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离去的张锐,和他留下的悬念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07 09:31

正文



他的五年与一个行业的崛起同在。




文 | 刘涌



张锐10月5日突然离世,44岁。


太突然!以至于许多人表达的悼念与惋惜都充满了惊愕。只有北京这一整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显得格外心平气和。像是一场选错了季节的春雨,润物无声,送人远行。张锐说过,那年创业取名“春雨”,就是因为2011年4月那天的窗外刚好有一场春雨。一来一去,竟这样送了张锐一个圆满。而张锐生前曾无限信仰的移动医疗事业和让中国老百姓免费看病的梦想,又会在哪一天可以圆满?


2012年9月29日,春雨医生完成B轮融资,后来披露的数额是800万美金。张锐那天晚上8点18分发了一条微博:“春雨移动健康的B轮融资今天close,感谢我的两轮投资人,我会对你们的信任和兄弟们的未来负责。做了一年多,我可以说:mhealth,是一件我可以也值得死在上面的事业。”


那个时候,肯定不会有人真的以为四十岁出头的张锐会死在这个上面。因为那不仅是张锐最好的年纪,也是移动医疗创业最好的年景。有无限未知的市场,有热情撒钱的投资人,有无数个需要改变的痛点,仿佛无限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等待这个行业里的创业者。而在随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中国这个全新的市场真的就有大大小小500多家公司获得了投资。


在所有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之中,张锐恐怕是最红的一个。在公司初创那几年,张锐和春雨医生都保持了极高的曝光率。包括新品发布、媒体采访、论坛演讲,张锐抛出了颠覆医疗、去医院中心化等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又激进的概念。


对这样的高曝光率,张锐解释过:移动医疗需要教育市场。不仅需要用户了解这个新兴行业,也需要把更多盟友拉进这个行业。因为他很清楚,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颠覆医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张锐,好一点儿的觉得他就是讲故事,直白一点儿的直接称其“忽悠”。而如今现实表明,市场教育的程度可能真的还不够,移动医疗能够影响的范围的确相当有限。


不过,就算对移动医疗信仰坚定,张锐和春雨医生与所有初创公司一样都是医疗这个领域的新手,没有前方的路径,只有一点一点探索。只是不一样的是,体量成长速度最快的春雨医生更承载了一些身先士卒的角色。


有人私下里跟我讲,他们非常关注春雨的尝试,甚至会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传递给春雨,让春雨去试。张锐和春雨医生也确实一直在高速试探中前行。包括智能自诊、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在线电商、线下诊所、健康保险,一直到最近推出的在线问诊开放平台,张锐把自己要做的东西描绘成一个新医疗生态。


其中当然也不乏挫折,比如早期推出的会员制,以及后来曾一度力推的线下诊所。尤其是商业模式上的压力,更是一直有增无减,以至于那篇论其倒掉的文章能够在众人的朋友圈里兴风作浪。而从那以后,唱衰春雨之风日盛。张锐多次澄清无果,索性只留一句“我很好,请勿念”。


如今再来看,春雨医生一直以来的困境只是整个移动医疗困境的缩影。


医疗是被互联网改造最少的领域,机会最大。但机会的爆发有赖于一些根本的改变,比如医生的自由执业。当时春雨医生的模式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医生自由执业趋势的判断。只是改变并没有人们预想的快。医生自由执业很长时间里都只是热门话题,而没有成为热门趋势。


正是因为改变医疗的根本条件迟迟没有成熟起来,移动医疗在快速兴起之后很快便遇到了瓶颈,并且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出现融资难、倒闭或专卖的情形。而此时,人们也更加现实的意识到,如果等不到趋势性的医生自由执业,那么尽可能多的掌控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就更为重要。于是,包括创业趋势、投资取向都越来越多的倾向实体医疗资源,包括医生集团、线下诊所等。


张锐在此时却又做了“逆势”调整:推出在线问诊开放平台,并收缩线下诊所业务。外界的解读,是春雨医生的线下诊所业务受挫,而张锐的解释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认为,线上才是春雨医生最核心的业务。当然,双方已经没有争辩的机会了,一切都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但春雨此时的调整还给创业者一个重要的提示:线下诊所的运营管理殊为不易。


当然,春雨医生此时的调整,又是一个在行业整体面临困境面前的选择。


因为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初创公司都在面临寻找入口的压力。诊所的逻辑在于线上为线下导流,通过实体医疗服务变现。但当线上都没有足够流量时,这种导流路径直接失去了运转的前提条件。而张锐这次调整的逻辑,大体可以归结为资源共享、通道整合,把医疗服务传送到每一个用户可能需要的场景中。


几乎与此同时,张锐传递出的春雨医生2017年上市的声音更加明确,并且明确是线上业务上市。从张锐的角度,上市是春雨医生运营状况健康的体现。但在外界解读,上市来自投资人退出的压力。这一点恐怕也是百口莫辩的质疑。因为一般风投都有期限,而且这个期限一般都不长,3+2、5+2、7+3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对于已经成立五年的春雨医生来讲,投资人退出的确是一个需要。


可惜,张锐没能等到把春雨医生带到资本市场的那一天,也没来得及证明究竟谁对谁错,反倒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他走了以后,春雨医生怎么办?毕竟对于一家初创公司,创始人几乎可以说是公司的灵魂。特别是,即便作为旁观者都能明显感受到,张锐之于春雨医生的核心作用。


目前,春雨医生已经确定,由联合创始人李光辉代为履行张锐的职责。而摆在李光辉面前的挑战,也许是春雨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他需要稳定自己的军心、市场的信心;需要替张锐证明,重新押宝线上业务的春雨医生真的能够闯出一条道路;需要把公司顺利带上资本市场,给身后站立的诸多投资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关心春雨医生未来的人,可能并不仅限于来自春雨自身。实际上,行业里敏感的创业者迅速意识到,也许张锐的离去会带来又一波唱衰的声音。


像前面提到的,春雨医生的困境其实是行业困境的缩影,因为几乎所有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都面临商业变现的压力。而且春雨医生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与行业一起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这些几乎囊括了目前整个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形式。所有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都非常清楚春雨医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好在如今的形势已好于从前太多,那些医疗领域很长时间里都是“信号”、“风向”的东西正在一个个逐渐落实。而且在经历了5年“新医疗启蒙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自由执业,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办了互联网医院,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大商业健康险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愿意投巨资建新医院,电子处方开始外流,基础医保开始移动支付,机器人开始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


也许困难依旧很大,但机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好。


大概是张锐仍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给春雨留下了那样一个悬念。想起最初在春雨医生办公室里看到的一句话: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去冒险。这次张锐把自己都赌了进去,冒一次大险,不知道能否换来一次大的回报。置之死地而后生。


“张锐在我们年轻人心中会以一种精神永远留存下来,一直陪伴我们努力前行。真的。”一位医疗创业者在发来的短信里写到。张锐应该不用担心,将来的年轻人肯定能把他曾经的愿望实现。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假期余额不足,但我还要去趟巴黎 | 十一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