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2019
科学尚未普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青春本就是一片液态的疆域 ·  10 小时前  
浙江大学  ·  浙大病理AI助手,3秒锁定癌症病灶 ·  2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通知|关于公布武汉大学2025年普通本科生转 ...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变淡?我们何去何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2019

15%的中国

水库2019  · 公众号  ·  · 2018-07-14 09:28

正文

一群地理控,专注探索极致风光


美丽地带的贫困

文 | 星球研究所



本文由公益项目 幕天捐书

与星球研究所联合制作


一张地图摆在我的面前

它是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图

如果以面积计算

可以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

也就是中国最穷最穷的


15%


2017年底

中国3046万贫困人口

大部分就居住在这15%的土地上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划定,如果加上之前已经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甘青川滇四省藏区,则是14个,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将更大;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


他们被高速的经济增长排除在外

繁华与他们无关

小康生活与他们无关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也与他们无关

很多人会有疑惑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

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面积的贫困

因为他们懒惰?

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吗?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最后的极端贫困

往往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些让外来旅行者赞叹的美景

背后却是当地人的艰难求生



1

喀斯特式贫困


其中最典型的一类贫困

可以称之为喀斯特式贫困

这是一个令大众感到陌生的词语

它源于一种地貌

19世纪末

西方地理学家在南欧的 喀斯特高原

发现一些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蚀后

会形成包括溶洞在内的一系列地貌

于是将它们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 (K arst)

(部分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又称岩溶地貌,图片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数十年后

中国的地理学家意识到

南欧的喀斯特高原不过是冰山一角

中国才是喀斯特地貌的集大成者

尤其在南方滇、桂、黔、川、湘诸省区

地表上沉积了总厚度达10千米

裸露区总 面积超过50万平方千米的可溶性岩石

南方充沛的降水

又加剧了岩石的溶蚀

滴水穿石的改造持续了亿万年

从未停歇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碳酸盐岩是可溶性岩石最广泛的一种,红线内为喀斯特地貌密集区域,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参考《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水流沿着岩石地表流动

切割出许多凹槽

凹槽愈溶愈深

中间突出的部分越发尖削高大

高度可达30-40米

剑状、塔状、柱状、蘑菇状

形态千变万化,有如岩石森林

是为 石林

(石林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点击放大查看,制图@National Geographic,由国家地理中文网授权星球研究所使用)


例如位于11个特困地区 武陵山片区的

贵州 思南石林

4.9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千峰竞秀

石林、森林相互掩映

(图片源自@全景)


湘西 古丈红石林

紫红色的碳酸盐岩上

布满了清晰的水流痕迹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石林之外

另一种溶蚀规模更加庞大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

水流 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山

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

则被称为 峰丛

如果山体相对独立散布

则为 峰林

(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朱学稳《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


典型的峰丛当属位于11个特困地区之一

滇桂黔石漠化区的

广西大化县 七百弄

从高处眺望

900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石峰

如排山倒海一般袭来

是世界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喀斯特峰丛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钟永君)


同样位于滇桂黔石漠化区 云南 罗平

则是典型的峰林代表

一座座山峰圆润得如同

小馒头、小豆包

(罗平的喀斯特峰林与油菜花田,图片源自@VCG)


与此同时

地下的溶蚀也不容小觑

它制造出巨大的 溶洞

(溶洞示意图,图片源自@VCG)


位于贵州的 双河溶洞

长达117千米

是中国目前已知最长的喀斯特洞穴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贵州双河洞,摄影师@赵揭宇)


溶洞中还会形成殿堂般的 洞穴大厅

最大者厅高200米以上

面积11.6万平方米

相当于16个足球场

(贵州紫云县的苗厅,中国最大的洞穴大厅,摄影师@向航)


当溶蚀继续

洞穴大厅发生坍塌

会在地表制造出特大型塌陷漏斗

天坑

(特困地区之一乌蒙山片区云南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 柴峻峰


天坑四周崖壁直立

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

(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柴峻峰)



最大者甚至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米

全球位列前3名的超级天坑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以及广西巴马好龙天坑

全部位于中国境内

并且都在11个特困地区之中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图片源自@全景)


石林、峰丛、峰林、 溶洞、天坑

拥有如此独特景致的地区

在人们印象中

似乎都应该拥有像桂林一样的田园生活

(类似桂林山水的广西隆安布泉乡,摄影师@ 谭嗣怀


然而 美景却带来了贫困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3个

武陵山区、乌蒙山区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区

都面临着缺水、缺土的严重问题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首先

这三个片区年降水量往往超过1000毫米

将近北京的两倍

但缺水也是真真切切的

地表上几乎存不住水

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孔洞就像是无底洞

“吸”走了大部分流水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系示意,图片源自@VCG)


流水在地下汇聚成了

中国最庞大的地下河系统

多达2836条、总长1.3万千米

(贵州 清镇市暗流河,地下河水突然从崖洞中流出,形成一道“口若悬河”的瀑布,摄影师 @李贵云)


