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
读
:
媒体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才流失趋势加剧。如果传统媒体再不行动,恐怕人心浮动更加严重。电视台早就行动了,一方便是“调身心调结构”,淘汰落后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另一方面,进行人员的“增肥”和“减肥”。
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标明出处)
作者:张颖
传统媒体掉的是肉
瘦的是整个身躯
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动一直是高于其他行业的,就连媒体内部的人事任免都动作频频。随着媒体格局变化,人才“出走”体制一度成为潮流。当前传统电视台的人才梯队已经成为“断壁残垣”,频繁的人事任免、调动,更加说明对人员结构的“一再修补”。
传统电视台流失的人才,要么到互联网打天下任职高官,要么自立门户成立自媒体、制作公司等。例子比比皆是,曾任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王晓晖任职爱奇艺首席内容官,曾任职第一财经总编辑的秦硕成立自媒体“秦硕朋友圈”,曾任职浙江卫视的导演、制片人岑俊义自立门户成立制作公司乐禧文化。
无论是导演、制作人,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传统媒体掉的是肉,瘦的是整个身躯。领头的都走了,团队也就跟着走了。传统媒体一损失可能就是一个团,毁灭的是一波新节目的创新生产力。今后狭路相逢,曾经的自己人有可能成了合作伙伴,也有可能是竞争对手。
离职东方卫视总监位置的田明,后执掌灿星,制作王牌节目《中国好声音》,因为广告没谈拢没有选择在东方卫视播出,最后浙江卫视通过《中国好声音》收视第一的佳绩,挤进卫视前三。浙江卫视尝到了制播分离的甜头,一直是卫视开放合作度最高的媒体,筛选接纳多档优质节目,保障了竞争优势。
电视台早就行动了
但是障碍一直存在
媒体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才流失趋势加剧。如果传统媒体再不行动,恐怕人心浮动更加严重。电视台早就行动了,一方便是“调身心调结构”,淘汰落后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另一方面,进行人员的“增肥”和“减肥”。
1、设立“独立制作人”
早年导演、制片人出走体制,已经倒逼电视台实施“独立制作人”或“独立制作人”策略,向制作团队释放更多用人和财务自主权。在掌握了一定自由度之后,导演、制片人在节目策划上还是要过审,上级主管部门的监听监看基本掌握了一档节目的生杀大权,在内容把关上,传统媒体一点都不能含糊。一旦挨批评,导演、制片人要受处分。因此,独立制作人并不完全独立、完全自由。
上述是导向要求,不容置辩。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于,传统媒体很多节目的制作是自上而下的“安排”,提倡文化类节目,那么谁来做呢?差别在于,一家媒体内部,制作人掌握的资源并不均衡,有的人负责大项目,必然获得鼎力的资金支持,而有的二三线导演很难出头。
2、设立股权激励制
当前媒体公司化改革更加彻底,在运营上更加走市场化路线,在管理上也更加注重保留核心人才,普遍采用股权激励制度,向高级管理人员分配一定的股权数额。这种股权激励,设定了几年的解锁期,受益人享受股权分红,但并不可以自由买卖,一旦离职股权也就消失。此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留住核心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待遇。
但是,高级管理人员也不是没有头脑,心里的算盘比谁都清楚。在公司发展向好的情况下,受益部分股权还是不错的,但是有的公司本来就是等待拯救的,前景并不明朗,有的人才基于自身发展自由度考虑,拒绝了股权激励。
3、引进市场化人才
在内部人才“走出去”的同时,传统媒体立马找人补位真的很难。此时,大提“引进市场化人才”,就是为了找到有经验的人,直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内部人员能力僵化、不思进取,脱离行业前沿的状况普遍存在,引入市场化人才是要从人员素质上打破这种固化。
市场化人才的融入是一个问题。大的传统媒体内部小集团一个接一个,一个有实力的人才来了,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一个外来的成熟人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做事风格,在团队协作中,可能也会有矛盾产生。职场竞争环境下,融入与接纳都要跨过很多阻隔。
4、部分人员压缩
传统电视台当前最头疼的就是“老人”“闲人”赶不走。但是有些部门太臃肿了,一项工作有七八个人干,实际上三个人就能支撑。还有的部门养着几个人主要进行市场调研,但是这项工作已经外包给了数据调查公司,内部人员也只是配合一下。因此,人员压缩不得不进行了,部分电视台已经鼓励提早退休,并向闲人施压“没有价值就可能被清理”。
你以为“赶人”那么容易?可能动不动就上访了。事业编制转企业编制的过程中,已经给传统媒体增添了很多麻烦,历史问题很难化解。至于“老人”“闲人”的清理更是难上加难,提早退休的待遇可能不如上班收入高,闲人也有劳务合同在身,别的岗位又很难安排。
传统媒体放眼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