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天津港“星闪”来了!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海恒泰,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两大国资物流集团,筹划战略整合!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年度投资170亿元!事关平陆运河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一定不辜负大家信任”,昨晚,阿宝突然发了个朋友圈……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10-30 18:45

正文



单单对医生“严打”,不能解决医疗根本性问题。至少,不能让医生,一人承担了所有。

来源 | “老叶说医”微信公众号

作者 | 叶正松

昨晚,烧伤超人阿宝突然发了个朋友圈“一定不辜负大家信任”,并转发了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关于公示拟聘任医疗保障基金社会监督员名单的公告》。



点开链接一看,这份“医疗保障基金社会监督员名单”一共有40名,其中第8位就是阿宝。
依照国家医保局的说法,此次是在原有20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了20名。依此,实际上阿宝早就在原来20人的名单之内。
今年4月20日,阿宝就应邀参加了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座谈会。
那场会议,全国一共只有20名医务人员受邀,实际上那20人,应该就是医保局所说的原有的社会监督员。
彼时,那20人当中,只有阿宝一个人是纯粹的临床医生。这次,增加了4名临床医生,目前一共有5人,占比不少。
当时那场会议,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副局长李滔、颜清辉,均与会座谈,级别很高。
在会上,阿宝说了四点:
1.不要让医生成为不合理规定的“背锅侠”。
医保方面,医生是“背锅侠”。比如同样一种药物,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却都可以报销。可为了保障集采药物的处方比例,把球踢给了医生,要求医生必须把集采药开出去,还不许把矛盾转移到医保部门,不能以医保有规定为由拒开原研药。这给医生造成了困扰,导致了很多纠纷。 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对医生非常不公平。
2.要找出医生让患者住院15天就出院的背后原因。
“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不能超过两万”,“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这样的规定,的确医保部门没有明文。但是,这一现象既然存在,那肯定有其内在的原因。不可能是医生无缘无故的故意折腾患者。医保部门不肯背这“ 锅” 固然没有错,但 要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且要积极找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根源上解决 。仅仅“不背锅”是不够,也是不能的。
3.DRG病种分类和支付标准明显严重脱离临床实际。
比如将烧伤面积仅仅分为30%以上组和30%以下组,就太粗放。DRG病种分类和支付标准应该要极其分层和细化,必须由专业协会和医保部门共同合作完成最好。
4.检查和处罚不要重复叠加。
一些飞行检查,不查出问题不罢休,一次不行就两次,一直到查出问题为止,并且存在重复处罚。同样的错误,在医院已经积极整改的情况下,市、省、国家的飞检团队每个,照旧依次都来罚医院一次。
当时阿宝透露,对这些问题,医保局领导均做了认真记录,表示将会认真研究。
会上,章轲局长说: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和一线医务人员之间,是战友关系,而非敌对关系,双方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为了让老百姓的救命钱发挥最大效益,作为中国医疗服务最大甲方代表的国家医保部门,必然会采取各种严格的管控措施,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避免医保资金的滥用和浪费。无论DRG也好还是DIP也好,都是这种管控约束措施的一部分。这些管控措施的目的和初衷,并不是干扰医生的治疗或损害患者的利益。恰恰相反,推出这些管控措施,是为了医生和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更好的发挥医保资金的作用。‍‍‍‍‍‍‍‍‍‍‍‍‍‍所以,对应DRG和DIP等付费模式的改革,一线医务人员应该摆正心态,积极配合,确保改革措施顺利落地。
当时,有不少网友跟帖各抒己见。
其中,一个网名 @北鹰 的网友提出六条意见,认为医疗问题关键是“分级诊疗”:
第一,要遏制省级医院的扩张;
第二,要帮助县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第三,限制三甲医院虹吸普通病人,降低三甲医院的简单疾病门诊量,取消三甲医院的“简易门诊(便民门诊)”、“夜间门诊”;
第四,提高急诊和120费用,以减少急诊和120被滥用的情况;
第五,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要明显拉开差距;
第六,不能一味提升医保报销率,医保局要根据财政量力而行动态制订报销比例。
现在,医疗行业被集采、DRGs、三明模式、甚至免费医疗鼓吹,很多医院都奄奄一息。抓人还没结束,还在调查,这把野火最后会烧多大,会烧多久,会蔓延到多少人,都不知道。在盖棺定论之前,整个行业就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产科、儿科,甚至全科的业务,都会陷入停滞、观望。每个医院,不负增长,就很不错了。
医疗行业,和教育培训、地产等很多行业一样,本质都是政策市场——给你发挥的机会,你才有机会,不给你发挥的机会,你就是逆风局,商业效率极低;一边给你防保、疾控等低垂的果实,一边逼着你搞DRG,学三明。否则,就收回一切权利。让你自己输血,让你自己烫平医疗业务周期。
今年年9月底,“无锡骗保”案发,引爆医疗圈连锁反应。
各省市医保、卫健和公安部门纷纷行动,统一剑指“欺诈骗保”刑事犯罪。
持续严打,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监管主旋律。
如今,被“骗保套保”阴影笼罩下的医疗,别碰医保已然成为医院主流共识。
不碰医保,顶多是没钱,碰了医保,可能是没命。形势比人强,及时调转,反而有可能是识时务者,不是特别头铁。一个只认死理的人,一条道走到黑,难以久活。
对于仍沉浸在过去、跟不上时代变革步伐的部分医药人而言,再也不能心存侥幸,都在身后有余思收手。因为外面真的全是举报,加上大数据监管的超强威力不容小觑,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在改变医保。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医保史上最严监管必然应运而来。
但这也会带来副反应。就是达叔昨天在文章中所说,在历史上,所有搞行业变革的,下场普遍都不好,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变革前的既得利益者,会骂骂咧咧的反对,觉得你动作太大了,踩过线了;而变革后的受益者,也会骂骂咧咧的,觉得你咋这么扭捏,动作太小了,应该搞一把更大的。
两派都不满意,就把变革者灭掉了。
聪明的变革者,会怎么办?在特定时间里,拉一派、打一派,先把局面稳住,徐徐图之;至少不能把自己给搞休克了。
拉哪一派,打哪一派?拉能让自己守住钱,能让自己赢的家伙。“替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就是这么来的。
阿宝一直替医生说话,替医界守门,前几天还发了一篇吐槽医保的文章,许多人都不解,国家医保局为什么找这么一个“刺头”挑刺,为何不找一些医界“打黑”者?
道理很简单。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当年香港发生非法占领中环的事件,冲突的过程中有警察和市民受伤。
然而,当受伤的市民和警察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一些支持非法占中的护士故意拖延、阻拦,甚至拒绝对受伤的警察和市民进行救治。
在香港这个最讲法治和职业操守的地方,这些护士竟然宁可违背医护人员的操守和誓言,也要捍卫自己的“信仰”。
她们的行为,不仅与医院的利益不一致,也彻底撕裂了所有人对整医疗体系的信任。
这些年,医生自曝所谓的医疗“黑幕”行为,与那些香港护士,如出一辙。对行业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