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在福建着力归位“出资人”职能、创新监管机制的背景下,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角色不可小觑。
作为省属国有投资平台,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福建投资集团),定位明确、功能独特。近年来通过产业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实施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等多项举措,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保值增值,释放出强大的竞争活力。集团资产结构,一改之前“旧、散、弱”的面貌,实现国有资本点石成金。
新一轮改革中,福建投资集团已被纳入福建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这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发展的一次全新机遇。深化混改、薪酬激励、市场选聘职业经理人……福建投资集团在先行先试中稳步前行。
企业欲生存,必先回答自身的功能定位究竟如何。对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这一问题同样事关发展全局。
成立于2009年的福建投资集团,由福建投资开发总公司(中闽公司)、福建投资企业集团公司(华福公司)等7家省属企业合并重组设立。重组伊始,福建投资集团面临着业务领域分散、竞争力不强、各板块协同效应不足的艰难局面。
企业发展,无疑是审视自我、定义自我的过程。作为较早涉足国有资本投资领域的福建投资(前身之一中闽公司成立于1989年),从行业中汲取经验,从而设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福投集团lNG气化站
“发展理念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是地方经济重要的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福建投资集团总经理彭锦光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借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行业翘楚,福建投资集团更加坚定了自身的发展定位。
围绕企业定位,立足于福建省产业发展所需,福建投资集团逐渐形成了覆盖电力、燃气、水务、铁路和银行、证券、保险、产业基金、创业投资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实业与金融投资”双轮互动、共促发展的特有经营模式。
经长期探索,彭锦光表示,“总的来说,基础性、垄断性、资源型、带动性很强的领域,更适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有了明确的产业定位,企业有了立足点和方向。然而,如何实现资本的高效流动、有序进退,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为此,福建投资集团在资本的有序进退中,探索出了一条优化资源配置的高效之路。
“事实上,按照三层管理架构,集团主要负责股权投资、股权经营,每一个产业有二级专业平台公司和三级生产单位。集团总部没有产品,主要是股权和资产,进行股权投资、股权经营。”彭锦光说。
以股权和资产为依托和媒介,福建投资集团通过出资新设(产业+资本)、合资合作(资本+产业)等方式进入新产业,在资本的进退中,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以出资新设为主,2016年8月25日,海峡财险公司开业,首次实现福建省国有法人主体保险公司的零突破,填补了集团在保险业的空白。
凭借资本优势,福建投资集团灵活、迅速地切入前瞻性产业。2015年,集团通过资本并购形式,将一家资金链濒临断裂,但质地良好的民营企业——和泉生物收入麾下,资产收益在短时间内得以显现。2016年1-10月份,和泉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0791万元,实现净利润1426.74万元。除了以传统的并购重组形式布局新兴产业,福建投资集团也十分注重基金工具的使用。近年来,企业通过发起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创新产业基金等,使其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法宝。
“传统市场领域存在一定程度过剩,企业进入陌生领域没有积淀,没有人才,没有经验,设立基金,进行财务投资更为适合。因为财务投资在上市之后可以实现顺利退出,可以说,基金正是进入新领域的重要手段。”彭锦光说。
以股权和资本为纽带,福建投资集团的业务版图已经按照设想,呈现出实体产业与金融经济、基础领域与新兴领域、新旧动能相互支撑的框架结构。集团业务的稳步发展,需要高效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近年来,以高度股权多元化理顺企业治理机制,福建投资集团在混改、上市和员工持股等方面,不断放开探索的步伐。
福建投资集团所属福建省福投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与民营企业合资,由集团公司控股的合资公司,也是一家持股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主营业务为天然气等清洁和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
2016年,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在新三板挂牌,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步伐,该公司在5月23日完成了公司改制,再次变更为福建省福投新能源投资股份公司(下称福投股份),注册资本相应增加至1.7亿元。
为了如期实现新三板挂牌目标,经过短短数月集团公司上下、内外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在完成大量规定的程序性工作基础上,10月18日,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也成为了至挂牌日全省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回忆起2016年,福投股份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的历史时刻,张仲华依旧激动不已。“福投股份能够在一个周期内顺利实现挂牌非常不易,如果其中有一个节点不过,都要推倒重来。民企福建新思路本身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在此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益经验”张仲华说。
