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100 offer(ID:im100offer)
作者|100offer
2016年,寒潮汹涌。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月,共有1390家创业公司关闭。创业最疯狂的那几年,少数成功者被冲至浪潮顶端,受万众瞩目。而被人们忽视的,是那些曾全力追赶浪潮,最后仍被浪潮吞噬的“失败者”们,他们沉默得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最近,我们惊讶地发现,过去两年里,曾经有980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100offer 上寻找过新的工作机会,而“太累了”、“心寒了”、“年纪大了”这些词是从结束创业后的他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
如果说创业的开始像一场赌博,那么创业的过程就像吸食鸦片。在这个房价与物价齐飞,中产阶级也如履薄冰般在大城市活着的时代,创业似乎是他们实现财务自由与梦想最快的一种方式,也是许多人精神上的一剂鸦片,好像只要还在创业,那些关于未来的美好幻象就永远不会消失。
但泡沫破碎后总要归于现实,双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才能在这个世界得以生存。
重新出发的过程中,创业的这段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的内心深处又在寻找些什么?
当我们走近这些连续创业后寻找新机会的创业者们,才知道创业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人创业想法的萌生,是在年轻之时赶上了移动互联的风口,按耐不住内心躁动的因子决定放手一搏。而创业的初心则有现实与理想两种版本,现实版是为了公司上市,从而实现财务自由;理想版则是为了成就自我,影响他人。
有着6年创业经验的金志雄显然是前者。6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了两家游戏公司的创始人,回想当初放弃大厂稳定的工作收入,一头扎进创业浪潮的原因时,金志雄给出的答案毫不遮掩:“当时年轻,创业就是冲着上市去的。创业除了理想和情怀,财务自由和经济收入也不可忽视。如果纯粹为了理想和情怀,为什么不去做NGO ?”末了他补充到:“单纯抱着这种想法创业的人,投资人可能也不敢把钱投给你,因为做公司还是要考虑收益的,投资没有回报怎么办?”
生在南方的金志雄身上有一股实干企业家的务实精神,做事情讲究经济效益和回报率。所以虽然两家创业公司自己都全力付出过心血:从起步阶段自掏启动资金;到一次失误导致数据丢失,一切从零开始;再到第一款游戏上线后电影般的镜头语言震撼业内...创业的往事说起来历历在目,最终两家公司却都以被收购告终,金志雄也从中收获了远超个人预期的经济收入。
这是以财务自由为目标的创始人,在创业过程中获得回报的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想靠创业获取财务自由的人都会如此幸运。
李进就是那个在通往财务自由的创业路上栽了跟斗的人。
大学毕业后在某BAT大厂仅工作半年就离开的李进,加入了大学同学创办的一家创业公司。虽然薪资待遇远不及大厂,但是用李进自己的话来说:“做得很开心,并且可以感觉到公司在我们的努力下飞速成长。”
或许是同学公司的顺利发展给了自己创业的信心,一次北上出差后,李进看到了移动社交的发展趋势,在做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就找来了自己在阿里工作的同学商量创业,作为法人正式注册了公司。
一开始几个合伙人凑钱开发了3款同城社交产品,市场表现均不温不火,用户量也始终上不去。半年后,合伙人决定撤资,几款产品就这样不了了之。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转,李进决定转型做外包,为一些初创公司提供产品、设计、策划类服务。就这样又过了3年,到了2015年,O2O的火热让他们再次看到了好的创业方向,他们决定再次转型做一款在线教育类O2O产品。
正是这款产品让李进在创业路上栽了跟斗。
产品本身没什么问题,不仅赢来了创业以来最高的用户量和关注度,还在业内得到了一些奖项的肯定,但O2O模式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从热门走向了衰落。在2016年所有倒闭的创业公司中,以本地生活和电子商务为主的O2O成了重灾区。
