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家人、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和朋友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很荣幸能够受到研会邀请,分享获评本学年国家奖学金的“经验”。其实我认为以下分享的文字,谈不上是经验,更多的只是以亲历者,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些自己研究生三年以来的部分想法和感受。因此就内容而言,可能并非全是学术面向的。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初步迈入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身处信息不充分的当下,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未知的未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迈入北师大校园的大家都是考研或者保研中特别优秀的人,也自然都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变得更好。但是在进入新的环境后,难免会产生落差或者各种不适应。虽然当时的自己并没有答案,但是经过不断尝试,到现在回头再看也逐渐意识到了,这或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答案。就我个人的想法而言,当处于这种境况时,除了要积极请教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先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以总结出自己的性格、价值追求、学习习惯、工作模式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等,来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即清晰的“认识你自己”,以明白自己的边界在何处。当这个过程结束后,我们还需要再根据新的外部环境,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模式,
以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所以说过去也暗含着未来。
其实回看每一个阶段,就会发现在不同的阶段,评价体系是不同的,外部环境也是迥然相异的。而我们之所以会在进入一个新环境后感觉无所适从,或者感到很“拧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还是在以过去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而没有进行针对性调整,因此自然很难与当下所处的客观环境相适配。
相信大家在迈入研究生阶段之初,都或多或少的会有对未来的期许,有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或者实现的目标。那进入研究生阶段,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和未来规划,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如果自己心中有些事想做但是还没有去做,就可能会对这些事情心存幻想,不自觉的赋予其本不属于它的滤镜。而在这种附加的滤镜面前,就会使自己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而不知该如何选择。
经过尝试,我觉得打破这种僵局的办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心中所想的规划都尝试一遍,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作为最终的判断尺度。
例如,如果觉得自己未来适合或者想要从事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等职业,那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各种宝贵实习机会,全职的去体验和感受一下。其实用不了多久,就会大概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或者适不适合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试错成本的问题,而在研究生阶段相比于真正工作步入社会,试错成本其实是很低的。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自己在这段时间去试错、去体验和去探索自我。这样就可以积累经验,在自己真正面对选择时,作出一个更加清晰和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实我觉得,在选择这件事上,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即“小马过河”。
我们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不同的立场、能力和经历,来提供某些旨在对他人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当然基本都是真诚的和有价值的,但是经验再多,最多也可能只是“仅供参考”,未来的决定权还是在于自己。
因此,对于作出选择而言,还是应该自己多去亲自体验一下试试,这样最后才可能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答案。
当然以上的想法其实是在自己不断试错之后,才明白的一些可行性道理。但是回想当时的自己,其实更多感受到的是种面对未知的焦虑、迷茫和不知所措。还记得当时在研一阶段,面对发文的毕业要求时,压力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在本科阶段虽然也发过论文,但毕竟是校内刊物,因此就公开发表期刊的选题、刊物选择和投稿流程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在现实论文难发的环境下,自己的论文是否能达到期刊的录用标准……并且研究生也不再像本科阶段那样,能时常见到正向反馈,因此在该过程中,会时常陷入一种“没有意义感”的困境之中,进而产生努力是否有用的疑问。但是客观来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并非是因为我们自身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所客观造成的。因为写论文并不像做试卷,做完一题就是一题,其产出本身就是会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灵感的迸发,很有可能是在某个很偶然的、与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的瞬间。
所以,当我们身处于这个阶段,还是需要多客观分析外部环境,而不应过度的将问题归结于自身,从而导致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内耗,错失本可以变得更好的机会。
其实在本科阶段,第一次接触“学术”、“科研”之类的名词时,感觉这是种高不可攀的事物,离自己很遥远。但是随着后来写多了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必要在心中将这两者束之高阁,而应当将其拉近距离,进行“祛魅”。现在看来,学术论文写作其实就是种基于自身兴趣而产生的,具有规范性的“自我表达”。
通俗的讲,就是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出现感到好奇,而有种想着我该怎么去解决的冲动,或者形成某种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执念,这其实就是“自我表达”的原始冲动。
道理是简单的,但是在明白道理后,还是写不出来或者发不出来该怎么办?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从写作的源头——“选题”进行把握。也就是说,在自己最开始进行写作时,就需要充分调研好论文的选题“市场”,明白在当下自己的学科内什么话题是正在热议的?社会中出现了什么新兴事物或者新问题,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加以解决的?
简言之,就是需要在期刊偏爱的选题中找到自己也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为自己选了个只是自己感兴趣,但是没有“市场”的题目,即使后续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打磨它,最后可能也只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随笔,而难以收获“发表”的结果。
而我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研一阶段,有篇文章写了将近大半年,好不容易写出来了,但是投了数家期刊却屡屡碰壁。得到的结果,要么是不回复,要么就是拒稿,导致自己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事后总结发现其实就是选错了题,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选择弃稿,至今为止这篇文章还躺在我的文件夹中。虽然这篇文章最后没有被发表,但是自己却也收获了经验,因此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也是有“结果”的。
除了认真调研选题“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之外,
我觉得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交叉领域”的研究。
这点该怎么去理解呢?如果仔细调研下期刊市场就会发现(具体可以参见万维书刊网),现在专门的法学期刊和大学学报很少会出现硕士生独作的文章。并且由于发表的法学文章较多,因此这类刊物对作者的学术水平其实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文章并不具有特别新颖的观点和较强的写作水平,一般是难以被录用的。与之相反,其他专门领域的刊物,相对而言是乐于接收法学文章的。因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很多领域是需要法律来发挥作用的,这也就创造了“需求市场”。
也就是说,某些专业领域的期刊也需要一些法学视角的文章,来解决该领域内的问题,为该期刊注入“新鲜血液”。
而对于文章具体写作的部分,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何海波教授的《法学论文写作》和刘南平教授的《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自己在看了之后感觉很受启发,特别有帮助。另外,还有一点感悟,就是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完美主义倾向。
论文的写作不宜拖太久,应该“先完成再完美”。
因为一切没有落到纸上的思考,都将可能会烟消云散。
对此有个小方法,就是在论文写作之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框架,在框架下再将脑海里的想法,不管有没有逻辑的都先写到里面。写下来之后,再对这些想法进行排列组合,从而构建出其中的逻辑。
三年的读研时间现在回想看来,其实过的是非常快的。有时候感觉,读研对于应届生而言其实就是个社会化的过程。该阶段培养的并非纯粹都是学术能力,而更多的是面对各种问题的抗压能力。具体而言,读研所要面对的压力,包括但不限于毕业压力、同辈压力、社会压力和自我压力等。在面对各种压力,以及青年阶段所特有的迷茫感和焦虑感时,如果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排解压力的合理出口,有时候真的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只把自己的焦点和目光集中于学术或者专业一隅,而更应该关注生活本身,将学业之外的更多精力用来研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更好的生活。
“生活的支点越多内核就越稳”。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处于研究生阶段,虽然学业可能是我们当下所要关注的主线。
但是除此之外,生活其实还有很多面向。除了学业外,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与更多的人交流,以及在生活中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