福投股份新三板上市,折射出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混合之后的巨大活力。2016年,福建投资集团引领和泉生物走出债务泥淖,扭亏脱困,为混改再一次做出有力注脚。
作为和泉生物控股股东,福建投资集团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2016年,分别制定了《公司财务授权审批制度》、《公司费用管理办法》、《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及其它管理制度,为公司持续、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改善技术,创新产品,福建投资集团对主导产品螺旋霉素进行技术攻关和工艺优化,提高生物发酵效价和收率。做强做大和泉生物项目,已然提上福建投资集团的改革日程。
对于国企而言,混改的现实意义在于最大化地激发市场竞争活力。然而,混合仅仅停留在股权层面,未深入体制机制之中,其带来的改革效应将大打折扣。对于福建投资集团下属基金投资管理平台——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福建创新创投)而言,实行混改下的员工持股试点,使其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2012年 5月30日成立的福建创新创投,福建投资集团持股70%、员工持股30%;其中,管理层、中层骨干和一般员工在创新创投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4.05%、14.05%和1.9%。之所以这样设计股权结构,这与创新创投公司行业特殊性息息相关。
“国有创投公司做这个行业非常辛苦,很多基金设立起来,并不是手上有钱就可以,它需要高度依赖人力资源,员工的智慧决定了公司的经营绩效。”福建创新创投总经理陈颖告诉记者。
目前,集团在员工持股制度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做法。通过制度设计,让投资团队能够在可见的未来,看到收益,从而朝目标努力。同时为了不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公司规定员工从公司退出时不能把股份带走,并对新员工增资扩股,体现了以人为本、按智慧分配以及公平待人的管理思想。
当然,伴随激励而来的是企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在混合所有制管理公司成立后短短四五年间,创投公司管理基金增加到24只,管理规模增至158亿元,基金类型涵盖VC/PE基金、新兴产业基金、定增基金、新三板基金等,投资金额近40亿元,国有资本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纵观改革进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国资监管体制探索“管资本”的产物。同样,其自身也需要在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换中,完成自身体制机制的再升级。八年时间里,福建省投资集团资产总额已经迈进千亿阵营。如何更加灵活地充当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双手,成为集团新一轮改革的首要命题。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企业都要顽强的生存下来,这是我们的本能。同时国企还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寻求的是适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彭锦光告诉《国资报告》记者。
牵住企业定位的“牛鼻子”,彭锦光希望通过权利和责任的下放,并明确什么情况下可以免责,使所属企业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这也正式改革试点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在顶层设计层面,福建投资集团试点方案已经初步完成,等待审批。“但在试点方案批复之前,企业工作不能停。因此,我们尝试比较灵活的机制,一个是约束,一个是激励。”彭锦光表示。
下一步改革中,福建投资集团将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并结合板块专业投资公司的不同情况开展分类授权,将能放的、该放的逐步下放给板块专业投资公司,充分调动板块专业投资公司的积极性,发挥其董事会的决策作用。
以“约束”为关键词,坚持授权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总部着力打造两支队伍确保“授权到位、监督到位”,一支是专职股权董事队伍,派驻板块专业投资公司担任专职股权董事,专职股权董事在授权范围内对决策事项独立判断并对决策结果独立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支是专职监事队伍,派驻板块专业投资公司担任专职监事,对国有资本进行监管、风险预警跟踪以及科学评估。
以“激励”为关键词,按照“市场化”原则,争取省国资委同意公司自主选择在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员工持股试点等。对市场化选聘的管理层实施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可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
在福建投资集团改革时间表上,2015年中闽能源成功“借壳”上市和2016年福投股份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后,集团公司已开始研究建立形成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2017年,集团公司主要是根据国家层面和省国资委的相关监管政策,结合福建投资集团的改革发展实际,激励机制改革将适时有序地加快推进。
转载须知
1、转载需在文中注明以下内容: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国资报告(ID:guozibaogao),文章原载于《国资报告》杂志17年第4期
2、转载前请在后台留言:公众号名称+ID+转载文章名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
3、相关事宜可添加小编微信 ID:raoheng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