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ci-Hub网站被永久封禁的消息刷爆了科研圈,我想问科研人的论文还好吗?
这个寒假反正我是恨不得克隆十个自己,一个泡在实验室盯实验结果,一个去盯基金申请,一个去写月底要送审的稿子.....
还有另外七个“我”,还有六七篇论文还没搞定,转眼毕业论文又要开题了,好像加上一个“本我”,刚刚够用,我可真是个数学天才!
好不容易趁着“努力学习”的时候想在朋友圈矫情一次,结果发错分组还被长辈质疑,“至于吗,不就写个作业?”
好家伙,整得我都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只有我这么兵荒马乱?
其实,期末最头疼的不是事情多,是那些没有任何操作性可言的「重复劳动」。
一整天下来,全在
找梯子、找文献、找前沿成果
,然后还要打包下载,有的PDF格式的文档想做个笔记做着做着都不知道自己看到哪儿了......
等到自己要开始写了,已经晚上十一点了,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学术观点,可是不写又不行,只能开始东拼西凑,生产一堆学术垃圾。
可是我同门有一个师兄,也就比我早一年,可他都发了五篇SCI了 !
导师有时候在群里想让我们帮忙查一些冷门文献,每次也都是师兄最快找到。
同样是搞学术,师兄每天看上去都特别轻松,甚至每周还有空去看(谈)电(恋)影(爱)。
“资料和文献那么多,你都靠自己手动找,能不慢吗?”
说完,师兄就给我演示了他是怎么查文献和找资料的,原来他都是用Python自动完成的!
本来还不太了解,但看完师兄的演示后,我惊掉了下巴:
最让人头疼的文献,用Python 3秒就能定位,5分钟一并
下载相关领域的关键文章、重要作者和科研热点,追溯引证关系
。
实验数据自动
整合成列表
,便于查看筛选;还能自动清洗,一键剔除用不到的。
Python能把数据自动输出成
折线图、三维图、直方图、嵌套饼图
等规范高质量的图表,直观展示千辛万苦得来的研究成果,助力文章发表。
难怪师兄期末气色还这么好,有了这个神器根本就不用熬夜吧!
要是大家都知道用这个查文献、做数据,写论文时也不至于这么煎熬了!
于是,我向师兄打听了一下他为什么会知道Python能够用来做学术,编程一向不都是程序员的看家本领吗?
他说,他是在参加某次中科院组织的论坛时,听了有关于Python的讲座,发现它功能强大,然后开始学习的。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中科院早已开始在科研领域普及Python了:
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Paul Romer,这位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也是Python编程语言的忠实粉丝。
经济学研究会涉及到
大量的数学运算和统计
,而Python是最适合数据科学和统计学领域中的语言。
看来,Python真的已经是新时代科研的趋势了,不会Python的科研人,可能连领域前沿成果里的数据模型都搞不清楚了。
你会发现,大多数科研人一旦踏入科研领域,就开始怨天怨地。
实验固然枯燥,文献当然也难啃,
但最痛苦的是你大把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打杂上。
如果这些杂事都不用自己处理,科研人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
-
-
批量处理Excel&Word&PDF文件,不再怕软件崩溃
-
这不需要有科研界的海螺姑娘,只需要几行代码,Python就都能帮你实现。
△几千条论文几秒钟瞬间抓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数据时代,科研人想要如鱼得水,学会Python应当提上日程。
这也是我想把风变编程-Python小课推荐给大家的原因。它家做的是针对小白的Python课程,
不用看视频,每天抽出半小时,
4天0基础就能入门。
报名超火爆,已经有
310万学员
通过这款课程迅速入门!
这么靠谱的课其实也不贵!为大家争取到了
四天人工智能 Python入门体验课
100 个限时优惠名额,赶紧先扫码抢占名额吧!
风变历时4年潜心研究了人类学习模型,推出了这款颠覆的编程教育产品,专为从0到1的新手设计。
市面上完全没有其他值得你购买的同类课程。这个理由说得很直白,但很抱歉,这是事实。
比起枯燥乏味的视频教学、培训材料,风变编程将学习变成一种游戏和电影场景的挑战,学习就像打怪升级,完成挑战解锁新关卡。
< 风变编程-Python小课体验课-课表 >
不用看直播、看视频课,
每节课只需要30分钟,睡前敷个面膜的时间就能学完。
学习的进度自动保存
,如果有急事离开,随时回来打开就能继续学习。
也可以反复学习哦。
Python小课把知识点都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小游戏,全程“说人话”。
每按一次回车键,就弹出一次对话;一边刷千寻、灭霸、美国队长这些有趣剧情一边学习,
这也是行业内的首创哦。
曾经有学员表示:“一学起来就上瘾了,连闯3关,太有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