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雷军关于小米汽车业务的演讲内容摘要,涉及小米汽车业务的挑战、勇气、坚持以及未来的展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米汽车业务的挑战与突破
雷军分享了小米汽车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壮举,以及面临的种种挑战和争议。他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决心。
关键观点2: 对汽车业务的深度理解和热爱
雷军重新学习开车,试驾了170多辆车,以深入了解汽车业务。他还亲自参加冬测夏测、路面测试,并鼓励高管们也参与测试,以证明SU7的可靠性。
关键观点3: 面对质疑与困难,坚持信念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看好,雷军用坚定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回应。他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确定产能和定价的艰难决策过程。
关键观点4: SU7的成功与小米汽车的未来
雷军事先透露了SU7的定价策略,并分享了其背后的市场考量。他强调了小米汽车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正文
小米发布会,压轴出场的SU7 Ultra,可谓赚足了观众眼球。
早在2021年3月,雷军宣布造车时,曾提到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自己所有的战绩和声誉,支持小米汽车发展。
此外,小米还打造了Ultra这样强大的驾驶机器,可街可赛的“西装暴徒”。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来者,小米如何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成为最快突破月销2万辆的新势力车企?
作为小米汽车业务的总负责人,雷军是如何带领团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纽博格林赛道,人们常说的赛车圣地,位于德国科隆纽博格小镇。
拥有庞大沙地的纽博格林赛道,对车手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既快速又安全的赛场。
北环赛道单圈长度20.832km,有177处弯道,落差有304m,还有一个大难题,是天气。
纽北全年有4个月时间不开放,剩下的8个月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小米SU7 Ultra 原型车首次挑战就是因为连续的降雨而不得不取消。
盼了一个月,在10月28日,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小时、可以跑一圈的机会,小米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跑出了6分46秒874的好成绩。
我们挑战纽北的第一步已经圆满完成,明年我们将计划用量产车继续挑战纽北。
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要造 Ultra 这样强大的驾驶机器?
因为我们想为那些向往巅峰性能的人、为那些向往快意人生的人、为那些向往超越平凡生活的人,打造终极的 Dream Car。
有人可能会说,你们的车居然卖到80万,小米是不是飘了?
但我们做产品,只会思考它够不够好?它值不值?它是不是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小米创业14年,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始终抱有不断向前的热情和超越自我的向往。
但话说回来,短短三年时间,小米汽车成功挤上新能源汽车的牌桌,并且是最快实现月销超过2万辆门槛的造车新势力,这是如何做到的?
小米举办汽车发布会当晚,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
我收到了很多信息,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5点的一位同事刘安昱的信息。他从小就痴迷汽车,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在业余时间,他自己攒了一辆大房车来过瘾。
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小米直播发布会以后,激动不已。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
到了凌晨5点,他终于下定决心,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他就给我发了条信息: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
李田原,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宝马IX设计。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
随后,他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
胡峥楠,小米发布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干过国企,干过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
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4月5号组团到访了小米。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
确实,3年多前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
我说:的确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了。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估值100亿美金。
各位想一想,项目现在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
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很长时间保持想法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小米内部的大量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
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最后,我们决定全部由我们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也来了,何小鹏也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
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车非常的重要,我们该怎么造车?我们该做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刚开始,团队找了一大堆的报告,开始学习,开始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泼了盆冷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了,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好,第二个问题来了,那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辆什么样的车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整份报告。
在讨论的时候,我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与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沟通。
我们动员所有人,约小米的工程师一个一个聊,两三个星期,我们就聊了300多人。
聊完大家觉得还不过瘾,就跑到小米每一个办公区停车场,一辆辆看大家开什么车。
很快,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车型和价格段,比如说轿车和 SUV 各占一半。
从研发角度来说,高端车容易,低端车难做,SUV 相对容易,做轿车要难一些,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 SUV。
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干起,纯电轿车难干,等轿车干好了,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下决心先干轿车。
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攒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3年多前,有很多朋友劝我,说你们已经晚了,赶紧出车,找代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下了决心,从核心技术干起,不走捷径。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14年前小米创业时就是轻模式,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很多挫折。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我们还在补课。
所以,当我们再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比如电池包,可能一般人觉得很简单,实际上特别复杂,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十几个月几千万的投入。所以,行业里开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3个。
而我们做了10多个电池包,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不仅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折腾得够呛,还把供应商折腾得够呛。
我觉得不好意思,专门打电话给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解释。
我们就这样,从核心技术出发,10倍投入项目,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2021年底春节前,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了,大家都挺激动,结果这个会开的特别郁闷,大家分歧特别大。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把我们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叫过来开会,商量怎么解决。
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谁也没有想到一开整整21天,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后来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上9点吵到晚上9点。
当时的团队1000多人,大家都在等我们这个会议的结果,我下定决心,把所有的信息放下来,一直开到吵明白为止。
今天回想这个会,真的很重要。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面对面的讨论,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这21天的会,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最关键就是这句话: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要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
基于这21天的会议,我们这十来个人成了真正的战友。可以背靠背信任,才能应对之后无数的考验。
但谁也没想到,考验来的如此之快。会议开完,上海疫情就爆发了,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研发怎么办呢?
