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半两”钱币是战国秦汉期间使用最广的古钱币,分先秦半两(战国半两)、秦半两和汉半两。一般以先秦公元前220年以前的半两为“战国半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0年以后半两称为“秦半两”。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从此中国的铜钱取得了外圆内方的固定形式,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那么,秦半两值多少钱呢? 秦始皇统一钱币后推行直径2.5厘米-2.8厘米、重3克-6克的方孔圆半两钱,其大小适度,便于携带交易,铸行后即迅速发展流通,兼并六国后很快成为主体货币。当时为市场需求又铸行了半两小钱,直径有1厘米-1.5厘米,重0.2克-0.4克的三种,历经2000多年沧桑流传。
三。金代真书折二型“天眷通宝”。眷通宝折二真书钱,钱径约30.6毫米,钱厚约2毫米;其钱文楷书,笔意挥洒自如,笔力雄健刚劲,进退俯仰之间,足见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其铸工极为精湛,字口利落齐整,地章平整光洁,且钱体厚重,边郭周正,无丝毫磕碰或铸造缺陷,一看即是完全未曾流通之物;其坑口似为西北干坑,由于地处干燥,整体上铜光宛然,而局部仅有淡淡的结晶状薄锈轻覆其上;除观其面貌,亦须听其音色,将此神物轻掷于地砖之上,余音绕梁,有如黄鹂鸣于翠柳,足见其无暗裂之虞……
四。清代咸丰四年八月(1854年10月),在塞北山城承德开设了一个新的铸钱局——宝德局,铸厂设在承德府郡西大街。“宝”字意为钱或铸钱,钱为通货、宝货、国家之宝,财富的标志,故名为宝。 宝字起首,是明清两代钱局的习惯纪名法。“德”字意为铸钱地在热河地区承德府。“宝德”二字用满文(清文)铸于咸丰通宝、重宝、元宝6类面值铜、铁钱的钱背。对这类铸币,货币史界、钱币学界、收藏界一般称之为宝德钱。
五。清代“宝源局造”背“镇库”。镇库钱是钱局在开铸流通钱之前,为压服邪恶,祈求吉祥而特意铸造的大型超重钱。镇库钱是钱局特制的非流通钱币,属于花钱中的珍品,因为它与钱币的铸造制度有关,所以古人在造钱谱时都将其和历代流通钱币一起收录。中国嘉德在2013年春季拍卖会中以253万人民币成交。
六。咸丰重宝·大清壹百。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宝福局铸造咸丰重宝背大清壹百铜币 。如皋品泉阁主展示的这枚家藏古钱,历来泉界公认为试铸样钱,在文博界、钱币界被称为清钱之罕珍。
钱币面文为咸丰重宝四个字,背面铸有穿上大清穿下壹百和穿两边的满文宝福纪局,可谓集国号(大清)、年号(咸丰)、纪局(宝福)、纪值(壹百)于一身。
细观钱文,为宝福局独创的山谷体,秀美绝伦,钱体形制,制作甚为精湛。文博界公认,宝福局铸造的咸丰重宝大清壹百铜币史上未曾流通,是宝福局咸丰大钱里唯一认定为试铸的呈样钱币,珍罕无比。
七。赵国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战国 赵 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重15.5克,此布属于大型三孔布,上世纪出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边廓完整,浇口在首部,合范准确,铸造精美;仅有极小微修,极美品。2010年5月12日,中国嘉德2010春拍古钱专场中,以352.8万元人民币落锤,刷新了当时中国古钱拍卖新记录。
八。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文字清晰,边廓整齐,品相完美,通体老坑传世古色,为先秦货币中著名珍品。在北京诚轩拍卖,起拍价8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以368万人民币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