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呦呦鹿鸣
原创读书号。分享独一无二的资料与不为人知的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李娟:阿勒泰的秋天 ·  6 天前  
青年文摘  ·  国产恋综,没有二本爱情 ·  1 周前  
洞见  ·  旺自己最好的方式 ·  1 周前  
周国平  ·  改命最好的方式,凡事向内求 ·  1 周前  
周国平  ·  拥有最自由的生活,只需要做到这一点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呦呦鹿鸣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 原典1.13

呦呦鹿鸣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07 17:51

正文

“无(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是我在《论语》中琢磨比较多的。它偏向社会关系,不像“过则勿惮改”那么偏向自省。在这个命题下,又藏了好几个关联命题。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复杂。


于是,这篇解读写了好几遍,删来删去。有的时候,是故事太血腥了;有的时候,是结论太悲观了;有的时候,是述论太委婉了;有的时候,干脆就发不出来。我一直不满意,但我们总要继续下去。所以,就先放这些了。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鹿鸣君




《论语》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我们要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无友不如己者”,千百年来争议极大。


1.

孔子到底什么意思?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虚心向学,“择友如择师,朋友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类似于‘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二种解释: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这两种解释都有缺陷:

1,“无”通“毋”,是禁止口气,所以,不是强调朋友有优点的意思。因此,第一种解释错了。

2,《论语》在后面的章节明确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且,如果每个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逻辑上将会出现人人都没有朋友的局面。因此,第二种解释错了。

  

鹿鸣君以为,《论语》绝非在计量高下优劣,而是直指人心,寻求共鸣。“如”字应当作“似”字解释,孔子大概想说: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交朋友。延伸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2.

司马迁之问:好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


但是,这句话其实偷了一个懒,它并没有说:对于不和自己类似的人,特别是恶人、那些披着人皮的渣滓,那些不是人的“人”,怎么办?


《论语》全本,也没有提出答案。这是因为,《论语》更多的是关照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极为温和,即便大谈“仁”,即人与人的关系,也多是谈"好人"和"好人"的关系,很少谈“好人”与“坏人”的关系。


有朋友会问,这个世界会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吗?这个逻辑是不是太幼稚了?难道不是好的制度造就好人?难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问题要答起来,几本书都写不完。我们简单一点,来看看司马迁这样的聪明人是如何被这个问题困扰的:


《史记》列传篇中,放在第一篇的是《伯夷列传》,这篇列传事实很少,大量都是司马迁的议论。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很讲究顺序的,他把《伯夷列传》放在第一位,是希望借此提出并凸显一个困惑: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经常帮助好人。(司马迁原文: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是,古往今来,为什么孔子最好的徒弟颜回德行那么高却早死,盗跖这类的人每天杀无辜,吃人肉,却长命善终?那些品行不端的无耻之徒,终生安逸享乐,生活富裕优厚,世世代代不断绝,而恭敬谨慎无私公正的人,却不断遭灾遇难?



电影《孔子》中的孔子与颜回


怀疑人生的司马迁说:我不明白啊不明白,这个天道,算个什么道理!(原文: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用这样含蓄的词语,已经是指着老天在痛斥了。


这种困惑可以翻译为一句话: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


3.

各从其志

如果我们看看周边的现在,或者看看历史,会发现司马迁这个问题并不过时。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是梦,是大团圆的梦,“主流”的电影结局都是好的,好人好报,恶人受惩,皆大欢喜。而现实常常相反—— 这几十年来,人吃人悲剧,难道还少吗?我们不说就等于不存在吗?(想想六七十年的道县惨案和大兴惨案)那些吃过人做过恶却从未忏悔的“人”,不是一个个活得好好的,子孙满堂福禄双全?那些大魔头,不是仍然香火鼎盛?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这也正是大多数宗教要解决的主要命题。


司马迁写《史记》,很大程度就是一个试图解答的过程。他一直很纠结,最终以《论语》中两句话来为《伯夷列传》收尾: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简单说就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就和同道在一起,“各从其志”,我们一起玩就好。


这个解决方案很无奈,但也很谨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论语》以及儒家体系中,“无友不如己者”才非常重要——如果不这样,伟大如司马迁,身心也将难以安放。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本文并没有回答,而只是重复地提出来。我曾经几次给过自己答案,但每一次最后都在事后自行推翻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这个问题给出绝对性答案的人,一定是骗子,邪教也往往从中诞生。


也许,提出问题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答案。


前面几篇,鹿鸣君不断说,孔子是一个快乐的老头,这种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不是苦,不是沉重,而是其他,这正是他高于司马迁的境界所在。在后面的鹿鸣君读论语中,我们再展开。


是的,我们距离那个真正的孔子越来越近了。


以上是呦呦鹿鸣读原典第1.13篇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读对原典,就回到了故乡

前面的文:

林丹身边,少一个子路 | 原典1.08

受宫刑的人那么多,为何只出了一个司马迁 | 原典1.12

呦呦鹿鸣:

独立、荐书

原创可靠

分享是最大的鼓励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