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保圈
由亚洲旗舰环保平台「中国环博会」创立的新媒体品牌,集合环保产业思想者,用专业媒体人的视角,分享产业趋势、解读热点话题。 同时,也是「中国环博会」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古典学研究  ·  张清江|礼乐文明的精神逻辑与意义建构 ·  4 天前  
古典学研究  ·  张清江|礼乐文明的精神逻辑与意义建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保圈

企业为何没技术,没创新?-北控创新大赛感悟

环保圈  · 公众号  ·  · 2023-03-12 10:00

正文

文章来源于:侯铁成谈投资并购
作者:侯铁成



我最近参加了北控主办的一次创业创新大赛,除了企业组之外,还有大量的高校组,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支持下参赛。在大赛上跟一些企业家,学校老师,投资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同时和研究科学技术应用的研究院高嵩院长线上互动,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应用的一些阶段性认知,供大家参考。
1

企业当下的技术困境
我过去的研究了大量的环保上市公司,最遗憾的就是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有自己的真正拿得出手的技术,哪怕是百亿级的龙头企业。他们的成长更多的依赖于市场的机会,金融的推动。发展得好的还活着,发展得不好的就各种问题,活着很困难,或者已经破产重组了。
这样的结论很悲哀,但更加遗憾,越高层面反而越有这个共识
为什么大企业没有技术是个很宏观的话题,我总体的感觉是行业还不成熟。行业成熟了,竞争加剧了,企业就会重视研发,重视品牌技术,企业之间的整合加剧,技术就慢慢会兴起
但遗憾的是即便企业意识到科技研发的重要性,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体系,有的企业惯性太大,有的企业遇到生存危机,有的企业账上钱还很多诱惑太大,这些都会对推动科技创新造成阻力。
只有科技研发成为一个公司的基因,才能真正地创造价值一个营销或者金融起家的企业很难真正的把科技研发做实。
我过去也看到了一些真正的研发,某些产品和技术确实拿得出手,经得起考验。这些人大部分都很有情怀,在细分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却很少有能持续创新的企业。
2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为何不见效
我早年在宜兴接触了很多高校的产学研,高校在宜兴做了很多工作,有研究院,有合资企业,应该说都没有达到预期。最近跟宜兴的企业家交流发现,高校的技术对他们企业并没有什么帮助,还不如自己勤奋的多跑跑,现场多研究研究。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家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老师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双方都不成熟造成的。
这次参加北控的创业大赛,看到了很多高校的项目。学生们参与的热情,老师学校的支持都是非常到位的。而令人忧心的是他们很多走在错误的路上,没有让人看到有百花齐放的感觉,只是多种多样。我举几个例子。
1,很多项目的天花板很低,市场空间很小用来糊口可以,但不具备任何衍生性和成长空间。还有的研究方向本身市场就是萎缩的。
2,很多项目是技术的改进,系统的集成这些是企业该做的事,不是高校要做的事。高校的学生不可能做好这些事,可能会有点突破,但意义不大。
3,很多项目过早了脱离了技术的研发,而进行产业化产业化是个变现的过程,需要管理营销资本等多种手段,在这上面分散精力,研发投入的就少了。一个很单一的技术,即便取得了一定突破,也很难创造价值,构成壁垒。只有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研发形成一个系统的专利,才有价值。产业化甚至不断地研究应用场景,那也不是高校干的事,不是研发部门干的事,应该是企业干的事。
4,还有少量的项目比较浮夸,慷慨激昂,用错了地方我见过很多好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都是技术功底扎实,平实,表达清晰。我不是要求我们学生做到这一点,而是觉得他们不能走向反面,走向哗众取宠,自我虚幻的路。对技术,对市场要有一定的敬畏感。这一点企业组做得比较好,因为他们经历过市场教育,希望学生们能够多学习这种平实的风格。
许多学生都是本科生,做了1-2年(可能时间会更少)的研究很难出什么成果,更别提创业了,还有很多团队配备了各种中后台,这样的创业大概率是会成为炮灰的。我认为真正的技术是不可能由1-2年的本科生做到的,他们一定只是其中一环。
大部分学生都有指导老师的,学生前台表演,体现的是老师的水平。就学生而言,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彩,甚至有许多选手很成熟,假以时日,定成大气。但如果这次大赛作为中国环保高校老师的练兵台,显然是难以让人满意,甚至让人有些绝望。中国环保行业这多院校,这么大的舞台,就这点东西,还真的让人难堪。
这个问题我跟一些学校的老师沟通,他们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坦诚接受。这实际上是我们背后科研体系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改进的地方。改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妙手能解决的,是需要一个大的布局。
北控作为行业龙头,当仁不让地干起了这事,还是十分有远见和情怀的。
在问题多的地方投入,产出一定是最大的。
3