对融资市场过于乐观的李进团队,也正是在2016年年末因资金链断裂,正式宣布破产。作为公司法人,创业5年,而立之年的李进,背负起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负债。
是的,创业是实现财务自由最快的方式之一,但收益快也意味着风险高,创业的每一步都步步惊心,金志雄和李进就是两个鲜明的对比。
而对于那些不以财务自由为创业目标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对「财务自由」充满了疑惑。
“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才叫财务自由呢?是天天躺在家里不用上班也能赚钱吗?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谈及财务自由,今年32岁,有过3段曲折创业经历的杨宁反问道。他说自己现在财务挺自由的,从小家庭条件优渥,且很早就在深圳买房成家的他之所以选择创业,更多是为了成就自我。
对此,他举了个自己的例子:毕业后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由于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日常的工作任务对自己来说已无挑战,他便利用业余时间,花两个晚上帮公司某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部门,开发出了一款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测试软件。这件事情当时在公司被传为佳话,并且直到现在,那家公司还将杨宁的这套工具稍作改良推广到了全国。
“这是一件比我赚了多少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杨宁说,“做成一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价值,同时还能从这件事情上赚到一点钱,才是我创业的终极目标。”
创业4年多,第一次创业杨宁亏了30万,第二次创业作为公司的技术合伙人,每月领着1万元的工资,财务上不仅没自由反倒降低了生活质量。在第三家公司虽然当着技术合伙人,却连招人的话语权都没有,每天如坐针毡。虽然创业的经历给杨宁带来了一些经验的积累,但距离成就自我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同样,毕业后在日本工作2年后回国创业的殷实对“创业成功”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产品得到市场肯定,把公司至少做到B轮规模。
物质上比较随意的殷实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毕业后,不愿过循规蹈矩、一眼能看到尽头的生活的他不想成为一个按时上下班敲代码的程序员,工作中的“参与感”对他来说很重要,这决定了他无法在一家稳定的大企业安安静静地做一颗螺丝钉,按照等级指示去做事。所以即使连续3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他还是想去一家创业公司担任类似“合伙人”的角色。他承认创业这件事情会上瘾,源头来自对证明自我价值的迫切渴望。
所以创业究竟是为了财务自由还是成就自我?不论抱着怎么的初衷开始,途中总会遇到相似的困难,结局也往往殊途同归。
前段时间,一创业媒体曾经做过一项和创业者相关的调查,调查显示最让创业者焦虑的事情是“账上就快没钱了”。这也是此次采访的几位创业者曾经焦虑过的事情。
没钱有多种原因,要么是融资能力不到位,要么是产品项目确实不行,要么是前期烧钱过猛等等。
创业之初的杨宁,拉着身边5位同事朋友,共同凑齐50万元就决定开始做游戏。“那时还是太年轻没经验,甚至不知道有投资人这回事。我们预估做出第一款游戏大概要30万,当时凑齐50万就觉得肯定够了,不需要再找投资人。”
他们的第一款游戏走的是付费道具的盈利模式,第一款游戏确实花了30万,玩的用户也很多,但由于团队对玩家的心理揣摩不到位,迟迟没有用户购买道具。开发完第一款游戏后,公司现金流吃紧,没有余钱再去开发第二款游戏。
“那时广州正好有一个游戏领域的投资人大会,我们团队的2名成员就提前准备好游戏 Demo 和 PPT ,去广州呆了两天。”说到这里,杨宁长长地叹了口气,才继续透露出那段心酸史:“2天时间里我们见了50多个投资人,每家至少30分钟,聊得口干舌燥,矿泉水喝了无数瓶,中午就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盒饭。但投资人一般就问3个问题:你之前做什么的?你有做游戏的经验吗?创始人里有没有腾讯出来的?”
