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行业。创立豆瓣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秩序崩坏和切换 ·  昨天  
猫笔刀  ·  又看见马云了 ·  2 天前  
视觉志  ·  哪吒的“黑历史” ·  2 天前  
中产先生  ·  最近大家都在问,经济真的好了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eiya

女儿10岁,被我教成了奸商

meiya  · 公众号  ·  · 2018-07-25 17:57

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1

为了养仓鼠,女儿成了奸商


有天回家,爱人对我说,你女儿成奸商了。


事情还得从一只仓鼠说起。


女儿的妈妈和外婆在家里立了一条规矩,不可以养任何有毛的宠物。


所以,金鱼、乌龟类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而猫狗鼠类则坚决不允许带回家。


偏偏女儿就特别喜欢带毛的品种。因为猫狗太贵,孩子就用零花钱偷偷买了一只小仓鼠,花了8元,把仓鼠藏在了阳台。


终于纸没有包住火,还是被发现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女儿被限期半天将仓鼠处置掉。


女儿发愁了,找我来商量,送走实在舍不得,不送走又不可能。


原本照我的育儿习惯,不会太多干涉她自己的问题。但看她眼泪汪汪楚楚可怜,心里终究过不了父爱这一关。


我心想,也好,就当个教育的机会。


我:女儿,你想拥有仓鼠的目的在哪里?


女儿:因为它很可爱,每天看到它就很开心。


我:那就是说,拥有不拥有其实不重要,只要每天看到它就可以了对吗?


女儿想了想,说:是这样的。


我:那你有什么办法,不需要拥有它,又可以每天看到它呢?


女儿眼睛一亮: 我可以雇同学帮我养,只要每天带来让我看一次就行


我点点头,但又觉得不太满意,好为人师的心理一下子占了上风。我说,女儿,我再给你两个方法,加起来一共三个方法,你比较一下:



方法一: 你出钱,雇你的同学替你养,要求他每天带给你看。


方法二: 你跟同学商量,送它一只小仓鼠,但有一个条件,每天带给你看。


方法三: 你跟同学说,这只仓鼠校门口卖8元,我只收你7元,但是有个条件,每天带给我看。


女儿若有所思,最后一拍脑袋,哈,我明白了。



接下来发生了事情,远超我的预期。


女儿用7元卖掉了仓鼠,同学很守信用,每天带给她玩。在这位同学悉心的照料下,仓鼠长得圆嘟嘟的,红了,成为整个班级的宠儿。


据女儿说,有次音乐课,年轻的音乐老师跟他们一起玩了半节课的仓鼠,各种拍照。


于是,这只仓鼠开始有人来抢。


另一位同学找到女儿,要以更高的价格来 购买仓鼠的 喂养权


听起来,似乎女儿没有卖掉所有权,卖的只是喂养权。


女儿搞了一次竞价拍卖。



最后,原本的买家以12元的价格获得仓鼠的喂养权。女儿说,另一个买家还要抬价,她给叫停了,因为觉得太高了不合适。


竞拍成功的同学零花钱不够,欠了女儿3元钱,女儿说可以在下周一之前还清,如果逾期不还,每天要收1元的利息。


这让我猛然想起曾经让女儿把压岁钱存在我这里,每月付她一定利息的事情来。


事情就是这样。我问自己,为什么要教她这些呢?


存钱那件事的初心: 想培养她的财商,让她理解金钱的一些运作规律。


仓鼠这件事的初心: 让她明白,做事情要看到自己的目的,方法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但是,她学到的是什么?这对她的成长究竟是好还是坏?未来她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说实话我无从知晓。


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力,也许在子女的教育上,我们永远无法预知:


一个被视为正确的方法,是否就一定能得到一个我们想要的结果。



2

小乌龟好可爱,让我们再杀一只吧


想起网友说过的一件事情。


他女儿养的小乌龟死了,女儿哭的很厉害,连饭都吃不下了。


于是,他们按照心理学家的建议,带着孩子,给小乌龟准备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做为棺材,在一棵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把乌龟埋在下面,做了一个小小的坟。


最后,他们在坟上种上一株花,大家一起围着祈祷,小乌龟最后会化为蝴蝶飞向天空。


这是所谓的仪式感,理论上,可以让孩子接受生命的死亡,并在心理上完成告别。


令人意外的是,完成整个仪式之后,孩子非常开心。


她对父母说,让我们再杀掉一只小乌龟吧。



如今的育儿市场火爆异常,每一种育儿方法和策略,背后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论支持。


我们不知道的是,理论并非定律。理论之所以称为理论,是因为它可以被证伪,可以被推翻,可以允许跟它对立的理论存在。


在育儿理论上尤其如此,行为主义、阿德勒、精神分析的说法各执一词,互相矛盾。


按照李松蔚的说法,心理学上唯一无法辩驳的理论是: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不能抛弃。而这些内容,几乎就是常识。


其实,只要注意日常经验也能明白,同样一个方法, 用在别人的孩子上很灵很好,用在自己的孩子上未必就能出现同样的效果




3

同为父母,我想接受自己的无力


我接受,养育是一道概率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