有一位同学,他就在家里搭了一套工作环境。我们的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就是在他家的客厅里第一次真正运转起来。
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奇特经历,我们相隔如此遥远,却又感受到如此的亲密。我记得SU7的很多产品决策,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
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还办了几次线上的庆功会。当我们遇到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大家就联网云喝酒。
2023年8月16号,第一辆市场车缓缓从产线上驶出来,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了。
创造这个奇迹,是我们汽车部门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还记得在下线一次结束后,大家散去了,我一个人围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在那个时刻真的百感交集。
回想起来,我们选择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从核心技术做起,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
因为我们深信,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
过去3年,我个人琢磨最多的是,既然我带队,我怎么可以能把车做好?
我琢磨了很久,后来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重新开车就有点像新手上路,手忙脚乱,我花了好几天才适应。
我后来再想,一定要尽快补上这一课,试驾足够多的车,我要迅速抹平这个信息的鸿沟。
那时,我就跟周围的朋友去借车开,接着跟周围的同事借,结果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借完了。为啥呢?因为他们买的车型都差不多。
后来我决定把各个品牌的4S 店都逛一遍,每次去我都戴着帽子,戴着墨镜,全服武装,但好像没啥用,很快就被认出来了,所以特别尴尬。
后来我找了一个好办法,我在我们小米地下车库转,看见没开过的车就让助理借。
我借到车后,我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一般我主要问三个问题,这辆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假如你要换车,你会换一辆什么样的车?
认认真真开一两天,我再去网上找这辆车的所有相关资料,看各种各样的评论,这样我对一辆车的认知就完整了。然后我再加满油,洗好车再还回去。
三年下来,我大概试驾了170多辆车,笔记和资料有20多万字。然后为了补课,我还专门抽时间看了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甚至把过去看过的赛车电影全部找出来重看了一遍。
以前主要是看明星、看剧情、看热闹,这次主要看车,看完了以后特别多的感慨,为什么人家法拉利做得好,保时捷做得好?你看看人家老板,人家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
我心里就开始想,定个小目标,我能不能成为国内车企老板里开车最好的之一?我能不能去开赛车?
当有这个想法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开赛车是不是很危险?而且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去开赛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啊?
我想了很久,还是下决心去试试答案,要开赛车,先要考个赛车驾照。我的那个赛道是夏天学的,因为赛车主要是处理赛道上的极值情况,所以赛车里能拆的都拆了。
各位想一想,北京的夏天温度一高有时候40度,车里都是60度,几次全跑下来,全身湿透,就像洗了一次桑拿。
而且新手学赛车,一不小心就冲出了赛道,一不小心而且很容易就撞上了那个防护墙。
为了把车学好,我买了一个很高级的7轴模拟器,在家偷偷练。吃了不少苦,最后我终于拿到了赛照。
我不仅仅自己练,我逼着小米的团队也去练,我们的管理团队和工程师超过100人拿到了赛照。
因为我相信,只有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2022年年底,我们的工程车第一次冬测在黑河,零下三四十度,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第一次大考,我特别重视,我和我管理团队都亲自去了现场。
第二次,我又参加了夏测,在吐鲁番。吐鲁番夏天的气温最高能达到50度。各位想一想,你的车在50度的阳光下暴晒一中午,车里有多烫?我看我们有的对标车,车里的温度高达90度。那一瞬间,真的觉得SU7把防晒做好真的太重要了。
在今年1月份,我们还开展了整个行业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实车路测我们投入了576辆样车,测试了30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总测试里程达到了540万公里。
今年年初,我们的测试车队覆盖面非常广,当时,有网友就评价说,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
当时我们车还是测试车,我们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以后专门转到群里专门@了我。他的意思我懂,我又默默地转到了高管群,并专门@所有人。
小米高管立刻全体响应,全部参与了测试,他们要用自己来证明SU7是靠谱的。
我们所有的高管在SU7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我自己测试了十多次,累计测了5000公里吧。
最难忘的一次,是今年1月份从北京到上海,早晨6点到晚上9点,15个小时,一个人开1276公里。
说到这里,重新自己开车、学赛车,亲自参加冬测夏测、长途测试,其实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我的体会是什么呢?
