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影戏曲台
新影戏曲台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ogueBusiness  ·  Vogue Business 邀请您有奖调查啦! ·  2 天前  
LADYMAX  ·  12条要闻 | ... ·  4 天前  
美芽  ·  谢娜的瓜太大了,朋友圈都炸锅了! ·  4 天前  
无时尚中文网  ·  突发:Zara集团继续从中国市场撤退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影戏曲台

戏曲重返乡村,唱一曲戏曲的《回乡偶书》

新影戏曲台  · 公众号  ·  · 2017-07-13 19:51

正文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戏曲艺术重返乡村前景可期

作者:张一帆

近年来,“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短语的受关注度,给人感觉已不亚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提为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层面下发以促进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政策文件中,尤与戏曲艺术直接相关的,莫过于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以下简称《52号文件》)。

▲戳图,了解《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更多


三项政策,从教育、扶持和传播三个不同的层面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2017年春夏之交,中央各部委又相继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

5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优化戏曲专业结构布局、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招生与用人一体化、建立健全戏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搭建平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等七项主要任务。

▲戳图,了解《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更多

6月1日,文化部发布通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7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作,扶持主要内容包括:“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和地方戏曲院团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随后不久,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戳图,了解“名家传戏”工程更多



这三项政策分别计划从教育、扶持和传播三个不同的层面,推动戏曲的传承发展。毫无疑问,这都是贯彻落实《52号文件》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不仅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并且,将以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贯通各级行政区域,一直落实到最基层。

▲戳图,了解《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更多


戏曲重返乡村,工业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作为综合、立体的文化形式(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中国戏曲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特别令人喜闻乐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哲理中,富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习惯、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绵延千年,始终植根民间,这里所说的民间,显然不只是指都市,而更多的是指乡村。山西省至今仍拥有数千座自金、元、明、清以来的古戏台,其中保留在乡村的,占很大的比例;我们常说中国戏曲拥有数百个种类,其中完全从田间地头孕育、发展,甚至今天仍然活跃在乡村阡陌的,也占很大的的比例。都市与乡村,也从来都是戏曲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

曾几何时,广大的农民,当然也包括许多城市平民,都目不识丁,但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欣赏戏曲,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谦逊友爱、孝老爱亲,懂得在山河破碎时保家卫国、出生入死。但不知从何时起,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日趋疏离,渐行渐远;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得不用“提倡”、“鼓励”,“期待”、“呼唤”这样的词来号召戏曲能够重返校园,重返社区,乃至重返乡村,这可能是工业化进程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戏曲重返乡村,一曲戏曲的《回乡偶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同志特别加以阐释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从何而来?首先应当是从深刻学习、深刻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来;之所以要不断强调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之前不短的一段时间里,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血脉略有不畅、精神家园地气不足,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智慧似乎已不再是国人人生历程中的必备选项。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正如植被与土壤的关系,远离生活的文化,固然缺乏生命力,而没有文化积累的生活,同样行而不远。今时今日,这个问题无论是在都市还是乡村,其实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临界点。

经典的古诗词能引发我们对未来的积极憧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盛唐诗人贺知章晚年返乡时的亲身见闻——这首作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脍炙人口,描绘的是一个如在眼前的生动场景,使我们不禁会展开对下一个场景的想象:一位八旬老人,用乡间儿童熟悉的乡音,向他们介绍自己在家乡生活的过去,在京城工作的当下,以及自己长达数十年的人生体会,而这些恰恰都是乡间儿童从未接触、最为需要,而能增广智慧的见闻。《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很可能将会描绘出与《回乡偶书》相类的生动场景。这也不禁让人想起前两年,中央连续两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创新乡贤文化”,想来这也应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

戏曲重返乡村,优化戏曲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强调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明确参与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全国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全国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戏曲艺术专业人员(含艺术专家、表演人才、研究人员、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等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和人才资源,在组织观看演出中促进戏曲普及,并且有培育团队的计划。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支柱产业的工业、农业、商业,商业中的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皆不可偏废;教育事业要全面提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亦需齐头并进。做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这两篇大文章。重返乡村,无疑是优化戏曲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戏曲重返乡村,应该带给广大农民群众什么样的剧目?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自然规律,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样是自然规律,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天行有常,周而复始。那么具体来说,戏曲重返乡村,带给广大农民群众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剧目呢?我们自不必把现实意义机械地理解为现代题材,举个例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容纳了以周传瑛、王传淞等昆剧“传”字辈艺人的国风剧团,因为得罪日伪,无法继续在上海生存,只能辗转江浙沪水陆码头,为广大农民演出,多数出身城市的剧团演员们惊喜地发现,各地的农民观众其实也都能看懂、且十分欢迎原以为只是阳春白雪的昆剧剧目,国风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民间演出中打磨出了日后《十五贯》的精湛表演——尽管是明代的故事,但人命关天,必须在缜密调查研究后慎重断案的法制思想,不但在六十年前可以“救活”昆剧,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戳图,了解《十五贯》更多

2015年的《52号文件》也好,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也好,2017年1月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春夏之交的三项政策也好,照笔者的理解,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中央的政策方向,是要通过顶层设计,号召全社会都来参与创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值此良机,戏曲艺术重返乡村,自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报》


还想看什么

公众号菜单右下角,“站内搜索”找找看


总策划:张辉

策划:赵晓亮

编辑:朴沁莹

责编:左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