杨宁的团队成员几乎都出自他的前公司——深圳某知名硬件生产商,团队里既没人做过游戏,也没有腾讯背景的人。当初创业只是凭着一伙人对游戏的热爱就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创业并非仅凭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那次投资大会几个人失望而归,回去之后团队就因资金问题解散了。几个合伙人清算了资产、各回各家。后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宁都处在休息和迷茫的状态中。
“一直在回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还有机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杨宁说,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当时还是以大学生做课题的心态在创业,还是太没经验了,连融资这回事都不知道,完全不在路上。”
如果说杨宁的初次创业是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及时融资而走向失败,那么前面提到的创业失败后负债百万的李进,则是由于对融资市场过于乐观且前期烧钱过猛而走向悲剧。
“2015年初我们刚开始创业时,资本市场表现很好,大家都觉得拿到融资应该不难。没想到2015年下半年开始 O2O 融资遇冷,所有 O2O 项目加起来一共才拿到9到10亿的融资,再加上 O2O 模式本身薄利,所以后来也一直在亏损。”
李进告诉 100offer ,“前期大家都觉得低价烧钱没关系,还可以通过后期的融资补回来,这是很致命的一个错误。”
一味烧钱补贴而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是大部分 O2O 企业在寒冬中死去的原因。而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更使得2016年的诸多创业公司,不是在找钱,就是在找钱的路上。
A 轮死是一个预言般的魔咒。果断的人及时抓住机会找到资金充足的靠山,卖掉公司全身而退,比如两家公司都被成功收购的金志雄。更多的是那些犹豫不决想继续支撑下去的人,在公司倒闭后回想起曾经一闪而过的机会时,难免留下一丝悔意,比如曾经有机会卖掉公司而选择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李进。
但即使资金到位,一家创业公司想生存下来还要接受多方面的挑战。
其中遇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是除资金以外,第二重要的部分。
而这却是让连续创业的杨宁最感心寒的事。前阵子,朋友圈疯转的《虽然老公一毛钱股份也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创业合伙人,在公司上市后被 CEO 扫地出局,股权分文未拿的故事。
杨宁说他很理解那篇文章中主人公的感受。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无数个周末在公司996,杨宁说他陪着第二家公司的 CEO 开发了不下5款游戏,作为技术合伙人既要管理公司十几名技术,还要花70%的精力写代码,最后却因承诺的期权未兑现的原因心寒离开。
“那时刚好在第二家公司做满一年,按照合同规定我可以行权了,但 CEO 以种种理由推迟给我行权,一拖再拖。”
第二家公司是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前同事推荐给他的某个做游戏的前 BAT 高管创办的,当时公司已有天使轮投资,就缺技术合伙人。创业之心不死的杨宁便顺理成章地加入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也算一起经历了起起落落,虽然最后走上了资金吃紧的老路,但杨宁本准备陪着他坚持下去,没想到期权这件事情让他彻底心寒,再加上创业一年确实太累,他最终决定放弃所有期权、股权离开,不再陪 CEO 冒险。
同样的情况殷实也有体会:最初朋友找到自己回国创业时,曾口头承诺过期权。当时年轻又重义气的殷实由于信任朋友,便没有将期权落实到纸上。等后来再去提这件事情时,朋友找各种借口打起了“太极”,最后直到创业项目被停掉,期权也没有落实。
殷实把这段经历归结为“当时太单纯”,现在他已经不会接受口头承诺的期权。
杨宁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第二次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离开第二家公司后,杨宁在休息期间又目睹了一位创业朋友的失败:那是一家公司完全由投资人持股,CEO 只占2%股份的创业项目,最终被投资人左右,以失败告终。这使杨宁充分意识到:一家创业公司想要成功,合理的股权利益分配、合适的投资人与创业合伙人缺一不可。
带着这个理念,不甘心的杨宁还想再参与一次创业,便来到了现在这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根据前几次创业的经验,提前考察好合伙人、资金和团队的杨宁觉得这次应该来对了地方。
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哪哪都和面试时了解到的情况不一样:公司的投资人虽然有钱,却并不是不差钱的主;创始团队徒有光鲜背景,做事情却是传统思维;由于自己是后来加入的,得不到信任的他在团队中全无话语权。不仅如此,期权也迟迟不能落实,甚至连期权合同都没签。
杨宁再一次在电话那头发出长长的叹息,一阵沉默之后,他说:“现在在公司,每天如坐针毡。老板不信任我,我连招一个自己喜欢的工程师进来的权利都没有。”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杨宁陷入了迷茫。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凭着之前总结出的经验选择的加入这家公司,为何还是掉进了坑中。
“后来我发现,创业本质上是和一伙志同道合的人做成一件事,所以合适的人非常重要。”杨宁说,创业教给他最重要的一课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在回过头看,他觉得第一次创业的5个合伙人才是最靠谱的。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纷,大家都是一条心地埋头做事,无怨无悔。
后来他常常想,当初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如果团队不解散,而是坚持下来换个方向继续做,会不会成功?
