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造就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那個NG  ·  便利店的精神状态还是太超前了 ·  9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苹果+阿里=iPhone中国AI? ·  13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苹果+阿里=iPhone中国AI? ·  13 小时前  
小众消息  ·  新年第一个暴击,感觉自己要失业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造就

苏运升:当城市可以像芯片一样升级,“逃离”将不再上演 | 造就

造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2-09 20:58

正文

造就x上海青联 联合呈现

苏运升

城市规划博士


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是如何像计算机的芯片一样,逐渐迭代升级进行创新的?


加智减能和城市摩尔定律


大家看到这个总图。原来上海世博会所在地是一个重工业区,里面有江南造船厂、炼钢厂等,是一个灰色的区域。在世博会之前即使路过这个区域,也不能够感受到黄浦江的存在。



而现在整个区域变成了城市中心区,有很多办公等城市功能,包括电动公交,江水源热泵,还有一些水净化的设施,至今都还在工作着。


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那些炼钢炉被拆走,这个区域的能耗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有大量的人口,人的脑子涌入,让这个区域的计算或者信息传递能力变得更加密集,大家在这里发微博、传视频,有大量的信息从这个空间中涌入涌出。


整个区域从一个能源消耗高信息很少,到信息很多能源消耗降低的过程,我把它称为城市的摩尔定律。



小到我们人体的细胞、大到房间、城区、自然,都在一个大的巨系统中间,这个系统有一个很简单的、统合所有尺度的逻辑和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要使得系统里头的乱序度不要增加,就要持续向这个系统输能。


如果这是个生命系统,那么它就会有减熵的能力,能够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如果这个系统的有序性被打破,那这个生命系统就进入一个衰老衰亡的过程。


整个的这个过程,可以把它简化成 加智减能 的过程。也就是说,为了保持秩序,要持续对系统进行管理,给它更多的信息,同时这个系统的能效会提升,这就是加智减能。

摩尔定律


最早由英特尔创始人提出来的摩尔定律,指的是每18个月,每单位面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元件数会增加一倍,同时它的单位面积能耗会降低,速度会提高。


我们的计算机,从原来很笨的386到现在的iPhone,未来可能还要进一步缩小,甚至逐渐会消失,植入人体等等,这个体积在缩小的过程,中间信息传递的距离减小了,同时能耗降低了,这叫做摩尔定律。



我们看到摩尔定律同时发生在城市中所有物体中间,比如说电灯,从蜡烛到电灯,到LED灯,它的能耗下降,能效提升,体积缩小,信息传递的可能性增加。电灯泡只能做开关操作,但是LED灯可以变颜色,它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来做信息的传递。


同样,建筑物也有类似摩尔定律的规律在支撑着。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220伏电源的建筑,以及未来我们可能会进入到一个直流电建筑时代,包括它的材料等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系统里大多数的能源,会是直流电,跟人体的电压更加的匹配,不会伤害到人体。


城市用电的220伏接到住宅里头,通过厨房和卫生间进入到客厅、卧室蓄能的电池,以及楼下的电动汽车、阳台上的发电板。全新的直流电系统正在产生,而这过程,也符合加智减能的趋势。

创新的空间历程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空间的拓展图,所有今天的智能硬件创新,都是从用户这个中心点向外逐渐进化的。


最早的是手机,手机之后是穿戴式,穿戴式再往后,是电动的汽车,再往后风口会转向智能房屋、智能社区以至于到最后更大的,比如说无人农场、无人机的配送等等,这些是创新的一个规律。


今天不再是以技术为中心进行创新,而是用户为中心在创新,人的体验是从内到外的,toc的市场,才是一个创新的蓝海。


空间压缩机制和跨界创新


这张图切成两半的话,上半部分全部是关于data关于虚拟的世界的部分,他的两个标准叫Smart和Security,信息安全和信息智慧同步进化,推动整个智慧度的提升。


下面是Safety和Sustainability,就是在原子的层面,物质、现实空间、实体空间的层面,我们看到它的材料等,都要以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结构安全的方式,双方博弈共同进化。


中间是Share和Service,分享经济、共享经济使得城市里面原来私人占有的那些物体,逐渐变成共享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个人拥有一辆小汽车,但是以后汽车会变成公有的,这样的话,就有更少的汽车保有量,让更多人能够使用,这个是摩尔定律空间压缩的机制。



另外一方面,服务经济的推出使得人们从原来实体经济为主变成一个人和人互相服务的、更加注重创意产业和信息体验的经济结构,这也使得城市有机会更加压缩,使它效率更高。


整个信息空间跟物质空间的革命,必须要一种系统化的形式来进行革命,而不只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风险投资、创新等,都在垂直领域。跨界的创新,才是我们未来需要推动的创新机制。

而这样的创新必须要有一个空间,所有的市民在里头共同创新,人不只是作为消费者进入,而是作为创造者进入,然后互动起来,这个才能推动整个系统的全面的进步。



比如说老厂房搬走以后变成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把发电厂变成美术馆,这都是创意价值的典型体现。

城市“芯片”


我们过去两年曾经在中国很多地方做的就是类似这样大疏大密的城市。


在一个地区,容积率可能达到6%以上,地面没有私人小汽车,只有公交车,所有的车下地,地面只开发给行人自行车。用多层的公共空间来使得更多的人,在这里有知识分享,有创新意识产生,有更多的人可以互动,居住和生活可以更加的靠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整个城市性能。



你可以把这种高密度的两个中心,称作城市的芯片,当这个城市集体加上芯片以后,它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使得城市进化速度加快。没有城市创新,基于公交枢纽的一种步行化的、高度混合的一个中心城市很难在未来进一步的突破现在的极限,向前迈进。


我们看到今天的很多的shopping mall、城市综合体都在面临着线上电商的冲击。事实上如果把线上线下结合得好的话,可以获得更高的信息体验度,更小的能耗。因为分散式的线上购物,物流实际上是乱的,物流成本无法控制。 如果在线下扫码,进行归并,可以实现更集中的购买。



比如说把3D打印的鞋垫,放在城市中心区让用户可以参与,根据自己的脚型来定制、设计自己的鞋子。这些设计,都可以留在这个店里,如果下一个消费者来购物的时候,还可以赚到钱。


那么城市综合体的定义,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它不是一个消费场所,而是一个创造的场所,是一个人和人互动,互相之间产生激发新的跨界思想、产品的一个场所,它的价值翻倍,信息的传播率以及智慧度进一步提升。


而这样的一个城市进化的路径,一定是从整个城市中间一个点开始,逐渐向外与网络状的方式,向外延拓,然后有更高级别的中心产生,进一步的激发出更大规模的创新行为。

城市创新的三级孵化


所以如果城市装芯片的话,一定是用3个步骤,分别是校区,社区,城区,从年轻人更加聚集的校园周边,到一个社区的中心,再到一个城市的中心,以这样的一个分级升级的方法向外孵化我们创新的模式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如果要开一个新的饮料店,创业者想把芥末放到茶里,但普通城市消费者肯定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这样的一个新饮料,最好的方式是在大学里以一种party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推出来;然后在获得品牌的延展度之后再进入到社区,让普通大妈都能接受,最后再扩展到城市,进而推向全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