我们就是这样紧锣密鼓、埋头苦干了三年多,在研发的过程中也是非常低调,一直也没有做任何宣传。
2023年12月,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很多人觉得突然,有点横空出世。所以刚开始热度特别高,但没过几天,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质疑、批评、诋毁。
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三年能干成?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我咋知道苹果为啥十年不成?你们为什么不问蔚小理几年干成的?
其实,这个产业都已经很成熟,我觉得三年干成就是一个标准时间,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反正黑稿潮水般袭来,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
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真正的困难是我们倾尽全力做的SU7,在上市前两三个月与大家交流时,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认为卖不动。
这给我急得不行,我跟他们说,我们的配置体验都比model 3好很多。人家跟我说买model 3的都是特斯拉,都是马斯克的铁粉,他们肯定不会买你们SU7的。
我说,那好吧,宝马3、奥迪 A4、奔驰C这些用户该不该升级更智能的电动车呢?价位差不多,产品更好。
我们几个部门跟我整了三份报告,每份洋洋洒洒几十页,我看完,核心就一句话“这三家的用户买的全是品牌”。
他为啥买SU7?反正我一句话就被噎住了。还有我们精心为女车主设计的防晒收纳,好看,但很多人说,女车主肯定不买这样的性能车。
我就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23位,我也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们认为,能卖3000辆就烧高香了,这是当时大家的理解。
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我有点不服气,我就尝试去说服他们。我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口干舌燥,完全没用,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
大概今年3月。很多人都说我憔悴了,反正那个时候我是极度郁闷。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想起来我试驾过的一辆车,但是我们一个同事买的车,我借来试驾过几天那是福特野马,40多万的性能车。
那个同事跟我说,那是他工作了十年之后攒钱买给自己的奖励。
他跟我说,每天早晨一上班坐到车里,踏下油门的一刹那,他就热血沸腾。每天晚上回家了,还在车里坐一会再上楼。此时此刻,都能回想起他当时跟我讲的这些话。
我真的相信:
人生值得被奖励,这就是Dream Car(梦想之车)的意义。
我们的小米Su7就是为他这样的奋斗者设计的,所以我相信人们对dream Car的向往,我相信三年多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全力以赴的投入,我也相信小米SU7的魅力和强大的产品力。
所以,无论多少人不看好,我始终坚信SU7一定会大卖。
汽车生产供应链很长,生产过程很复杂,我们要如何确定全年的产能呢?
很多人都建议我们把产能定在3万辆,这样更稳定,但我内心却非常矛盾,定多了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大家又会骂我饥饿营销。
我还记得在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接受央视的一个采访,当时我说既怕卖不动,又怕不够卖,内心极度矛盾。
这个时候我的这份自信让我下定决心,大家知道我们在年初定了多少吗?
这意味着什么?扣除产能爬坡的时间,月销要达到1万辆。
当前月销能达到1万辆的,只有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的model 3,也就是说我们从第一天起,定的目标就是数一数二,如果卖不出去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对车卖不出去没概念。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的工厂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我们的工厂只能存3天的车。
大家知道一个能存1000台车的车库有多大吗?如果你有一万辆车卖不掉,我们需要多少个足球场停车?
而产出车一旦开始有库存,将会有漫山遍野的车,对我们来说,这将是灭顶之灾。
所以我很清楚,全年76000辆车的产量是一个疯狂的目标。
这时,我悬着的心才稍稍踏实了一下。但更大的难题是定价。价格定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新能源汽车跟纯电车是两个概念,新能源汽车包括了增程式、插电混动等各类车型,油电混合的增程车,成本很高。
所以,只有合理定价,我们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
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内部,我们销售的同学们都很有经验,他们对于纯电轿车一直信心不足。
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我们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但争论非常激烈。我认为我们的初期配置与体验远超 model 3,我们要有勇气,定价21.59万,这个价格比model 3还便宜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