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遗晚会》以非遗迎接新春,展示全国300余项非遗项目,创新传统表达,凸显非遗活化魅力。晚会不仅展现非遗的精美绝艺,还将传统与现代联合,呈现新时代非遗的活力。晚会讲述非遗中的年味,展现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风采,汇聚四方瑰宝,共庆非遗新春联欢。晚会增强了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了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晚会集结全国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展示300余项精彩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与海内外观众一起用非遗打开春节。
晚会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与审美意趣进行联合,呈现新时代非遗的活力,如机械臂演绎皮影戏、科技助力武术演绎等。
晚会通过讲述非遗故事,诠释年味的独特内涵,展现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风采,如铜雕文创作品、打铁花、浏阳花炮等。
晚会通过对非遗的多样化、立体化呈现,增强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强化百姓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2025年非遗晚会》让多元艺术形式与丰富的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与海内外观众一起用非遗打开春节。
从笑辞龙去,喜迎金蛇来。春节申遗成功为蛇年新春增添了特别的意义。作为首届非遗春晚的特色节目之一,《2025年非遗晚会》精选全国各省(区、市)共300余项精彩的代表性非遗项目,集结全国近千名非遗传承人,让多元艺术形式与丰富的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与海内外观众一起用非遗打开春节,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喜迎新春。
《2025年非遗晚会》播出后收获热烈反响。截至2025年1月31日18时,《2025年非遗晚会》全网曝光人次9.6亿,全网多平台热搜上榜34次,《2025年非遗晚会》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1.4亿人次。
彰显非遗传承与创新,《2025年非遗晚会》不仅向海内外观众展现非遗琳琅满目又惊艳世界的精工绝艺,同时也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与审美意趣进行破壁联合,生动呈现传统非遗于新时代的焕然活力。在歌曲《九九八十一》中,用机械臂演绎皮影戏的创新方式,让舞台呈现科技感十足,希林娜依·高演唱的流行歌曲与陕北说书片段的融合,时尚感满满,当代科技、流行音乐与传统非遗穿越时空的融合,激荡出跨界交融的火花。在《武韵华章》中,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与熊猫机器人共同演绎武术,在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展现一场热血激情的视听盛宴。还有通过CG技术焕活苏绣作品《姑苏繁华图》的《茉莉花》、运用AR技术实现多重模拟的“青花瓷+”场景变幻的《春江花月夜》、使水墨画点墨成真的《徽州叹》等节目,在科技的“点缀”下,非遗焕发新光彩。
这些各具魅力、多元融合的精彩节目,不仅在新春舞台上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点燃全场,也凸显出节目深沉的文化自信和积极的文化自觉。
非遗中的年味是什么样的?是可爱精巧的铜雕文创作品《灵蛇定“钱”坤》,是炫酷壮观的打铁花和浏阳花炮,是东北二人转中不断轮转飞跃的手绢,小鸡炖蘑菇的香气,还是梁平木板年画中的人物的脸上腮部那一笔椭圆的桃红?节目中,无论是传统或创新、精巧或壮阔、雅致或热闹的非遗,都蕴藏着每个人记忆中的春节,以及独属于新春的浓浓年味。
同时,非遗中的年味也是时代的年味。《山歌好比春江水》中改编成多国语言的经典民歌结合广西非遗音乐元素,在西班牙钢琴演奏家、非遗传承人、歌手与海外友人的共同演绎下,展现出中华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实力与自信。《婚誓》《样样好》《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等节目中,不同民族的非遗民歌和舞蹈特色交相融合的欢庆场面,映照着紧密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2025年非遗晚会》不仅以非遗迎接新春、彰显文化,更以非遗歌颂时代、映照未来。
铿锵有力的晋南威风锣鼓、喜庆热闹的彝族左脚舞、充满活力的高山族拉手舞、热情洋溢的胶州秧歌、欢腾舞动的无为鱼灯......主持人龙洋和撒贝宁带领观众在一个个精彩节目中走进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一览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风采,见证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起与非遗过大年。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方情。非遗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与经验智慧,在《2025年非遗晚会》中,观众们不仅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地方非遗,更能在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乡印记与情感记忆,激发起强烈的文化自信与认同。以雄安地标建筑“白洋淀长廊”和“雄安之眼”为题的河北芦苇画、展现100多个北京街市繁荣场景的“兔儿爷世界”、让江西人“一天不嗦粉,脚跟站不稳”的南昌米粉,还有“一丈毯,千根丝”的宁夏手工毯、“独、特、全、精”的安徽文房四宝......节目以一个个独特非遗映照出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并在差异化表达的基础上凸显出文化融合、文化一体的底蕴,汇聚各地非遗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年非遗晚会》汇聚各样非遗为观众们带来的一场异彩纷呈的新春大联欢,是总台为迎接首个“非遗中国年”精心推出的非遗晚会,通过对非遗的多样化、立体化呈现,以新春佳节为契机,增强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强化百姓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让非遗在祖国大地和国际舞台绽放光彩。