接下来的几段创业经历越发让他觉得,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是多么可遇不可求。
“这几年创业虽然学到了很多,但是太累了,没有好好陪家人孩子,也需要弥补一些经济损失。经历了这么多事后,我现在想找个靠谱点的大平台磨炼技术,同时塑造个人在技术圈的知名度,暂时不会再考虑去创业公司了。”杨宁说,先在大平台打造个人品牌,然后跳槽去创业公司极客邦当总裁的技术圈名人池建强的经历,给他接下来的职业规划带来了一定启发。
“那你未来还会再创业吗?”我问。
“为什么不呢?”杨宁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已经尝过最鲜美的味道了,还能放弃吗? ”
创业失败后的人大多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是继续创业还是找一家公司打工?打工的话是去大公司还是再去一家创业公司?继续做技术还是转管理?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随着年龄增长,做出的每一次选择都不如年轻时容易。
首先第一个问题:继续创业 or 打工?
当杨宁的第二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就快发不起员工工资时,公司的 CEO ,一个年近40岁的前腾讯高管,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再试一次。杨宁想起自己第一次创业亏了30万的经历,劝他三思,“万一不成功会使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受到重挫。”杨宁说,CEO 却回答:“我年纪这么大了,不创业还能做什么?再去别的公司工作也没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啊,而且万一别人问起来怎么办?”
年龄的焦虑和放不下身段是许多创业公司创始人想要继续创业的原因之一。一个有着腾讯大厂多年管理经验和创业经验的人,在市场上往往不缺工作机会,只不过要看他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去做,从创业公司 CEO 到某大公司技术经理或高级开发,这种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所以对有些人来说,创业就像一场赌博。每一次赔钱后总想着赌一把,再赌一把,万一下次回本了呢?而驱使他们继续的心理是不甘也是无路可退,结束豪赌、直面惨败现实的过程并不轻松,与其这样不如继续活在那个为理想而拼搏的光辉美梦里。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个人非常焦虑,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有很多还不错的公司找我,诱惑太多。另一方面是,谈了很多年的女朋友家里反对我们继续交往,因为我一直在创业,没有稳定的工作。”殷实在采访间隙,犹豫一阵后,吞吐着说出这一段插曲来。焦虑之中,创业似乎是殷实触手可及,可以用来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稻草。那段时间,他对创业成功的渴望异常强烈。
而那些决定归于现实,重新工作的人,大多也是在认清现状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人的野心是庞大的,但如果自身能力还不足以支撑野心,不如先沉淀几年,再去创业。
经历过3段创业经历的杨宁每次失败后都会总结原因,并将之转化为经验。现在的他已经走出迷茫期,也越来越清晰未来的发展路径。
公司破产后,背负债务的李进也渐渐想明白:“加入一家公司的优秀团队一起成长,把一件事情从小做大也不错,不一定非要自己创业。”
那么这个求职季,决定重新开始的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这就要提到有过创业经历的创始人找工作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大公司 or 小公司?
2016年,资本市场的回归理性也让无数情怀膨胀的创业者们看清了现实。目前在寻找新工作的30岁以上创业公司创始人,更多偏向去一家成熟大企业稳定下来。太初创的创业团队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即使考虑去创业公司,也会倾向于去A轮以上的规模,而资金充足是他们考察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去的重要标准。
30岁离开新浪后创业5年的张扬,在自己合伙的游戏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后,决定不再创业。
「30岁时还是想自己做点事情,所以就离开新浪出来自己创业,后来创业的两家公司都死在了 A 轮。我今年35岁了,再出来找工作更多是为了求稳,虽然也考虑去创业公司,但是太初创的肯定不行。」张扬说。
杨宁最近也在曾经收到了5封面试邀请,但他只接受了其中一家面试。“我现在更倾向去一家大点的平台,所以只接受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面邀。”
而手上已通过其他渠道拿到两个 offer 的李进,由于不太看好已有 offer 的业务增长,仍在寻找更好的机会。
“未来3-5年内,我希望在一家公司稳定下来好好积累沉淀,经济上把负债还清,同时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之前一直在创业,几乎没怎么顾及生活。”
当创业者们重新走上求职路,能否如他们所愿进入理想的公司,做想做的事情呢?
通过采访我了解到,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再次找工作,一般会在面试中遇到两类问题:1.做专业性工作还是管理型工作?2.怎样验证自身实力与稳定性?