企业的研发为什么没做好
很多环保企业上市之后,融了一大笔钱,几个亿到几十个亿。募投方向要么是建设厂房,要么是扩大销售,要么是收购企业。很少有真正做研发的。很多募投项目说要建设研发中心,实际上都补充了流动资金。
这里面背后的原因很重要的是产业不成熟,企业家不成熟,整个环境都不成熟造成的。
我去年看一家企业,他最忧心的是业绩的下滑,而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我想这应当是许多环保企业的常态。
企业提升研发不仅仅是认知不到位,有的时候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投入研发,有的搞了实验室,招聘了国外的人才,但效果也很差。这种研发并不是老板重视,很可能是钱多的没地方花。研发不仅需要花钱,最重要的是花时间精力。
研发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我见到一个企业,规模不大还亏损,一家知名外资公司高价投资他们,本质上还是看中他的研发体系,我问老板这个体系怎么建设。他说没什么特殊的,就是学习国外最先进的就行。
当我们内心真的重视研发的时候,一步一步学,没什么做不到的。企业家能够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研发能够奔着企业的需求,资本能够给企业提供冗余,做研发是可以形成闭环的。
我始终认为没有什么比做研发效率更高的。我不是做技术的,但我经常跟技术人交流,技术并不是有多复杂,只要多交流,多探讨,就有很多机会。只要知识密度足够大,想象力就会丰富,就有很多创新的空间。
有些企业家骨子里有股劲儿,一定要把某个技术做好,然后赚大钱。这样能成功,还不够。要不断研究背后规律,能够持续地做成事,持续的有研发。
这些认知都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我在许多场合看到的更多是浮躁,对许多人而言,谈谈几百万的事要比一个真正的科技更重要。很多人愿意把精力放在抢一个IPO份额上,而不愿意探讨各种技术的底层逻辑。
4

我自己能做点什么
阳戟公司是做资本的,还是咨询的?我觉得那些都是表象,我还是希望它成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科技创新是它的驱动力。资本咨询是阶段性的产物,当然资本咨询本质上也一样是研发为基础。
资本绝不是简单的撮合和投资,而是背后对行业的理解和认知,对企业的理解认知,对科技的理解和认知,最终构成了各种决策的基础。你做资本不在于你认识几个人,有多勤奋,而是在于你的研究有多深入,有多少专业的东西让你跟资源方建立纽带。
我去年做了些深入的研究,完全是自己命题,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结果获得了大量陌生人的认同,许多都是企业的决策层。我觉得只要你认真打造一个好产品,给自己用,不是用来卖的,一定是有最大的价值。
任何一个投资决策都是由认知驱动的,而结果则是认知和运气的结合。关注赚多少钱,投资是否成功很容易把精力放在对不可控的运气的痴迷上,而忽视了底层逻辑的建设。
我们任何一个项目,跟任何一个人接触,内心想的是学到了什么,还是想怎样跟他合作赚钱呢?我还是倾向于要学习知识,提升认知为主。接触大佬的时候,他最大价值一定是他的认知,而不是给你那点有形业务。
认知就是理解事物的底层规律,技术研发就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底层规律,道理逻辑都是一样的。一个好的技术人员要一个探索的心,不断地用好奇驱动自己不断地进步,我们做企业要能够不断招募到这种技术性人才,给他们这样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有一个系统可以把技术之外的东西体现价值。
希望阳戟公司能够践行这个理念,能够不忘初心,坚持以研发为重心,小公司不坠青云之志。
本文写给自己,也写给走在路上的各位同仁。
愿科技之光踏浪而来!



往期推荐


高峰论坛议程抢“鲜”看!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诚邀您共襄盛举!
一个强烈的信号,垃圾焚烧“拐点”到了!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干扰市场,危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