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素年锦时朗读音频
“只要家里头吵吵闹闹,这个家肯定完蛋;倘若能好好说话,再穷的家也会兴旺起来,这就叫家人一条心,泥土变成金。”和睦的家,能给人很大的滋养,人的精气神足了,家也会随之兴旺。家庭问题专家刘禾粟,曾对100个家庭进行深入研究。她发现那些越过越差的家庭,都有个共同点——家里充满了挑剔、指责,甚至欺辱、谩骂。很多时候,家庭的不幸并非源于外界,而是内部滋生的矛盾,坏了生活的根基。当我们对最亲近的人肆无忌惮地说狠话时,语言就会变成祸事的导火索。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外祖父一家的命运,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家道中落之后,外祖父变得霸道专横,一家人的相处也是夹枪带棒。生意差的时候,外祖父就把气撒在外祖母身上,对她非打即骂。外祖母也不甘示弱,稍微遇到点不顺,就哭天抢地抱怨哭诉。两个舅舅为了争家产打得头破血流;两个舅妈也为了生活琐事针锋相对。他们互相诅咒,恨不能把所有的恶意全倾泻在家人身上。外祖父破产,母亲患病去世,阿廖沙失去了所有依靠,只能混迹社会最底层。一家人,就像一条绳上的蚂蚱,向来是好在一起,坏在一起,难分你我。彼此间恶语相向,这种撕扯与消耗最终会把一家人抛入厄运的深渊。日本作家佐藤富雄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喜欢把“一定没问题”“总会有办法”挂在嘴上的人,运气往往很好。“语言,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个人经常说的那些话,将会成为他的生命预言。”而在吸引力法则的运作下,和睦的家庭,又能引来更多和善的事。但比起其他穷苦人的怨声载道,母亲却从未说过一句哀怨的话。庄稼长得不好,母亲说来年肯定丰收;过年吃不上肉,母亲说能吃饱肚子就好。还有一次,林清玄说他想成为一名作家,要靠写作来养活自己。有长辈听后,忍不住呵斥:做什么白日梦,就你还当作家?但母亲却赶忙过来搂着他,笑着说:“我相信你能成为作家。”是母亲的话,将日子里的苦化为生命里的甜,扭转了一家人原本不幸福的命运。言随心走,心随念走,一家人往好了盼,再难的日子也将否极泰来。心理学家杰克逊,将家庭模式分为两种:“消耗型”和“滋养型”。“消耗型”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像黑洞,吸食彼此的能量。而“滋养型”的家庭,永远是理解多于苛责,鼓励多于打压。在这样的家庭中,再大的事也变小了,再难的事也变简单了。赵锡成的家庭被称为“美国华人第一家庭”,两任美国总统都对他赞誉有加。赵锡成真挚地说:这说明我一生爱我太太,真是爱对了。丈夫会温柔地对妻子说辛苦了,妻子会体贴地提醒丈夫多休息。教导孩子上,他们也极有耐心,很少批评责骂,更多的是建议和引导。所以,赵锡成才能专心事业,白手起家成为巨富,朱木兰才能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孩子。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提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下,碰上再多的烦恼,父母总能聊到一块去。从日常趣事到人生大事,从可笑的事到可气的事,都谈笑风生。在杨绛的记忆里,全家人没有红过一次脸,没吵过一次架。等有了自己的家庭,杨绛对丈夫和孩子说起话来也总是和风细雨,温柔体贴。这也就不难解释,她和钱钟书在风雨飘摇的年景里,总能遇难呈祥,柳暗花明。理学大师孙奇逢说过: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而其自操之。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