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城名城保护
新玩法,老故事,发现更有趣的北京,认识守护古都的人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6-2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想拥有一张真·娃娃脸吗?这个面霜是关键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中国AI新突破:国内首个自研万卡集群点亮,重 ...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50集新概念英语动画视频,0元领!(手慢无)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城名城保护

西城名城保护2018年会: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

西城名城保护  · 公众号  ·  · 2018-12-17 23:44

正文


12月15日,

一年一度的西城名城保护年会

在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

此次年会主题为“ 老城 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 ”。




卢映川、王少峰、杜灵欣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年会,区名城委专家王世仁、王东、柯焕章、许伟、许立仁、邱跃、单霁翔、边兰春以及相关特邀专家到场。



区委书记卢映川在年会上致辞,他表示, 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载区,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历史文脉意义重大,职责重大,西城区将全面落实新版北京西城总体规划,以街区整理为老城复兴的抓手,积极推进老城修补,不断改善老城的人居环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展现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效,同时围绕中轴线申遗保护,全力实施不可移动文物腾退。


未来的工作中,西城将以历史的眼光和更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系统谋划和科学研究,持续攻坚,久久为功,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不断展现新的风采。


西海湿地公园

北京坊Pageone书店


卢映川强调,西城将在加强整体保护上持续用力,精心打磨好每个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老城复兴与生态重塑,延续古都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扎实推动街区整理向纵深展开,做深做透街区诊断分析,继续深层次挖掘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对症施策。结合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城市设计导则,做细做实规划设计,着力提高整理效率,逐次推动重点街区亮相,推动形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文化复兴的良好城市更新格局。


西城将加快推进文物的腾退保护与利用,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推动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加大文物腾退保护力度,恢复历史景观,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的修缮亮相,加强文物与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提升腾退文物的利用效率,优先用于展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补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打造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展示区,积极扩大公众参与,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引导驻区单位、居民主动参与名城保护,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广大市民的积极性。


国际国内经验交流



西城名城保护年会

西城名城保护年会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7年,今年是第八个年头。年会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和提升,从2013年起,西城区特别邀请名城保护领域的国际专家参与年会,已有十余位分别来自法国、英国、日本、瑞典、黎巴嫩、中国台湾等地的著名学者来到北京西城分享经验,2017年起年会还增加了公共开放活动。

今年年会分上、下午两场,上午场为特邀专家主旨发言及西城经验分享,由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少峰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主持。

结合西城区正在推进文物腾退再利用工作,在年会主旨发言环节专门邀请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专家——瑞典UPPSALA大学Christer Gustafsson 教授介绍文物保护对历史城市发展所发挥的重要驱动作用;针对老城的街区整理,特邀德国历史古城康斯坦茨市前市长、世界遗产地雷根斯堡市前规划局长——德国Kurt Werner先生介绍多瑙河畔雷根斯堡的城市更新与再生经验;对于北京市积极推动探讨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也特别邀请该申遗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分享中轴线申遗的价值研究。


什刹海阜景街、大栅栏琉璃厂、天桥演艺区建设指挥部的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中外专家学者与西城名城保护的践行者们共济一堂,交流讨论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年会下午场既是学术专家与社会组织交流沙龙也是「四名」汇智年度工作总结会,由青年工作者专委会牵头人赵幸主持。多支精彩项目团队分享他们这一年为名城保护所做的实践。

年会举办地——红楼公共藏书楼


本次年会举办地点红楼公共藏书楼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创新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原红楼电影院改造而成,位于西安门大街156号。

本次年会举办地点红楼公共藏书楼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创新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原红楼电影院改造而成,位于西安门大街156号。



红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红楼球社,1945年11月20日改为红楼影院,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



2012年,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内部构造与设施无法满足公众观影体验要求,影院停止放映。



2014年开始谋划对红楼进行改造提升,使其重新焕发文化活力。经过4年多策划、改造,红楼变身为全国首创的复合型特色阅读空间——公共藏书楼, 2018年7月23日开始试运营。




藏书楼首创“众藏、共阅、分享”模式, 以收藏、展示、借阅、研究文化名家书稿、藏书及相关机构推荐图书、个人藏书等为主要业务,同时也举办以阅读、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目前,红楼公共藏书楼主体藏书区近 2000 平方米,共有藏书近 6 万册,并设有藏家书屋、演播室、大型演播设备、会议室等各项综合配合设施,是以书为媒介实现人文思想交流、促进文化传播的一个复合型文化空间。


与中轴线申遗工作相配合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持续推进




如何做好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与修缮工作,让城市遗产“保得住、活得好、历久弥新”,一直是西城名城保护工作实践的重点。每一年,西城都有新的探索与进步。


2017年底,北京市成立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


2018年,西城区围绕中轴线申遗配合工作,以直管公房为主要目标,全力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创文物主体尽责、依法维权、合理腾退、司法保障的政府指令性保护腾退模式。



在不断推进文物腾退结转项目工作的同时,西城还积极实施文保单位的开放和合理利用,以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加城市活力。 沈家本故居2018年实现对外开放 ,本次年会的举办地红楼公共藏书楼也是西城致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优秀实践。


城市更新

西城区街区整理带动老城复兴



2017年11月,西城区街区整理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间,西城以街区整理为老城复兴的统筹抓手,开展老旧小区和平房、四合院设计导则的编制,强化街区整理城市设计的规范指导;成立西城区城市品质提升艺术审查委员会,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把关;聘请 56 名街道规划顾问,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成立街区办,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系统的培训指导。


杨梅竹斜街


在完成街区划分后,按照“一街一策”要求,各街道有条不紊推进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和深化,鼓西大街、阜内大街、广内街道街区整理展示中心对外开放。目前,进行一年的街区整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依据街区整理项目库,集中开展街区整治提升,以试点带动全区,形成有效的街区整理工作模式和机制。


名城保护因人而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