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我,一个成年人,成了儿童精神科的病人 ·  19 小时前  
宇宙解码  ·  古人为什么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饮食科普 | 姜,中国人用它去腥,外国人却用来做甜品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9-05-22 08:30

正文

调料食材自有个性:辣椒火爆、丁香温婉、大蒜调皮,而姜呢,温暖中带着点小个性。


有文章说,“姜不能在冬天的晚上吃”、“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吃姜赛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这些朋友圈爆文又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先从了解“姜”这个植物开始说起……


姜是姜科姜属的植物,它们的原产地是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面。


传说中,这种特别的植物曾为神农尝百草行动保驾护航,解毒强手,救命无数,于是尝百草的那位神农的姓氏便以“姜”命名。


在古籍中,姜写作“薑”,只是在简化字方案中,姜才替代了复杂的“薑”字。


整棵姜大家没见过吧?

“薑”倒与姜的形态更像,草字头代表地面上露出的茎叶,而下面的“两田三横”更像土壤中的根状茎。当初造字的时候,大概正是模仿它们特殊的形态,没想到一不小心搞得这么复杂……


从古至今,被称为“菜中之祖”的姜,一直是中国菜肴的核心调料。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不撤姜食”,大致的意思就是他每顿饭都要带点姜。可见姜作为中国人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悠久的历史的。

虽然我们的调料里总有葱姜蒜这“三大件”,但相较于葱蒜,姜似乎存在感比较低,但却无处不在。鸡汤、鸭汤、蒸鱼、煮螃蟹,任何需要去腥的荤食都少不了它的加持。这就要归功于生姜中的香气成分,尤其是其中的萜类物质。


葱姜蒜,中国料理三兄弟

但是,在西方人的习惯中,姜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它们并没有与鱼虾为伍,倒是成为姜饼、姜糖、姜汁啤酒的重要组成部分,甜品和饮料才是姜在西方的归宿。这和姜的“后来者”身份有关,公元10世纪,姜从亚洲走向欧洲时,欧洲香料市场已经被胡椒、罗勒等食材所霸占了,可怜的姜只能在甜品店里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姜糖


蛋糕上的姜

相比不好惹的辣椒和大蒜,姜的辣味比较持久恒定却又温和不刺激。即使不能吃辣椒的人,对些许的姜丝、姜末也不至于觉得辛辣。

姜粉


柠檬姜茶

姜中的化学物质是姜辣素,这是姜酚、姜酮、姜烯酚等化学物质的统称,它们让姜具有辣味和独特的香味。在历经煎炒烹炸之后,姜的辣味依然不变。姜辣素发现的时间并不长,1879年第一次提取了姜辣素,后来才逐渐认清了这个复杂的家族,目前分离确定的姜酚类物质有十多种。姜辣素的沸点非常高,可以达到240℃,所以经过繁复炖煮的姜,依然是辣的。

那么,吃姜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呢?《名医别录》记载:姜,“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本草经集注》中也有“止呕吐”的记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姜辣素确实可以抑制胃肠道的过速运动,从而让胃肠道症状减轻。也就是说,喝姜茶对胃好,是有一定的道理。



姜汁糖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