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林孝埈夺金! ·  14 小时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镜观亚冬|高清大图直击开幕式现场 ·  昨天  
读嘉新闻  ·  大S代言广告被撤下,品牌回应 ·  昨天  
读嘉新闻  ·  大S代言广告被撤下,品牌回应 ·  昨天  
南方日报  ·  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哪吒2》凭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美国“年”与中国味儿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8 17:42

正文

农历走到了猴尾鸡冠交接处,牵动亿万中国人的春运如约而来。当现实中人群川流不息之时,互联网上的舆论环境也仍旧扰扰攘攘,三天一个小热点、五天一个大争议。这几天除了春运大话题之外,谁谁拿了美国绿卡是意见领袖和吃瓜群众舆论的风暴中心。

我无意对任何具体的事件发表意见,倒是觉得有件事情值得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并不那么了解美国,但每每遇上这样的热点话题,都会评论一番,“美国这样好这那样不好,相比中国又这样好那样不好”……我们对美国的认识来自于多年形成的刻板印象,和意见领袖的科普教育。但真实的美国真的是这样吗?

就说过年,我记得有人在微博上喷过: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陋习,很多人都会说 “看人家美国人就不过年,便不会经历春运途中拥挤的人潮” 。然而他们也同样无法感受到中国人这份对“家”的执念和归家后的幸福与温暖。其实,就中国新年的精神内涵——“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喜庆祥和”来说,美国人不仅“过年”,而且他们的“春节”有着强烈的仪式感和浓浓的“年”味儿。

美国人的“春节”并非中国人耳熟能详作为舶来节日的圣诞节,而是感恩节。2015年冬到2016年春,我在美国密西根州逗留数月,躬逢美国“春节”时段——由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的全家团聚火鸡大餐和黑色星期五的疯狂购物开始,在圣诞节的华彩圣诞树和互送礼物中(12月25日)达到高潮,最终到元旦后结束,大致相当于我们的“除夕-元宵节-二月二”的农历新年周期。

既然美国人也“过年”,所以他们当然也有春运,每年上述时段的机票价格狂涨,十分紧张,只不过美国的人口只是中国的一个零头,其“春运”景象在壮观震撼上无法与中国春运相提并论而已。

至今仍然记得吃到撑的烤火鸡+土豆泥+南瓜派+玉米蛋糕的感恩节大餐、记得皑皑白雪金碧辉煌的圣诞树、记得不同肤色的人互相祝福的笑脸,对我来说这就是丰厚浓郁的美国“年”的味儿。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我们的城市生活轻描淡写地收编了圣诞节各种商业符号,欣欣然将之变成一个购物狂欢节,与此同时, 我们自己传统的中国年的味儿却变淡了。 这并非我个人孤立的感受,而是中国人群体的感叹。




那么,年味儿为何由浓转淡?这其实是社会变迁中多元因素叠加的结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7年的今日,中国发生了社会形态演进型的变迁,按照作家余华的说法,我们在短短40年间走过了欧洲200年的历史进程。在经济上,我们由传统小农社会到加入全球化进程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让社会产品由匮乏到丰盛,农历新年不再是一个难得的物质充裕的节日;在社会结构上,我们的家庭关系面临从“传统家庭导向”到“核心家庭导向”的变化,春节的传统文化仪式性当然也有所减弱。




然而,总有弥足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藏呵护,就如陈之藩在《剑桥倒影》中所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 我们的年味儿,就是世世代代的华夏历史培养出的欢欢喜喜的传统再生成的幸幸福福的文化。




所幸传统是活的,它等待人的发掘养护,让它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有鉴于此,近日看到 飞鹤乳业 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发起的一个大型公益活动深得我心, 它的主题就是 “寻找曾经的年味儿” ,这个行动旨在回溯中国新年中“欢欢喜喜的传统和幸幸福福的文化,让中国人过更有中国味儿的春节。此次活动还打造出了一系列别具新意的“年味儿”海报,主题与曾经的年味儿十分贴合: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逛庙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