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歸藏的AI工具箱  ·  视频版本的 IC-light 也有了 ·  昨天  
算法爱好者  ·  百度不甘落后!在微信 + ... ·  昨天  
算法爱好者  ·  普通人如何抓住 DeepSeek ... ·  昨天  
李继刚  ·  人生周报v001: 贝叶斯 ·  3 天前  
李继刚  ·  人生周报v001: 贝叶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不会“吹牛”的历史学学生,不是好学生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0-11-08 22:25

正文


作者丨潘晟
来源丨史料与史学



01 “吹牛”小考


“吹牛”一词的来源,颇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源于佛教用语“吹法螺”,本意是比喻佛说法时如吹法螺一样号令大军,后比喻为说大话。

(其他待后续查考)


02 什么是历史学式“吹牛”


“吹牛”,也就是说大话,自然是贬义的,其本质上是虚荣的一种表现。但是,人是一个要面子的物种,虚荣是人活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有时候也是推动个人努力的一种有效内驱力。在这一点上,有表现程度与表现方式的区别。


▲刘志丹用过的砚台(很有品位)墨水瓶;谢子长用过的手枪(极陋)


附:自我吹牛的几个境界


境界一:喜欢把自己的优势或长处经常放在口头上的,也就是经常自我吹嘘的人,这种夸夸其谈的方式是中度虚荣——深度虚荣之间的表现(笔者大概如尚处于这个阶段)。


境界二:自己不说,私下发动“群众”夸赞自己的,属于超级虚荣的级别。


境界三:更高级别的则是逆向操作,自己不说,也不在乎周围的人说不说,这是一种与世无争形式的虚荣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吹嘘的高级境界。


▲红一方面军长征用过的枪支,草鞋(极陋)


历史学式吹牛


历史学式的吹牛,与其他吹牛本质上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1)什么都知道——百科全书式360°知识无死角


历史学虽然是人文为主,但是由于凡是过去的都有可能会成为历史,因此凡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人、事、物、知识等,都有可能出现在史书中,而历史学专业人员阅读时也不太可能视而不见,虽然不可能见到什么就记得什么。但是长期的熏陶,在几个不同的知识领域知道个大概还是有可能的。


而在平时闲聊中,大多数情况下能涉及的知识领域不会太多,故而历史学专业学得好一点的,几乎聊什么内容都不会太怯场,能说个一二三四五出来,若是伪装的好,故意只说一两点,会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还显得严谨深沉。


这也造成了人们对历史学专业的重要印象,就是什么都知道,要是你说不知道,一准会受到不屑的待遇, “这你都不知道?” 所以为了面子,必要的时候有意无意都会显示或暗示非历史专业的聊天对象,放心,咱都知道。这种牛只要有机会都是要吹一吹的,特别是当聊天的内容恰好是自己在专业阅读以外比较熟悉的领域的时候,更是不能放过这种低调地显摆的机会。



2)各种形式的X祖上如何如何


祖上曾经阔过,是一个常常用来揶揄的话题。不过祖上如何如何?这种形式的话题可以换成很多种表达形式。比如平常聊天,天文地理、经济政治之后,很自然地会带到老家出过哪些名人,曾经的学校出过什么大学者等等,这种带有很强的地图炮(地域光荣的争论)或机关炮(机构或组织光荣的争论)性质的话题。


这种争论若仔细思考,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甚至有时候意义也不明确,但是对于争执的双方却是必须争执的。不信,看看每次地图炮出来,下面的留言数量总是一大溜,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舆论热点。


此时,怎么可以少了专业的,或假装专业的历史学人员呢,从专业的角度来几句,用职业的数据与材料假装中立客观,都低调,多牛。


比如常见的地域炫耀,“XX地方,宋代出了XX状元,明代有XX状元,清代有XX状元……这是《XXX》书里XX考证的数据。”


又或者“《史记》XX卷记载XXXXXX,《汉书》里面讲XXXX,……”


这搞得旁人都不好反驳,还怎么愉快地聊天啊?还能不能做朋友啊?其实这种具体知识,不查书正常是说不出来的,但是会查书,其实就是历史学最基础的本事之一啊。


3)不会一本正经地“吹牛”,是因为书读得太少。


虽然有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但还有一句话叫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是单方面的灌输,宣传或者吹牛,说的人无知者无畏是拿他没有办法的,只能随他去。如果是面对面的,或者是你来我往的双向或多方沟通,那么无知者无畏那一套就行不通了,此时如若有一点支支吾吾或错讹,很容易就被揪住,甚至被放大。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大家都会网络查询,这种时候要瞎说八道难度是大大增加了的。


在这种环境下,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参与“吹牛”的热烈程度。阅读量小且质量较差的话,装深沉是最为有效的战术动作。而书读得多,且质量较高的,如果不是性格因素的话,则会表现的较为活跃。特别是在网络匿名状态下,更为活跃。


书读得越多越好,“吹牛”的水准与有趣程度也往往越高。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若有新的想法,再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