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理念密切相关。但如今,有些食品虚假传言满天飞,让人难分真假。为此,人民健康网推出《一日一食》栏目,为您普及食品科学知识,揭穿食品谬论,带您吃出健康。
鱼类是人类食品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所含的很多成分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多吃鱼类不但能够防治疾病,增强体质,还能益寿延年。鱼的鲜味与生俱来,而烹鱼之道在于选材与做法,就是挑选优质的鱼肉,辅以合适的烹饪方法。那么, 鱼到底该怎么烹调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鱼类的蛋白质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鱼油的化学成分和人体肌肉的化学组成相似,所含的钙、磷等物质及维生素A、D、B1、B2等比其他肉类要高得多。且鱼油不同于其他动物脂肪,它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血液凝固,能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以防治冠心病或脑血管意外。此外,鱼肝油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A、D,可防止和治疗软骨病、夜盲症、肺结核,是儿童长期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鱼类的精子可以提取出鱼精蛋白,以之制造的鱼精蛋白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首选药物。
在肉类中,鱼肉是最容易消化的。鱼肉的这些特点,很适合体质虚弱之人、大病初愈之人、中老年人、儿童和产褥期、哺乳期女性食用。
淡水鱼养殖一般为春放冬捕,所以冬天的草鱼、青鱼等淡水鱼会比较肥,个头也大。并且,冬季,养殖户要对鱼塘进行清塘处理,所以也导致养殖淡水鱼集中上市,此时购买物美价廉。草鱼可炖可红烧,青鱼属食肉性鱼类,可清蒸、红烧。
冬季带鱼会洄游至东海越冬,这时膘肥体壮的带鱼便成了冬季里的美味。每逢春节,带鱼都是新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味。
立冬以后,正值鲫鱼产卵期,肉肥籽多,滋味鲜美。鲫鱼做法多样,烧、炖、焖均可,以做汤最为美味,比如鲫鱼豆腐汤、鲫鱼蘑菇肉片汤、鲫鱼猪蹄汤等。
一般鱼长到八分大时最适合烹饪。因为这个时期的鱼刚好处于“青春期”阶段,性已发育成熟,其肉质比较饱满,味道也非常鲜美。而太小的鱼因为还没有长大,肉质则不够鲜嫩,刺也会显得较多;鱼长太大后,肉质会较粗糙,其体内积聚的有害物质也会增多。购买时,建议大家鲤鱼和武昌鱼选一斤半左右的,鲫鱼选半斤到一斤的,草鱼选四五斤的。
在临近产卵期时,鱼体内的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储存更丰富,肉的味道也更鲜美。而等产卵期过后,鱼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则大量减少,鱼会变得干瘦,肉质也变松。
烹鱼方法比较常见的有蒸、炖、煮、烩、烧、烤、煎、焖、炸、汤、做鱼丸等,还有近年流行的生吃等。
最宜保持鱼的本来形状、自身鲜香特点以及营养。适宜选择腥味、土味小,肉质细腻顺滑,相对刺少的鱼种,如江团、鲈鱼、多宝鱼、武昌鱼等。
所需原料先经炸制、煎煸后,再加调味料和适量水,用大火烧开,中小火烧透入味,最后大火收浓卤汁起锅。烧制可在烹饪过程中增加调味料在成品中的表现力,比如红烧多用酱油、糖;酱烧多用香辣酱、豆瓣酱、甜面酱,油香、料香、鱼香相辅相成,产生新味觉刺激的同时,可遮盖鱼本身的缺点。土腥味大的鱼更加适合这种方法,比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热油爆香各种调料,加汤煮鱼肉,出锅后再用热油淋浸成水煮鱼。爆香后的调料热油可掩盖鱼本身的味道,因此对鱼肉本身味道要求不高。但有些鱼肉较嫩、肉多、刺少,比如鲶鱼、青鱼、鲢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