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神话传说
相传上古时代,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位置,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最终,这场权力争夺战以共工战败而告终。战败后的共工,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甘,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更无法屈服于颛顼的权威之下。
于是,共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径直奔向西北的不周山,用尽全身力量将这座支撑天地的大山撞倒。刹那间,天地发生巨变,天空失去了不周山的支撑开始向西北倾斜,原本悬挂于天空的日月星辰也随着倾斜的天空改变了运行轨道。而大地也失去了平衡向东南塌陷下去,江河之水从此向东南汇聚到因塌陷形成的沟壑中,从而形成了大海。这便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
其实“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并不是源自于什么远古传说,更不是古人主观上的臆想,而是古人对天文地理进行细致观察后,对天地形态和变化的进一步想象和解释,以便能更形象地理解在天地运转中的自然规律。
天倾西北
古人通过对天文的长期观察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大多都是东升西落,而北极星及整个紫微垣都处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北方天空,众星则围绕着紫微垣,跟随着季节变化不断运转着。北方天区的紫微垣就是天极,黄道就是天赤道,黄道上的星区分二十八宿,日月五纬都随季节变化而移居在不同的星宿中。这一现象给古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空并不在大地的正上方,而是向北有所倾斜,日月星辰又是围绕天极在东升西落。所以,形容天是向西北倾斜就显得更加直观了。
从现代天文学角度来讲,这都是因为地球的倾斜角形成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平面是黄道,与黄道平面垂直的是天轴,而地轴在天轴上倾斜23.4度,与黄道的夹角是66.6度,地球公转与自转都是同一方向。所以,在地球上的我们所看到天极就倾向北方,黄道上的星区就会随地球公转而产生东升西降的现象。
地陷东南
随着华夏祖先足迹的不断扩大,发现西面北面的山高耸入云,东面南面则是低洼平坦的大地。在农耕出现后,古人对水系分布与流向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发现大地上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最终都汇入到东南的大海中。所以,就有地陷于东南的说法。
从现代地理学角度来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有青藏高原,北有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向东面向渤海、黄海,东南丘陵则面向东海和南海,长江、珠江和黄河、淮河等众多江河水系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所以,在我国大地上生活的华夏祖先就有了地向东南塌陷的理解。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地理上的西高东低,天文上的东升西落,这种对天地的感知就加深了古人对“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认知。《淮南子·天文训》中就讲:“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先天八卦中,乾为天,代表天在南方最高。坤为地,代表地在北方最高。艮为山,代表西北是大山。兑为泽,代表东南是洼地。离为火,代表太阳从东方出来。坎为水,代表江河之水发源于西方。这正好契合“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个观点。所以,伏羲绘八卦就是对天地自然最原始的刻画,是将自然现象与哲学思想相融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