地上却是干旱频发

(2010年3月贵州六盘水市一处干旱的山村土地,摄影师@李贵云)


人们不得不为水源奔波

(拍摄于2005年12月,摄影师@李贵云)


其次

流水不断地冲刷

使得表层土大量流失

而自然状态下恢复1cm土层需要至少100年

缺少土壤

人们必须精打细算地利用零散耕地

(武陵山片区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在夹缝中寻觅一块薄田

哪怕是石林遍地

(思南长坝石林, 拍摄于2008年6月, 摄影师@李贵云)


峰丛环绕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峰丛间的洼地,被开垦成一圈圈盘旋的梯田,形似龙卷风,因此得名龙卷地,摄影师@焖烧驴蹄)



既缺水、又缺土

岩石遍布的大地

实际上成了石质荒漠

石漠

(韭菜坪, 拍摄于2013年9月, 摄影师@ 李贵云


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三个片区的石漠化

使得它们成为中国环境最为危急的贫困区

甚至超过了人们熟知的黄土高原

这里居住着数十个少数民族

世世代代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

技术生产力、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

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超过100个

(部分贫困县在2017年退出,但贫困县总数仍在100个以上;下图为彝族 ,正在参加当地集地 活动“毕摩”,摄影师@ 张源


曾经轰动全国的洞穴中的小学校

也位于这里

(贵州安顺中洞小学,现已搬出,摄影师@李贵云)


上学的孩子们

在石林间穿行

(贵州六盘水市杨梅乡彭寨小学放学路上,摄影师@李珩)


即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

也往往难得一块平整的土地修建操场

(贵州赤水两河口的一座学校操场,紧贴大山,一道瀑布还悬挂在上方,摄影师@李珩)


这就是

喀斯特式贫困

(卫星拍摄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的喀斯特地形,底图源自@Google Earth)




2

高山峡谷式贫困


另一种贫困

我们称之为高山峡谷式贫困

中国地势从西向东可以划分为三级阶梯

阶梯之间海拔差异巨大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从高原发源的河流

沿着“阶梯” 逐级向下跌落

携带着巨大的势能 在沿途劈山开路

切割出壮观的V形谷

在河流侵蚀的初期

V形谷谷坡陡直 近乎直上直下

是为 嶂谷

(嶂谷,图片源自@VCG)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 马岭河

在贵州境内制造出连绵沟壑

再加上60多条瀑布在崖壁上倾泻而下

绝壁陡立、浊浪滔天

(马岭河大峡谷,图片源自@VCG)


当嶂谷继续拓宽、加深

便会形成典型的 峡谷

(河流峡谷示意图)


尤其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

高黎贡山、怒山、沙鲁里山、大雪山纵贯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江河穿越其间

山高谷深、 高差悬殊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 李珩


再加上构造运动所产生的裂谷、地缝

中国正是各类高山峡谷的王国

(比补裂谷群,摄影师@杨勇)


高山峡谷维持了许多山区的生物多样性

它们是中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中国的动植物基因库

(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摄影师@商睿)


却也给 11个特困地区中的峡谷居民

带来 高山峡谷式贫困

村落紧贴着悬崖激流而立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金沙江民居 ,摄影师@柴峻峰)


坡度大者

整个村落 似乎都随时会滑落谷底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 杨涛


人们尽可能寻找相对较缓的坡地

开垦梯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梯田,摄影师@柴峻峰)


两边夹峙的高山

却又在峡谷中形成雨影区

湿润空气难以进入

炎热干燥的 焚风

更是将原有的水气也统统带走

本应湿润的峡谷成了 干热河谷

一片荒芜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 商睿


然而以上这些还并非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 交通的封闭

峡谷时常 深达千米

谷中又有汹涌奔腾的河流

人们只能在无遮无拦的悬崖边行走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杨涛)


或是依赖简易的溜索

经历惊心动魄的一跃

(六库附近的怒江溜索,摄影师@ 芮京


高级稍许的索道

则加以铁质围栏

让出行者可以多拥有一点点安全感

(湖北恩施鹤峰县走马镇索道,摄影师@ 张源



即便新式的大桥逐渐开通

一些溜索、索道 依然发挥着作用

成为中国高山峡谷区令人胆寒的风景

(北盘江大桥, 摄影师@钟永君)


交通的 封闭阻隔了峡谷居民与外界的交流

许多村落社会发育程度较低

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以云南普洱市西盟县为例

2017年农村常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0%

(云南 西盟县佤族村落,佤族是1950年代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 政府统一建设了新农村,摄影师@张源)

当摄影师进入西盟县的佤族村落

村民热情地拿出大餐“芋头”招待

(西盟佤族村落,摄影师@ 张源

农闲的女性织着色彩鲜艳的佤锦

(摄影师@ 张源


在高山峡谷的夹缝中

生命努力绽放

(金沙江附近的一朵小花, 摄影师@商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