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VD市场规模自2023年以来,其实已经不增长了,甚至未来长期增速都只能维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那么IVD的未来在哪里?
随着医保控费和全面集采的时代到来,检验科的市场已经越来越难做了,这个原本IVD最大的市场盘子,在医保控费和集采背景下,成为了今天缩水最严重的。
那么未来检验科的市场会好起来吗?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保资金够不够用,如果不够用的话,大概率很难好起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才刚开始,预计还将持续二十年,所以可预见的未来医保资金压力仍会很大。
曾经某IVD上市企业董事长表达过一个观点,
IVD企业不能只盯着检验科那点生意,医保那点钱,IVD的市场是可以很广阔的,但检验科的市场规模未来是很难在增长的。
当然,IVD的需求并没有下降,下降的只是检测单价,检测价格的下降是会完全抵消,甚至超过检测量的增长,所以检验科的市场长期都将是不增长或者低水平增长的。
如果不局限于检验科的市场,还有哪些IVD市场是可以做的?大多数人,可能本能最先想到的是海外和to C。
海外其实也不好做,毕竟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高增长的海外IVD市场其实并不多见,而且不会再出现类似中国这样大体量的发展中国家了。
但即便不好做,对于绝大多数有追求的头部IVD企业而言,
海外也是必须布局的核心战略市场,
因为
国内IVD市场已经几乎“卷无可卷”,
单一国家市场的风险太高了。
纵观近年来70多家国产IVD上市企业财报,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能在
经济下行周期保持逆势上涨的IVD企业,都是靠海外业务的增长拉动的。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IVD企业的逆周期增长,一定程度靠的是to C,以圣湘、三诺、万孚等企业为代表。To C的市场一旦突破,IVD的市场想象空间也就大大提升了。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miRNA相关,诺贝尔物理学是人工神经网络相关,诺贝尔化学奖是AI大模型相关。
三个理科诺贝尔奖其实都和复杂系统有关,而且近年来的理科诺贝尔奖越来越多的和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应用有关,在这个背景下,AI开始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所以三个诺奖有两个是和AI相关的。
对于IVD行业,其实也是一样的。除了前面说的海外和to C以外,如果单纯从产品升级的角度来看IVD行业未来发展机会的话,
最大的机会在于IVD设备的智慧化升级。
智慧化升级意味着更好的体验,更高的效率,甚至AI引发的效率革命最后还能
进一步降低检测成本。
这些都是IVD设备未来在存量市场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饱和市场背景下,
唯有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对竞品的替代。
所以可以看到以迈瑞、迈克等为代表的国产IVD企业近年来都在发力IVD设备的智慧化,这也将引发IVD行业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因为智慧化极度依赖规模化,依赖规模化背景下的大数据。
未来能在AI技术领域取得持续突破的国产IVD企业,不会超过五家,就好像美国纳斯达克仅仅七家头部科技企业总市值,就可以超过中国A股一样,
一旦AI技术得以普及,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各大
IVD
展会上,可以频频看到
IVD
企业展台上,有着“全生命周期”的描述。圣湘更是在不久前的数智化伙伴大会上,提出了
“全场景”
的概念。
全场景,全生命周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的IVD将不局限于检验科的使用场景,而是进一步向社区、向家庭、甚至以可穿戴设备的形式,向个人市场渗透。
IVD仪器未来发展有两大趋势,
一个是智慧实验室,吃的是检验科的市场;另一个就是POCT化,吃的是院外市场。而全场景、全生命周期,便是院外市场的两大特点。
IVD产品如果能更多的服务于大众的健康管理,通过便携的POCT设备,或者可穿戴智能设备,或者与家用医疗器械联网的App等工具,实现对患者甚至健康人群,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我们将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IVD行业。
不要让
IVD
行业本身,成为
IVD
企业发展的壁垒,未来的商业是无界的,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IVD行业,不应该止于IVD,就像全球排名前五的IVD企业,其实都是多元化的一样。毕竟IVD行业影响了70%以上的医疗决策,但最终只占医疗健康市场约2%的份额。
IVD行业的临床价值,长期以来与其商业价值是不匹配的。
所以绝大多数IVD企业都会追求上市,因为不上市,难以支撑巨大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员工福利很难保障。
中国1000亿左右的IVD市场,有70来家上市企业,全行业有近2000家IVD生产企业。未来这些企业何去何从,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
危机中的“危”和“机”,从来都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