公司被收购的金志雄,虽然有两段还算成功的创业经历,两段经历也在面试过程中给自己加了不少分,但企业招人更多会希望这个人稳定,且在公司中的职责目标明确。创业时技术、项目、产品和运营都做过的金志雄,有时也会纠结到底该选哪个职位:去了管理职位觉得高级研发也可以做,去了研发岗又觉得别的也可以做。
*金志雄简历中的部分个人介绍
“如果选择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岗,比如技术总监,下面带几十几百号人,领导又会担心我在创业公司自由惯了,能不能融入进这种规模的团队。”
金志雄的尴尬李进也遇到过,“创业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阻碍,是很多公司的HR会担心创过业的我,是否还在为下一次创业做准备,或者做的时间不会很长,比较怀疑我能踏实下来做事情的决心。”
对此李进表示理解,毕竟自己以前也有过招人经验,知道在雇主眼中,招一个有过创业背景的人用人成本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
但其实不同岗位的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100offer 的职业顾问指出:HR 在替公司招人时一般比较看重一个人的学历、前公司背景和稳定性,而公司创始人或部门总监可能会觉得创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发展有一定帮助,特别对于那些创业公司来说,这种人融入团队也更快。
但对于那些想做高级研发岗或架构师类岗位的创业者来说,面试官又会怀疑他创业精力的分散是否会影响到技术水平。
虽然杨宁有三段创业经历,但除了第一次创业自己投入了50%的精力在管理和杂事上,其余两次创业自己都会投入70%以上的精力在技术上,加上不分昼夜的996和加班,他认为自己的技术实力不但没有落后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杨宁简历中的自我介绍
但是面试官依然对他的实力有所顾虑。那是杨宁在唯一接受的一家上市公司的面试。面试当天他和 CTO 聊得很顺畅。
“但是当我提起期望薪资时,CTO 犹豫了一下,说这个薪资可以给,但是需要CTO 本人以人格向 CEO 作担保,才能开出这个薪资请他来。”言外之意就是“我不知你是否真的值这个价钱。”
最后这家公司虽然还是发出了offer,杨宁却因为薪资没满足预期选择了放弃。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之前在面试某家智能硬件类公司时,前几轮技术面试都聊得很开心,但到了 HR 那里,由于自己没有高并发的经验,HR 对他的能力十分怀疑,最后虽然给了他期望薪资,给的却是普通开发的岗位。言外之意是“从普通开发做起,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再升职位。”这种不信任感让杨宁匪夷所思,最终选择了放弃 offer。
“创业经历在面试过程中绝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去年创业失败后再次出来找工作的殷实如是说。虽然他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力并不比大多数人有大厂背景的工程师差,但他深知现在再去大厂工作,对方看不上自己,习惯了创业的自己在里面也不会干得开心。
而从这些有过创业经历创始人的最终归宿来看,创业之前有过多年大厂经验的创始人,比较容易重回大厂做一名高级研发或管理者。而毕业之后早早就开始创业的人,被大厂接纳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更多会以管理者身份去另一家创业公司,重新开始。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找工作,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难。虽然,他们都在创业的过程中收获了非常人能体会到的喜悦、迷茫、充实与焦虑,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处理能力也往往比大多数人优秀。
此次采访,那些离开创业公司,重新找工作的人中,有的人归于现实,决定从此安于生活。也有的人创业之心不死,再次创业之前,想先在大平台沉淀升华自己的能力。还有的人,依旧走在创业这条路上,一次次倒下再一次次爬起,只为抓住那看似很近,又很遥远的“成功”。
无论选择了哪种开始,我想他们寻找的,绝不是一份工作机会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可以将创业多年吸收的宝贵经验,换一个地方继续发挥价值的地方。
焦虑过、不安过、迷茫过、痛苦过之后,当我问他们“创业失败后,你后悔吗?”
得到的答案均是——“不后悔”,还有人说“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创一次。”
(为保护候选人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系100offer(ID:im100offer)授权i 黑马发布,作者100offer。100offer,一个帮助高端人才找工作的平台,服务于年薪20w-80w的互联网人。长期关注互联网行业动态,人才流动与职业发展。
↑↑↑第四届黑马运动会来也!
扫码加入你最心仪的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