发展的主责主业;通过整合学院资源,聚焦同学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系列活动,为学生发展赋能;通过团学一体联动,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团日活动为抓手,致力为同学做实事、做好事。
聚焦专业特色,加强理论武装,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积极组织了“时事沙龙”活动,以此为载体带领学生们对时事热点进行全面了解与深入讨论,并结合相关新闻理论进行研究学习,为学生们提供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提升新闻素养,引导同学们“做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媒体人”。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会为助力本院学生突破学业进步上的难点问题,开展了“辅学护航”系列活动,通过专业课经验分享课程、专题分享会、组织课程自测考试等丰富形式,发挥朋辈学业互助优势,辅助学生学业攻坚克难。系列活动自推出以来,在广大同学中反响颇佳,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